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行业内卷加剧,这个细分领域却在闷声发大财

万联万象 2025-04-29 09:25:35

变化意味着赢得未来

作者|时楠

编辑|小峰

“变化意味着赢得未来”

斯宾塞·约翰逊在《谁动了我的奶酪》中的这句经典论述,同样适用于经济学领域。‌

在全球钢铁行业深陷产能过剩、利润萎缩的困境中,一个细分领域正通过改变逆势崛起!

当传统建筑用钢和普通板材在价格战中苦苦挣扎时,汽车高强度钢(AHSS)却开年以9%的增长速度狂奔,成为钢铁寒冬中的一抹亮色。

01市场现状:需求爆发下的结构性增长

近年来,全球钢铁行业深陷“内卷”之中。中国作为全球最大钢铁生产国,年粗钢产量虽超10亿吨,但行业利润率持续下滑。传统建筑用钢、普通板材等产品供过于求,价格竞争激烈。相比之下,汽车高强度钢因其技术门槛高、附加值大,市场需求稳定增长。

走进任何一家现代化汽车工厂,闪耀着金属光泽的高强度钢卷正被精密地冲压成车身骨架。这种看似普通的钢材,实则蕴含着材料科学的尖端成果。与传统钢材相比,它的抗拉强度可提升3-5倍,却能使车身重量减轻20%以上。正是这种"既强又轻"的特性,让其在汽车制造领域大放异彩。

市场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2024年全球汽车用钢市场中,高强度钢占比已突破40%大关,在高端车型中更达到惊人的70%渗透率。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产销国,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式增长更成为强劲引擎。比亚迪、蔚来等车企的最新车型中,高强度钢用量同比激增15%,直接拉动了整个产业链的繁荣。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增长具有鲜明的结构性特征。在欧洲市场,严苛的NCAP碰撞标准迫使车企不得不采用更多高强度钢;在北美,皮卡和SUV的持续热销推高了相关需求;而在中国,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与"双积分"制度形成的组合拳,正在重塑整个汽车用钢格局。

未来的市场需求更加诱人:预计到2030年,全球汽车高强度钢市场规模将突破5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7%-8%。其中,新能源汽车用钢占比将超过50%。

02增长密码:三重动力驱动的黄金赛道

深入分析高强度钢的崛起轨迹,可以发现其背后存在着清晰的增长逻辑。首当其冲的是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

欧盟最新法规将侧面碰撞标准提升了30%,这意味着每辆车需要增加12%的高强度钢用量。在中国,"碳达峰"战略下的轻量化要求,使新能源汽车每减重10%,就需要相应增加8%的高强度钢使用比例。

"过去,钢铁企业只需考虑成本和生产效率。但现在,碳税和绿色法规让高强度钢成为更理性的选择——它既能满足轻量化需求,又比铝合金的碳足迹低。这不是偶然,而是政策引导下的市场自然选择。"

——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德豪斯(气候经济学专家)认为,高强度钢的繁荣印证了一个重要趋势:碳排放监管正在重塑产业链。

技术创新则构成了第二重推动力。

热冲压成型技术的突破堪称行业转折点,这项将钢材加热至900℃后快速成型的工艺,使得超高强度钢的成本下降了40%。宝钢研发的2000MPa级钢材,其强度已达到普通钢材的5倍,却能将车身关键部件的厚度减少至1.2毫米。这种"更强更薄"的特性,完美契合了电动车对续航里程和安全性的双重追求。

市场需求的升级形成了第三重推力。

在汽车制造中,轻量化是降低能耗的关键,但安全性又不能妥协。铝合金和碳纤维虽能减重,但成本高昂。相比之下,高强度钢具有高性价比,既能减轻重量(比普通钢轻20%-30%),又能提升抗撞性能。

高强度钢,则站在了多重需求的焦点之上,成为市场的“天选之子”。

特斯拉Model Y的车身结构中,高强度钢占比达65%,其独创的"一体压铸+高强度钢骨架"设计,成为行业新标杆。更值得关注的是电池包领域的创新,宁德时代最新CTP技术就采用了特种高强度钢壳体,使电池包重量减轻15%的同时,抗冲击性能提升20%。

03竞争格局:巨头博弈与多重挑战突围

在这个朝阳领域,全球钢铁巨头早已展开激烈角逐。

安赛乐米塔尔凭借Usibor®系列产品占据30%的全球市场份额,其独创的激光拼焊技术能让不同强度的钢材完美融合。韩国浦项制铁则另辟蹊径,开发出全球首款氢能炼钢工艺生产的高强度钢,碳足迹降低75%,一举拿下大众、现代等车企的长期订单。

中国企业的崛起正在改写竞争版图。宝武集团通过并购马钢、重钢等企业,构建起完整的高强度钢产品矩阵。其与蔚来汽车联合开发的"白车身解决方案",将整车扭转刚度提升至40000N·m/deg,创下行业新纪录;沙钢集团则投资50亿元建设的热成型钢专线,年产能可达60万吨,足以满足200万辆汽车的生产需求。

但这场竞赛并非没有隐忧。铝合金材料在高端市场的渗透率已提升至18%,宝马7系的全铝车身更让业界看到替代材料的潜力;碳纤维价格的持续下探也构成潜在威胁,特斯拉最新专利显示,其正在研发"钢-碳纤维"混合车身技术。

与此同时,铁矿石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利润空间;优特钢的技术壁垒也在抬高,开发新一代超高强度钢需要投入数亿研发资金,这对中小企业形成巨大压力。

更关键的是,整个行业需要找到与碳中和目标的契合点,氢能冶炼、电弧炉短流程等绿色工艺的突破将成为决胜关键。

这些挑战都在提醒行业:竞争突围的窗口期可能比预期更短。

04结语

在这场钢铁行业的转型升级中,高强度钢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它不仅是传统产业突围的典范,更预示着材料革命的新方向。对于那些能够把握技术脉搏、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企业来说,这个"闷声发大财"的领域,或许正孕育着下一个产业巨头的诞生。

正如著名制度经济学家张五常所言"当整个行业都在拼价格、降成本时,只有那些能提供差异化产品的企业才能活下来。高强度钢就是钢铁业的'高端内卷'——它不是靠扩大市场,而是靠技术升级在存量市场中抢份额。"

这条道路能走多远,既取决于材料科学的突破,更在于产业生态的协同创新。500亿美元的“奶酪”就摆在那里,高强度钢行业如何吃得到?让我们拭目以待。

0 阅读:1

万联万象

简介:万联易达旗下产业资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