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月6日,陈毅因病去世,享年71岁。
在医院做最后抢救的时候,张茜把自己关在一间屋子里,捂着嘴崩溃大哭。她不敢相信,陈毅就这样抛下她走了,她的世界塌了。
后来,她故作坚强地走了出来,握住陈毅冰凉的手,嘴里轻声念叨着“仲弘”,病房里没有人说话,大家低着头,不敢看这令人心碎的画面。
突然,张茜滑倒在病床边,她再也撑不住了,放声大哭。孩子们抹着泪搀起张茜,不住的劝道:“妈妈,走吧。”
张茜回到家时,已经是半夜3点了,她径直走到陈毅的办公桌前,坐到那里便一动不动了。
次子陈丹淮安静地陪在她身边,大概过了一个多小时,张茜看着窗外渐亮的天空,张口道:“是该进入一个新的生活了。”
接着,陈丹淮陪母亲回到了医院。病房已经收拾成临时的灵堂,陈毅身上盖着一张洁白的床单,张茜站到门口,等待前来吊唁的人们。
王震是第一个到的,他带着小孙女,让孙女跪下磕头。看见张茜,他含着泪握住张茜的手:“保重。”
没过多久,刘伯承来了,这时候的他已经双目失明,秘书小心翼翼地扶着他。刚一进门,刘伯承便冲着病床三鞠躬,接着,他扭转九十度继续鞠躬。
见此场景,病房里的人全部失声痛哭。在一片哭声中,刘伯承朝着四个方向都鞠了躬。
张茜强忍着哭声,扶着刘伯承来到病床前,她轻声告诉刘伯承:“仲弘在这里”。
刘伯承立马弯下腰,再次三鞠躬,然后,他转身离开,刚出门口,便嚎啕大哭。
一众亲人和战友在悲痛中熬到了1月10日,这一天,陈毅的追悼会在八宝山举行。
就在张茜全家在休息室等待的时候,周恩来急匆匆地赶来,他说:“张茜同志,毛泽东同志就要到了,他决定参加陈毅同志的追悼会。”
张茜感到一阵欣慰,她想起重病中的陈毅在12月26日这一天,坚持吃了一碗长寿面为毛泽东庆生,想起他在临终前呼唤的“红军”。
不一会儿,毛泽东来了,他的身体状况也不太好,走路有些蹒跚,他握住张茜的手,动情地说:“陈毅是个好同志。”
忙活完追悼会后,张茜的身体急转直下。事实上,在陈毅病重期间,张茜的身体就已经出现了问题,经常咯血。
之后,她被叶剑英安排住进301医院治疗,出发前,张茜带了厚厚的陈毅书稿。
1971年11月,陈毅病情加重后,张茜便跟他讨论过书稿的整理方式,最后,陈毅定下了按写作年月依次编撰成集的原则。
当时,陈毅还说:“这事暂时放一放,等我好起来后再着手进行,我还想写一些诗,好些事情在我脑子里有很深的印象,我打算好好写出来。”
没想到,陈毅走了,还没来得及整理自己的书稿。于是,张茜决定把这件事捡起来。
1972年2月初,张茜开始了整理工作,她找到了陈毅的老战友赵朴初,请求在整理工作中给予帮助。
赵朴初欣然允诺,并为之付出极大心血,当然,这是后话。
事情定下来后,张茜便开始在医院翻阅陈毅的诗稿,其中相当一部分都是凌乱的,还有一些是修改过却没有留下时间顺序的,这些都需要张茜去选择和定夺。
然而,就在这时,叶剑英突然把长子陈昊苏叫到会议室,他悲痛说:“你们的母亲患上了肺癌。”
陈昊苏如遭晴天霹雳,他什么都说不出来。叶剑英很体会他的心情,自己带着医生走进了张茜的病房。
张茜一看到叶剑英严肃的表情,立马猜到自己的病不容乐观,可她还是露出个笑容。
3月17日,张茜接受了手术治疗。三天后,她便躺在病床上让陈昊苏念诗稿,一周后,张茜能下地了,便继续自己看稿。
张茜把全部心思放在了这件事情上,常常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医生劝她要注意休息,张茜只是笑着说:
“谢谢你们的医治和关心,我身体恢复得很好,感觉自己的体力和精力还算可以,我会注意的,但是必须得努力工作。”
只是,这些客气话瞒得过医生,却瞒不过朝夕相处的老战友,赵朴初见张茜日渐瘦弱,问她:“你现在身体究竟怎么样,是不是太累了?”
张茜叹口气:“目前感觉还算不错,只是得了这种病,是有不测风云的,我现在就是在跟病魔抢时间,我一定得完成我的心愿。”
赵朴初心里酸酸的,他不知道说什么好,只能低下头,继续帮着张茜整理诗稿。
1972年12月初,张茜先选了100首诗词编成了“陈毅诗词选集”,她终于松了一口,毕竟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这个目标已经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