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使”黄仁勋抵京,特朗普要给自己找台阶下,中方态度已有变化

希希的笔记 2025-04-20 02:24:58

4月17日,北京迎来了一个特殊的访客——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

他的到来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但在当前的中美关系背景下,意义非凡。

他不是官员,却像特使。

不是谈判代表,却带着英伟达乃至美国科技界的焦虑。

而在几天前,白宫刚刚出面澄清了一个敏感问题——所谓对中国商品征收245%关税的“误会”。

这并非新的加税计划,而是历次加税叠加后的总和。

白宫为何着急解释?

因为全球资本市场和盟国企业都在关注美国的政策方向。

一个随意飘出的数字,可能引发整个供应链的动荡和信心危机。

与此同时,中国在2025年2月悄然增持了235亿美元的美债。

不少人以为这是中国在释放善意,实则是一场冷静的资产配置调整。

这个节点的美债增持背后,并没有政治妥协,而是对全球资本市场的一次精准判断。

2025年初,美联储调整了加息路径,美元债券收益率上扬,吸引力陡增。

中国增持美债,是为了锁定中短期内的回报空间,优化国家外汇储备结构。

相比外交层面的对峙,资本市场的动作更为隐蔽,但后劲十足。

而黄仁勋此时现身中国,背后是英伟达正面临着全球芯片市场的巨大震荡。

2024年底,美国对华全面升级AI芯片禁令,H20、A800等芯片全部被列入出口管制清单。

这直接让英伟达在华市场遭遇重创,2024年其在中国区营收171亿美元,占比超过全球总营收的20%。

其中,H20芯片收入占中国区总营收的八成以上。

一纸禁令,等于让英伟达损失了超百亿美元的销售额。

2024年11月,英伟达股价一日暴跌近7%,市值蒸发1881亿美元。

禁令不仅影响了英伟达,也波及整个科技生态。

AI芯片一旦断供,全球AI大模型训练计划受到限制,算力供给变成瓶颈。

尤其是那些依赖英伟达芯片的美企,也不得不寻找替代方案,甚至开始反向采购二手芯片。

更严重的是,欧美科技公司在华布局受到巨大阻力,工程师体系、测试平台乃至算法验证都难以为继。

黄仁勋在北京强调:“中国市场对我们至关重要,对我们的增长尤为关键。”

他的发言不是外交辞令,而是实情陈述。

在AI应用爆发的当下,中国拥有最活跃的落地场景。

从金融风控到智能制造,再到城市治理,中国的AI场景实用性远超其他国家。

对英伟达来说,继续失去中国市场,就是自断一臂。

而中国也没封死谈判大门。

商务部近期回应表示:“解铃还须系铃人。”这是释放了可以谈的信号。

但也明确:谈判前提,是美国先回到理性轨道上来。

面对不断加码的关税和芯片禁令,中国没有妥协,反而在战略层面加速自主替代。

不仅在芯片设计上投入加大,还通过收购、投资等手段构建自己的算力底座。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科技企业集中发布了数十款国产大模型,算法指标直追GPT-4。

美国政客不太关心这些,他们关注的是选票,是如何把“对华强硬”卖成政绩。

但华尔街和硅谷看得更清楚。

芯片禁令和关税战带来的不确定性,正在毁掉美国科技企业未来十年的红利窗口。

黄仁勋不是来讨好,而是来止损。

他背后是整个美国科技资本的焦虑。

特朗普还在等待中国打来电话,但中国并不急着回应。

因为主动权,已经不在白宫那端。

真正在意合作、能跨越政治鸿沟的,是企业,而不是政策制订者。

如果华府继续看不清这个局势,那么他们很可能在下一场技术革命中,失去竞争资格。

英伟达的“访京”,可能只是开始。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