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12月27日,开国上将宋时轮的妻子郑继斯因肺癌逝世,享年51岁。
临终前,郑继斯反复跟宋时轮交代:“把我妹妹接到北京来住,你要替我照顾好妹妹。”
宋时轮当即听出了妻子的言外之意:郑继斯希望自己迎娶她的妹妹。
图丨宋时轮
故事可以从1925年说起,那一年,宋时轮只有18岁,正在长沙吴佩孚的军官教导团学习。
就在这时,父母给他说了门亲事,姑娘姓邹,是典型的大家闺秀。
宋时轮拗不过父母,同意了这桩婚事,然而,一年后,他考入黄埔军校,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又过了一年,“四一五”惨案在广州爆发,宋时轮因被“怀疑”是共产党,被捕入狱一年,期间,为了不牵连妻子,宋时轮与邹氏离了婚。
尽管他们的婚姻只维持了短短的两年时间,可他们依旧孕育出了“果实”。邹氏生了一个女孩,名叫“宋兰英”。
离婚后,宋时轮算是没了后顾之忧,他不必担心自己的革命事业哪天会为妻女带去杀身之祸,他终于可以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了。
就这样,宋时轮一直独身到1940年,这一年,他去到延安养病,养病的同时,还先后去到马列学院和中央党校学习。
因为已经33岁了,不少老战友都劝他再娶一个,可宋时轮总觉得时候未到,他既没有结婚的想法,也没遇到合适的。
巧的是,这段时间刚好有不少进步女青年涌入延安,郑继斯便是其中一个。
她出生于广东汕尾的豪门郑氏家族,家里的生意做得很大,并且一家人思想开明,支持革命。
后来,他们一家受到反动派的残害,为了活命,一家人背井离乡去了广州投奔亲戚,郑继斯则被送去逸仙医院高级护士学校念书。
成年后,郑继斯入党,开始参加革命。在地下联络站当了一年护士后,郑继斯和其他女孩一起奔赴延安。
到达延安后,她也去了中央党校学习,认识了时任军事政治学院军事教员的宋时轮。
图丨宋时轮、郑继斯和女儿宋崇实
1941年,郑继斯和宋时轮结婚。婚后的日子简单且幸福,郑继斯虽出身名门,身上却完全没有千金小姐的娇气,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是人见人夸的“好媳妇”。
后来,两人有了一个女儿,不过,郑继斯却没有给自己的女儿丝毫偏爱,她最常说的是:“兰英这孩子从小失去父母亲的爱,我应该多付出一些爱给她。”
抗美援朝时,宋时轮奉命入朝作战,他让宋兰英也跟着报了名。他将女儿的名字改为“宋先志”,希望她能在志愿军队伍中起到表率作用。
可惜的是,宋兰英刚去东北,就出了车祸。腰部受伤严重,宋兰英在医院一待就是几个月,没能去得了朝鲜。
图丨宋时轮
出院后,郑继斯将她接回了家。因为没能和父亲并肩作战,宋兰英非常失落,她无力地躺在床上,眼泪扑簌簌地落。
郑继斯安慰她,照顾她,比亲妈都亲。因为宋兰英小时候过得苦,没读过书,郑继斯就帮她找了学校,还鼓励她学好文化可以入党。
听了郑继斯的话,宋兰英总算振作起来了。
后来,宋兰英不负众望读完了中学课程,在郑继斯的帮助下,她入了党,有了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
还有一次,宋兰英切除了胆结石,为了让她养好身体,郑继斯天天给她炖鸡汤。一提到这个孩子,郑继斯就满脸心疼:“兰英受的苦太多了,体质差,我得多给她补补才行。”
图丨宋时轮、郑继斯和女儿宋崇实
当然,郑继斯所做的一切,宋兰英全都看在眼里,宋时轮从朝鲜战场回来后,宋兰英就曾跟父亲说:“继斯妈妈对我太好了!”
宋时轮很欣慰:“那是因为我们夫妻俩感情好啊。”
宋兰英不太认同,虽然宋时轮和郑继斯是模范夫妻一对,可郑继斯对自己这么好,明显不只是宋时轮的关系。
后来,她想明白了这事,并在聊天过程中跟自己的好朋友说起过:
“我父亲说,继斯妈妈对我好,是因为他们感情好,我看不完全是,主要还是因为继斯妈妈品德高尚,政治、思想觉悟高,是我有福气!”
遗憾的是,郑继斯没能陪宋时轮白头到老,1967年,她被诊断患上肺癌。
郑继斯很清楚自己的病是无法被治愈的,所以,在宋时轮陪在自己身边的时候,她便反复跟他交代:“把我妹妹接到北京来住,你要替我照顾好妹妹。”
宋时轮一听就明白了郑继斯的言外之意,她希望宋时轮能娶自己妹妹为妻,将来两个人互相有个依靠。
对于这个小姨子,宋时轮有些了解。她叫郑晓存,比郑继斯小24岁,比宋时轮小33岁。
1952年,他第一次见到郑晓存。那时候,小姑娘才12岁,刚从广东老家来到上海求学,临时住在姐姐家中。
那一天,宋时轮风尘仆仆地从朝鲜战场回来,一进门看见个小姑娘在家,郑继斯赶紧介绍,说这是自己的亲妹妹郑晓存。
姐夫第一次见小姨子,空着手总归不太好,于是,宋时轮从自己的上衣口袋摸出一支派克钢笔:“这支笔送给你妹妹做见面礼吧,正好上学用得上。”
要知道,这支派克钢笔在当时绝对是个稀罕物件,郑晓存也知道它价格不菲,收到后,便小心翼翼地珍藏起来,压根舍不得用。
只是,没过几天,郑继斯就跟她商量,能不能把笔转送给嫂子伊民。
图丨彭湃
伊民是郑继斯大哥郑俊民的妻子,新婚后不久,郑俊民跟着彭湃去到上海参加革命,结果被不幸杀害。
之后,善良的郑继斯便一直很关心大嫂的生活,在上海稳定下来后,郑继斯便把大嫂接来上海,还帮忙找了工作。
宋时轮送笔的时候,伊民工作不久,正是需要鼓励的时候,于是,郑继斯就想把笔转送给伊民。
她跟妹妹商量:
“晓存,你现在还是个学生,用不着这么好的笔,嫂子已经工作了,需要有支不错的笔,你看能不能把笔送给大嫂啊?”
郑晓存有些舍不得,可她很懂事,也知道守寡的大嫂过得不易,便咬咬牙把笔拿了出来。
后来,宋时轮一家因工作调动搬到北京,郑晓存便再没有见过姐姐一家。1967年,郑继斯病逝,这一年,郑晓存才27岁,得知姐姐的遗愿后,她表示同意。
可宋时轮没这个心思,他怀念郑继斯,在一段时间内,不愿谈感情,更不愿再娶。
直到1971年,宋时轮才将郑晓存接到北京。那时候,宋时轮过得艰难,郑晓存却不离不弃,给了他很多安慰。
一年后,两人经组织批准,结为夫妻。当时,有不少老战友见到宋时轮,都会开玩笑地说一句:“老宋,你好福气啊。”
每到这时,宋时轮总是笑而不语,没有人知道,这是他的妻子郑继斯临终前的遗愿。
图丨宋百一
和郑继斯一样,郑晓存也是极为善良的人,姐姐病逝后,照顾大嫂的责任落到了郑晓存身上。
那时候 ,她与宋时轮新婚不久,伊民来到北京后,她马上接大嫂来了家里居住。
伊民从口袋里拿出那支保存良好的钢笔:“这是20年前你送给晓存妹妹的,她转送给我的,如今,应该物归原主了。”
宋时轮看着手里的笔,感慨地说:“晓存做得对,你留下继续用吧。”
1975年,黄华去美国任职,出发前,他来到宋时轮家,问要不要帮忙捎点什么东西。
宋时轮正有这个意思,他告诉黄华:“有带的,我欠人一支钢笔已经二十多年了,你帮我带回来,我会好好感谢你的。”
后来,黄华帮宋时轮捎回一支暗红色的派克钢笔,宋时轮郑重地将笔送给了郑晓存。
几年后,郑晓存生下一个女儿,因为当年他们的年纪加起来刚好101岁,宋时轮便给女儿取了个“宋百一”的名字。
夫妻俩平静地过了19年日子,1991年9月17日,宋时轮病逝,这一年,郑晓存刚好5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