他被美国无情抛弃,毅然决然投靠中国,顺手带来价值1500亿项目

史海任我行 2023-06-08 20:14:50

在当今这个世界上,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仍然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在教育方面,其总是能够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子前往留学。

在这一点上,我们中国也不例外,每年都会有不少学子漂洋过海前往大洋彼岸,有些人还会就此定居美国,从而为美国服务。

这种事情似乎并不稀奇,尽管它总是会惹来争议,但不知大家是否曾想到过,有一天会有一个美国的高端人才来投奔中国。听起来这件事好像有些稀奇,但在2016年的一天,这样的事情还真就上演了......

在互联网上,关于加入中国国籍的议论一直是十分热烈的,甚至于人们已经把中国看成了世界上最难入籍的国家。事实也的确如此,中国并非是一个类似于美国的移民国家,我们原生文化的完整性就注定了我们不需要通过吸引移民来丰富社会生态。

但这并不是说中国就不欢迎外国人,我们只是更希望接收一些高价值的人才,因此才会对那些来华友人的入籍申请慎之又慎,每年数十万份入籍申请中只有几百份能够得到批准,而这也意味着那些成功入籍的外国人往往都在一些方面具有突出成就,属于高素质人才。

在2016年的一天,就有一位美国人拿到了中国的国籍,由此正式成为了一名中国人。

而之所以这件事会让人感到惊讶,主要是由于这位老兄并非是普通的国际友人,他的身份其实是一名科学家,而且手握重大研究成果。消息一出,顿时在国内外引起热议,有人惊呼,有人震怒,也有人十分惊喜。

可想而知,对此感到震怒的就是美国人了,他们直到此时才明白过来自己犯了多么严重的错误,竟然让一个重要的科学家投身被他们看做“死对头”的中国,这简直就是在“资敌”!

一时间,美国媒体开始将矛头直指美国国防部,对他们一堆狂喷,因为这件事的起因就是美国国防部的工作疏忽。

事情说得这么严重,那么这位前美国科学家究竟是何许人也?这个人就是戴维·布加迪,一个在精密成像方面做出重要研究成果的科学家。

1962年,戴维·布加迪出生在美国的俄亥俄州一个普通工人家庭。戴维的父亲是一个汽修工人,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和各种机械部件打交道,自小就在父亲一身的机油味中成长起来的戴维也逐渐对机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戴维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他就喜欢拆家里的电器,包括收音机、电视机乃至电冰箱,虽然他不一定能组装回去,但这使得戴维就此沉迷于机械的魅力,为他后来的成就埋下了种子。

稍长大一些,戴维就经常待在父亲的汽修厂里,通过观摩父亲的工作以及摆弄汽修厂里的机器来学习相关技术。

此时,在很多路人眼中,这孩子大概以后要继承他爹的衣钵,也当一个机修师傅了。但让人没想到的是,戴维的兴趣不止于此。

有一次,戴维把家里的一台老式摄像机给拆了,在捣鼓了半天后,他找到父亲,并问他:“为什么摄像机可以摄像?”

父亲就指着摄像机里的镜头和镜片告诉他:“就是因为这东西。”

仅靠这两样东西就能做到这么神奇的事情,这实在是太了不起了,少年戴维如是想。在后面的日子中,戴维对摄像机产生了更大的兴趣,而这一兴趣则一直伴随他考上大学。

成年后的戴维考中了美国的一所私立大学,即马卡莱斯特文理学院,正是在这所大学里,戴维得以开始真正追求自己的科研梦想。

带着对光学镜头的浓厚兴趣和求知欲,戴维成功引起了教授的注意,于是教授就给戴维介绍了自己主持的关于“镜头畸变”的课题。

根据教授的介绍,如果他的研究成功,将极大地提高摄像机的清晰度,其意义绝不在小。对此,戴维兴奋不已,他带着满怀的热情加入到了教授的课题组,开始了对光学镜头的研究。

一晃四年过去了,戴维即将大学毕业,而跟随恩师历练多年的他表现出极强的天赋,这让老教授对他充满信心,于是就推荐戴维到加州理工大学继续深造。

又是几年的时间过去了,戴维没有辜负恩师的期望,他最终取得了加州理工大学应用物理学的博士学位,真正成为光学镜头领域的一名科研新秀。

毕业后的戴维先是拿到了伊利诺伊大学的聘书,做起了一名授课教授,但在本世纪初的时候他调任到了杜克大学,主持该校计算机领域的科研项目。

看起来,戴维此时的工作似乎与他的专业不相干,但正是这次工作经历,直接影响了戴维的科研生涯,因为他在研究过程中突然意识到:“我是不是可以把光学镜头和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一种更高像素的镜头?”

带着这个假想,戴维兴冲冲地开始了验证,而他越是深挖就越是觉得这一技术很有潜力和前景,值得他去研究。于是,戴维就正式给自己立下了目标,他要研究出一种超高像素的数码镜头。

可是,科研不是谁想做就可以做,天文数字般的科研投入不是一般人可以负担得起的,即便是戴维这样的科学家,想要从事大型项目的研究也得有金主愿意砸钱投资。

而想让别人投资,就必须让他们看到这个项目的前景,戴维不可能仅凭一个想法就拿到钱。

所以一开始的时候,戴维是自掏腰包进行研究的,期间他只能争取到很微薄的资金支持。而在经历了长达十一年磕磕绊绊的研究后,戴维终于坚持不住了,穷途末路的他为了做最后的挣扎,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整理成论文,发表在了著名顶级期刊《自然》中。

此文一经发表,立即引起人们的热议,戴维一下子就出名了,多家机构对戴维提出的“天网计划”表露出兴趣,于是都找上门来和他洽谈合作事宜,而其中最大牌的甲方就要属美国国防部了。

毕竟戴维研究的是高精摄像机,如果这东西研究成功,那必然在对敌侦察方面有着很大的作用,比如无人机、卫星、高空侦察机、天文望远镜等等平台都可以使用,所以他的成果引起军方的兴趣也就不足为奇了。

既然美国国防部都来了,那别人自然竞争不过,戴维成功与军方达成合作意向。有了大金主砸钱,戴维的信心充足多了,他信心百倍地投入了后续的研究工作中。

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戴维偏偏在随后的几年中遭遇了研究瓶颈,他迟迟没法取得突破。

恰在此时,美国的GPSIIF卫星入轨,其精度相较此前提升了两倍,已经达到了三米级别,可以轻松看到街道上的事物,而这就意味着戴维的研究对美国军方来说没有那么大吸引力了,至少不再急需。

金主不是慈善家,不会为别人的梦想买单,他们只对结果感兴趣。在苦苦等候多年无果后,美国国防部终于失去了耐心,他们撤资了。

当时,戴维几近恳求地对军方的负责人说:“我们的研究已经到了关键时期了,如果这时候撤资,那对我们来说将是毁灭性的打击。请再给我们一点时间,可以吗?”

但是,美国国防部以十分轻蔑的口气表达了拒绝,他们几乎已经认定戴维就是个骗经费来逍遥快活的江湖骗子,撤资进行地十分果断。

军方的违约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再没有任何单位愿意帮助他,戴维再次陷入求助无门的困境中,他甚至试图网上募捐,结果只得到了1004美元的捐助。

此时,戴维感到极度地沮丧,巨大的挫败感让他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意志消沉,甚至萌生了自杀的念头。

然而,正如中国的那句古话所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人生的至暗时刻,戴维收到了一根橄榄枝,而递树枝给他的人则是一个中国人。

在戴维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刻,一个叫王惠东的中国人对他伸出了援手。王惠东是一个留学美国的高知人士,他本身毕业于北京大学,后来到美国俄亥俄大学留学,并取得了硕士学位。

回国以后,王惠东曾担任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的一名讲师,他同时也是美国移动通信公司在中国区的总经理。

王惠东是一个眼光十分敏锐的人,他在了解到戴维的研究项目后,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一研究的前景,他的心情一下子就激动起来。

但是,等到王惠东想要去联系戴维的时候,却得知戴维已经被美国国防部“招安”,美国军方将是他的研究成果的唯一受益人,王惠东的合作念头也就随之断灭了。

谁曾想,转机竟然就在之后的几年里到来了。当戴维求助无门之时,他的朋友给了他一个建议:“你为什么不去中国试试呢?那里对新事物的接受度很高,也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对于朋友的话,戴维不是没有动心,因为他知道这些年中国的发展很快,而且他在大学读书的时候对中国留学生印象很不错。只不过,他哪来的渠道联系中国人呢?

就在这时,戴维接到了来自王惠东的电话,对方在得知他与美国军方解约后,主动提出要和他合作,并出资五百万美元资助戴维的研究。

一时间,戴维感到喜从天降,他带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与王惠东打完了电话,而不久后他就主动去了一趟中国。

对于中国之行,戴维感到十分高兴,因为他得到了久违的重视,不仅是商界,还有中国政府对他的欢迎。于是乎,戴维终于下定了决心,他要来中国发展。

随后的时间里,戴维成功拿到了中国国籍,也得到了王惠东承诺的场地、人员和资金支持,他们一起成立了一家公司,共同开发高精摄像设备。而经过几年的刻苦攻关,戴维终于突破了技术瓶颈,他的十亿级别像素的摄像头被成功研发了出来。

十亿像素,这是什么概念呢?这就好比说你站在一公里之外,就可以捕捉到一块4cmX4cm大小的物体,这无疑是十分惊人的。

而自从这一技术被研发并应用,他所带来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其在监控、记录、视频传播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并已经为我国带来了至少一千五百亿人民币的利润,其成就不可谓不大。

至少在今天,当我们使用国产的配备了高像素摄像头的手机时,也能切实感受到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利好。

至于戴维,七年以来他一直定居在中国,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这个国家蓬勃的生命力,并对中国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毫无疑问地说,戴维的故事将作为一段佳话得到流传,毕竟没有什么会比少年追梦以及相互成就更让人感动的了。

戴维·布加迪,一个并不出名的名字,但在看完他的故事后,相信大家还是会为之动容。一个美国科学家愿意来中国搞科研,并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这本身就值得我们尊敬。

尽管中国不是一个移民国家,但我国向来是一个雍容有度的大国,我们欢迎任何国际友人的来访,也欢迎真诚想为建设中国而服务的国际友人来华。

而通过这件事,我们也能够认识到,在某些公知口中那个永远自由、绝对包容的美国是不存在的,美国并非人间天堂,中国也有科研热土,与其奉承别国,不如建设母国。

1 阅读:594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