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作者|时楠
编辑|小峰
这个春末,全球陷入一片乱斗。
随着特朗普的“对等关税”政策落地,数十年罕见的“黑色星期五”、“黑色星期一”接踵而至,全球股市期货市场恐慌不安。
而世界贸易组织的一纸警告,更是让全球市场拉响保卫战。
日前,世界贸易组织指出,若美国继续推进其新宣布的加征关税政策,今年全球商品贸易量可能萎缩1%。
然而,更令人心惊的是部分知名券商机构的预测:一旦贸易战全面升级,全球贸易量或将在2年内暴跌30%甚至更多!
这一数字仿佛一颗深水炸弹,将人们拉回2018年中美贸易战的动荡记忆,也让人联想起1930年代大萧条时期全球贸易体系崩塌的惨痛历史。然而特朗普“对等关税”所引发的新一轮全球贸易风暴,最终答案并非唯一。
01斯姆特-霍利阴影
1930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将两万多种进口商品的关税提升至历史高位。当时的政客们坚信,高墙般的关税能保护本国产业,却未曾料到这堵墙最终砸碎了全球经济。
法案实施后,全球贸易额在五年内暴跌66%,美国出口额腰斩,失业率飙升至25%。欧洲各国纷纷以报复性关税回击,国际贸易体系土崩瓦解。这场关税战不仅未能挽救美国经济,反而将世界推入大萧条的深渊。
九十多年后,当特朗普宣称“对等关税能让美国再次伟大”时,历史的回音显得格外刺耳。
时间跳转至2018年,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发起贸易战,对价值37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关税。这场冲突的破坏力在四年后依然清晰可见:美国消费者承担了90%以上的关税成本,每个家庭年均多支出近1300美元;全球半导体供应链出现价值800亿美元的缺口;跨国企业被迫耗费数百亿美元重组生产线。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在关税战期间仅缩小15%,而越南、墨西哥等国对美出口激增填补了空缺。这些数据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全球化深入骨髓的21世纪,单边关税政策更像是一把双刃剑,既伤敌,更伤己。
历史的教训在数据中凝固成铁律。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IIE)的研究显示,过去百年间,所有大规模关税战都导致发起国GDP增速平均下降0.5%-1.5%,而全球贸易量的萎缩幅度往往是关税增幅的三倍以上。
02“懂王”口嗨的代价
常常把“没有人比我更懂XXX”的特朗普,可能自己都没有懂得关税大战真正的后遗症是什么。
“对等关税”本质上是一场危险的数字游戏。其政策内核可以简化为一个公式:T_us = T_foreign(美国税率等于外国税率)。这个看似完美的等式,在现实经济中却漏洞百出。
首先,它无法量化非关税壁垒的影响——欧盟的碳边境税、中国的技术标准、印度的药品专利规则,这些隐性壁垒对贸易的实际阻碍远超关税本身。
其次,公式忽略了产业敏感度的差异:对大豆征收25%关税可能摧毁整个产业链,而对同样税率的奢侈品征税影响则有限。
更致命的是,这个公式预设了各国会保持静态回应,而现实必然走向动态博弈。当美国对欧盟汽车加征10%关税时,欧盟完全可能将红酒关税从3%提升至15%,从而触发美国的新一轮加税,形成永无止境的“关税死亡螺旋”。
这种政策的短期冲击已初现端倪。2024年3月,在美国释放加税信号后的一个月内,全球海运保险费用暴涨40%,上海至洛杉矶的集装箱运价飙升58%。制造业企业开始疯狂囤货,马来西亚巴生港的仓储利用率达到创纪录的97%。
更深远的影响则在供应链层面发酵:特斯拉紧急调整生产计划,将柏林工厂的电池采购转向韩国;苹果要求供应商在印度、越南建立“影子生产线”;甚至孟加拉国的服装厂都在重新测算棉纱运输路线。
这些调整的直接成本,最终都将转化为消费者账单上的数字。摩根大通测算,若美国全面实施对等关税,手机、电脑等消费电子产品的价格可能上涨18%-25%,而汽车价格的涨幅或将突破30%。
长期来看,这种政策可能重塑半个世纪以来的正常贸易秩序。世界银行的研究模型显示,若全球平均关税提升至15%(接近1930年代水平),国际贸易量将在五年内萎缩23%,发展中国家将损失1.5万亿美元出口收入。
更具破坏性的是规则体系的崩塌——当美国以“对等”名义随意调整关税时,WTO的最惠国待遇原则将名存实亡。印度可能以“数字服务税”为由对美国科技企业征税,巴西可以借“环境保护”之名对转基因大豆加税,全球贸易规则将倒退回弱肉强食的丛林时代。
03拨开云雾见月明
特朗普政府的“对等关税”政策无疑给全球贸易带来了短期的剧烈震荡。但拨开云雾,特朗普的“心思”早就被各方看透,且世界各国均拿出自己的应对之法。这场大乱斗给国际商品贸易带来的最终改变,或许将向阳而生。
很多观察家都指出,特朗普本次“对等关税”的真正目的,是与全球的其他国家重新坐在关税谈判桌上,达成一个新的协议。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统计显示,特朗普政府发起的贸易谈判中,72%以关税威胁为起点,平均每1%的关税增幅可换取对方0.8%的市场开放让步。
进一步追踪显示,特朗普时期签署的贸易协议平均履约率仅47%。因此,本次特朗普以一单挑全球关税协定,最后的成功率并不被看好。
相反,在美不断重复应用简单粗暴的关税手段之下,面对关税大战可能到来的贸易寒冬,各国的应对策略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中国正加速推进“新三样”(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出口,同时对东盟、中东的贸易占比在五年内从12%提升至22%。
欧盟祭出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试图用气候规则对冲关税冲击;印度则推出260亿美元的生产激励计划,野心勃勃地想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
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就会发现,这些变化很可能为全球商品贸易开辟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面对贸易壁垒,各国不再单纯依赖价格优势,而是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这种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升级竞赛,虽然源于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但最终可能催生更高质量的全球贸易体系。
一场剧烈的风暴过后,森林中倒下了老树,为新苗腾出了生长空间,整个生态系统反而变得更具生命力。阳光已经穿破迷雾,不妨让关税风暴的子弹再飞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