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女子董竹君:从青楼歌妓到都督夫人,离婚后只身创办锦江饭店

静心的历史 2022-12-06 19:08:15

董竹君出生于1900年的上海,自幼漂亮聪明的她,被邻居们称作“小西施”。

她父亲是黄包车夫,母亲是洗衣妇,收入微薄,家境贫寒。尽管如此,这对开明的父母还是努力将女儿送进了私塾。

学习机会来之不易,董竹君非常珍惜,然而好景不长,父亲患上怪病,不仅借了一屁股债,还彻底失去了劳动能力。

没办法,上了6年学的董竹君只能辍学去做工。最开始,她跟着母亲做些粗活,可家里还是入不敷出。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最后,母亲狠心将她送去了长三堂子抵债。这里的长三堂子其实就是旧时的青楼,里面的姑娘懂些琴棋书画,卖艺不卖身的叫“小先生”,正式接客后叫“大先生”。

董竹君跟长三堂子约定好的是卖艺不卖身,为期3年,债务一笔勾销。

就这样,13岁的董竹君因贫困坠入青楼,她有了个“杨兰春”的艺名,并很快大火。

1913年,董竹君碰到了一位很特别的客人,这人名叫夏之时,第一次见她,夏之时便对她说:“有空还是好好看些书,看你的样子可不像吃这碗饭的人。”

而且,他跟一般的客人也不太一样,别人都是玩笑取乐,被姑娘们簇拥,只有他安静地坐在一边,偶尔点点董竹君的牌子,也不动手动脚,只是微笑地听她唱戏。

后来,有人告诉她,夏之时早年留学日本,后跟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中,重庆成立署军军政府,他被选为副都督。

不久后,夏之时辞职前往上海,参加“二次革命”,谁知讨袁失败,袁世凯下令逮捕革命党人。

饭馆茶楼人多眼杂,夏之时没有办法,只能选择比较隐蔽的青楼,作为开会议事的地点。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得知夏之时是爱国志士,董竹君对他生出了些渴望,她期盼夏之时能带自己离开这里。

因为堂子里的好心人曾跟董竹君说过,“小先生”长大后,老鸨会威逼利诱她们去卖身,就算签的“卖艺不卖身”的契约也没用。

董竹君是长三堂子的摇钱树,老鸨一定不肯轻易放她回家,怕是只有赎身,才可能逃离苦海。

于是,董竹君鼓足勇气,问夏之时能不能带自己走,没想到,夏之时马上回说能。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悬赏3万银元捉拿夏之时,无奈,他只能躲进日租界。

董竹君担忧不已,她废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找到了夏之时租住的房子,一进门,夏之时便抱住她失声痛哭。

从这一刻开始,董竹君真正爱上了他。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患难与共中,夏之时提出要帮董竹君赎身,没想到老鸨狮子大开口,喊出了3万元的天价。

董竹君对贪得无厌的老鸨恨之入骨,所以,她拒绝了夏之时的提议:

“我无论如何都不想你拿钱赎我。我又不是一件东西,不能用钱买,大家有做夫妻的感情,彼此愿意才在一起,否则你日后不高兴说出,‘你是我拿钱买来的’,那我是受不了的,所以赎身的事情,我自己想办法吧。”

某天晚上,董竹君趁着喝酒玩牌的机会,灌醉了堂子的看守。然后,她将身上的绫罗绸缎和金银首饰都脱下来:

“我是为了给爹娘尽孝才来堂子的,为了做生意才穿戴你们的,现在我要离开了,以后永远也不会见到你们了。”

说完,董竹君穿着一套贴身的白衣裤,跑到了和夏之时约定好的会合地点。然后,两个人一起转移至松田洋行。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1914年春末,15岁的董竹君和27岁的夏之时秘密举行了婚礼,几天后,夫妻俩奔赴日本。

然而,欢爱过后,只剩下一地鸡毛。

1918年,夏之时带着董竹君回了四川的夏家大宅。在婆家的生活令董竹君心力交瘁,婆婆挑剔苛刻,夏之时视而不见。

董竹君每天忙里忙外,却还是没能得到夏家人的认可,只因为她是青楼歌妓出身,太过“低贱”。

1921年,夏之时被解除兵权,闲赋在家。从这时起,夏之时彻底变了,他横征暴敛,胡作非为,甚至还染上了赌瘾。

董竹君悲哀地看着曾经意气风发的爱人变得陌生,他不再是当初那个满腔抱负的革命者了,他开始重男轻女,不让女儿上学。

董竹君为女儿据理力争,被夏之时大骂:“你居然敢跟我顶嘴了?你有什么资格!是我把你从堂子带去日本的!”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真正的导火索是在1926年,当时,4岁的女儿夏国璋腰椎患病,导致右腿粗大,需要穿刺抽出脓水,异常痛苦。

董竹君看着日渐消瘦的女儿,心如刀绞。然而,祸不单行,就在夏国璋病危的时候,另一个女儿夏国瑛不慎从二楼摔下,昏迷了几个小时。

两个孩子同时生命垂危,董竹君着急地四处求医,可作为父亲的夏之时却不闻不问,甚至还在指责董竹君家务没做好,伺候自己不够舒服。

终于,董竹君想明白了,若是不想再接受夏之时的施舍,就必须经济独立。

于是,董竹君聘用了几名师傅和女工,在正屋后面的房子里,办起了“富祥女子织袜厂”。

等到生意有了起色,董竹君又用挣到的钱,创办了“飞鹰黄包车公司”,并交由她的父母打理。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1927年,革命形势再起变化,夏之时认为蒋介石政权已经稳固,为了东山再起,他决定去南京探听消息,顺便到上海治病。

1929年,四川战事又起,董竹君索性卖了公司,去到上海投奔夏之时。

许久未见的妻儿出现在自己面前,夏之时却一点都不高兴,当得知董竹君卖了公司后,他更是火冒三丈,责怪起董竹君断了财路。

董竹君压着火气,跟夏之时商量,想让孩子们在相对安全的上海读书,夏之时却全盘反对,他的理由是,女儿长大嫁人后,就是泼出去的水,读书浪费钱不值得。

还有更过分的,一天早上,女儿夏国琼和男友打闹玩笑,这一幕刚好被夏之时看到。

他蛮横粗暴地将女儿揪进卧室,然后把剪刀、绳子扔到她面前:

“男女授受不清!你的羞耻心哪去了?我让你不要听你母亲的话,你偏不听,你给我去死,这两样你自己选一样!”

董竹君闻声跑了进来,紧紧抱住女儿跟夏之时争论,夏之时摔门而去。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不久后,两人又爆发了一次争吵,这一次,夏之时用马靴狠狠踢了董竹君一脚。

董竹君害怕夏之时情绪激动做出更极端的事,赶紧转身往楼下跑,果不其然,夏之时搬起箱子就往楼下砸,董竹君将将躲过。

后来,红了眼的夏之时拿着菜刀,疯狂追着董竹君跑,好在两个侄子拦住,才没发生更可怕的事情。

董竹君一路逃到表兄家,两周后,她向夏之时提出了离婚。

夏之时有些不屑,他说:

“咱们来个君子协定,暂时不考虑离婚。分开5年,在这5年里,你若是带着4个女儿没有在上海饿死,我到时在手心里给你煎鱼吃。”

董竹君同意了。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很快,四川报纸上便刊登了夏之时和董竹君婚变的消息,两位女中共党员看到报纸后,辗转联系到了董竹君。

董竹君经她们介绍,阅读了《妇人与社会》《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进步书籍,视野变得更开阔后,董竹君提出了入党。

其中一位女同志告诉她:

“现在入党人员流动性很大,你若是被调动,父母孩子由谁来照顾呢?我劝你还是先在经济上取得独立,然后再考虑入党。若是经济上取得独立,在经济上资助也是可以的。”

董竹君考虑过后,觉得说得有理,于是,她四处筹集资金,于1930年创办了群益纱管厂。

可惜的是,在1932年的淞沪抗战中,群益纱管厂被炮火摧毁。

1934年,夏之时回到上海赴五年之约,一见面,他便问董竹君:“几年不见,事业上有什么成就?”

事到如今,夏之时已经后悔了,他想留住董竹君,可董竹君却态度坚决地与夏之时离了婚。

离婚公证的时候,夏之时想起了两人的聚散恩仇,不自觉流了泪,可董竹君却一滴泪都没有流。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正式离婚后,董竹君打算再次开办实业,但苦于没有资金。就在这时,一位川军青年军官上门拜访,借给了她2000元钱,原因是:敬佩她的为人和品质。

拿到钱后,董竹君决定在上海开个四川菜馆,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1935年3月15日,“锦江小餐”正式开业了。

正宗的川菜,周到的服务,别致的环境,使得“锦江”刚一开业便受到了追捧,又或是董竹君的传奇经历,总之,“锦江”成功了。

客人络绎不绝,就连上海滩的很多头号人物,也成了店里的常客。

杜月笙几乎天天都来,每次等座等得不耐烦,就会冲着店员叫嚷:“让你们老板赶紧扩充店面,这点店面够谁吃的,要是困难直接找我。”

没过多久,他真的出钱让“锦江”旁边的房东搬走了,就这样,“锦江”扩充成了能容纳三百人同时就餐的大店,名字也改成了“锦江川菜馆”。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就在“锦江”如日中天的时候,卢沟桥事变爆发,战火很快烧到了上海。

作为上海滩知名餐馆,“锦江”也受到了日本人的欢迎,于是,董竹君被要求在虹口开设分店,以服务日军。

董竹君不同意,所以,她遭到了暗杀。正巧,女儿夏国琼准备去菲律宾学习表演,于是,董竹君安排好饭店事宜,跟着女儿一起去了菲律宾。

同行的还有董竹君的另一个女儿夏国琇,她报考了菲律宾大学音乐学院,母女三人住在一起,互相照顾。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三人被困马尼亚,好在董竹君依靠生意头脑又挣了不少钱,才没有让日子过得太过潦倒。

她每天都要去码头眺望大海的另一头,望眼欲穿,盼着能早点回到祖国。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这一等就等了4年,1945年初,日本红十字会有艘船取道台湾去上海,董竹君使尽浑身解数,终于弄到了一张船票。

安顿好女儿后,董竹君上了船。船内拥挤不堪,还有传染病肆意蔓延。死去的人和将死的人都被毫不客气地扔进大海,日本人不把这些人的生命当回事。

董竹君也不幸染上了疾病,上吐下泻,腹痛难忍。她踉踉跄跄地找到日本医务室,对方一见她是中国人,像看到什么脏东西一样把她往外赶。

情急之下,董竹君用流利的日语说了句:“请给我治疗”,对方一听董竹君会日语,立马变了张脸,给董竹君做了治疗。

40多天后,董竹君终于回到上海,回到“锦江”。回去后,她立马开除了一名老员工。

这名老员工名叫张进之,董竹君离开上海前,委托他代理饭店业务。

后来,上海盛传董竹君在菲律宾被炸死的谣言,张进之听说后,便开始大肆贪污,购买洋房、汽车,还讨了个德国老婆。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开除张进之后,董竹君力挽狂澜,带着“锦江”慢慢恢复了元气。随后,她又创办了永业印刷厂、协森印务局、美文印刷厂等企业,用自己的公司印刷革命宣传材料和机密文件。

与此同时,她还动用自己的人脉关系,送许多苏北青年参加新四军,营救了不少身陷虎口的中共党员和先进分子。

1947年,董竹君受命开办锦华进出口公司,以经商形式掩护中共上海局从上海到南洋的交通线。

解放前夕,她还秘密参与协助了策反工作。

1950年,上海市政府决定设立一个接待中央首长、国际友人的食宿场所,董竹君接到任务后,将“锦江”迁移至长乐路89号,并正式更名为“锦江饭店”。

不久后,她将市值15万美金的锦江饭店,无偿献给了国家。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