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而优则仕,是国人很熟悉的一句名言。尤其是经历过批孔时期的人们。
批孔时,这句话成为孔子的罪行之一,说他鼓吹“读书做官”。尽管“学而优则仕”是他的弟子子夏说的,但在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年代,账也要算在他的头上。
学而优则仕,出自子夏之口。在《论语·子张第十九》。
其实,这句话前面还有一句,叫做“仕而优则学”。如果把“学而优则仕”理解为“读书好就能做官(或就去做官)”,那么这无论如何都是讲不通的。
朱熹对这句话有批注。他是这么说的:“优,有余力也。仕与学,理同而事异。故当其事者,必先有以尽其事,而后可及其余。然,仕而学,则所以资其事者益深;学而仕,则所以验其学者益广。”(引自《四书集注》,第二二九页)
朱熹讲得很明白了。优,不是优异,而是有余力:仕,不是做官,而是做事。事情办好了,就去学习;学习好了,就去办事。这样能学得更好。
吕思勉先生在他的成名之作《中国通史·第十五章教育》中对这句话有更通俗易懂的解读。他说:“仕与事相通,仕就是办事。办事有余力,就到学校中去涵养德性,一面涵养德性,一面仍应努力于当办之事,正是德育、智育并行不悖之理。”
仕,第一义项是“做官”。但它还有另外两个义项。一是,通“事”,《诗·大雅·文王有声》:“武王岂不仕?”毛传:“仕,事。”郑玄笺:“武王岂不以其功业为事乎?”二是,审察。《诗·小雅·节南山》:“弗问弗仕。”(见《辞海·语言文字》分册第一八三页)所以,不能将“仕”只理解为“做官”,更不能将“做官”作为“仕”的唯一解释。
朱熹有解释,吕思勉有解释,当时批孔的时候为什么还对“学而优则仕”做歪曲的理解呢?遗憾的是如今此遗风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