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成大事者不顾家?对比一下刘邦和袁绍的行为,大家就明白了

李悟空 2022-01-19 13:34:31

彭城之战失败后,刘邦在被项羽手下追捕的过程中几次把儿女踢下车;还有后来项羽要烹刘太公刘邦却无动于衷,而且还说要和项羽一同分享等事件,历史上很多人都曾诟病过刘邦的这种行为,说他关键时刻无情无义,实在是不像话。其实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对比一下东汉末年袁绍的行为,我们就可以理解刘邦的为难之处了。

刘备衣带诏事件败逃后,借口讨伐袁术向曹操讨要兵马,趁势远离曹操。后来重新占领了徐州,然而刘备也知道一旦曹操前来讨伐,自己仍然不是对方的对手,所以在得知曹操派大军前来讨伐的时候,就派孙乾去请求袁绍派兵援助。

而当田丰将此事告知袁绍的时候,袁绍说“我将死矣”,田丰一问才知道,是袁绍的小儿子病了,袁绍做什么的心思也没有了。

心系家庭本来没错,可你袁绍作为一方豪强,本来是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的,只关心着家里的那点事,置大好的消灭曹操的机会而不顾,从他那些话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袁绍就不是一个做大事的人。

要知道此次曹操出兵讨伐刘备几乎是倾巢而出,许昌空虚,袁绍把曹操的老巢占领了,曹操就被动了。包括后面的官渡之战袁绍还是有这样的机会,袁绍就是我们常说的那个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那个人。

把握不住机会,除了本身性格比较优柔寡断之外,格局小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从这次因为担心儿子的病情而无心出兵攻击曹操就可以看出来。

而有一句话就做“成大事者不顾家”,对比秦末的刘邦,我们就可以深刻地理解这句话了,刘邦的成功不是没有道理的。

年少时,很多人都喜欢楚汉时期项羽的英雄盖世,鄙视刘邦的诸多缺点,其实这世上没有绝对的黑也没有绝对的白,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凡事都要辩证地去看。

项羽确实有很多闪光点,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人甚至包括一诺千金的季布去追随他,但是后来有好多人离项羽而去也是不争的事实,也就是说项羽必然也有他的缺点。

刘邦最为后人所诟病的恐怕就是踢儿女下车和项羽要烹煮刘太公事件他的态度太过随意这两件事了。但是站在他的角度上,我们应该理解他的做法。

刘邦是一心想要一统天下的人,想要做成这件事情,他首先要保住自己的命,要以大家为重,而以自己的小家为次。丢了性命就什么也做不成了。

夏侯婴驾着马车跑本来就比不上直接骑马追赶的人,后面眼看着项羽的手下骑兵步步追赶,这个时候刘邦想要保住自己的命,就必须要尽可能地减轻车身的重量,因为他知道凭着自己现在和项羽的关系,自己一旦落在项羽手里,他必死无疑。

而当兵的未必真的会对两个小孩子下死手,所以为了一统天下的大业,为了解救更多的黎明百姓,只能忍痛舍弃两个孩子。

幸好,夏侯婴潜能大爆发,最终带着刘邦一家人安全逃了出去。

很多人都为项羽惋惜,可是天下交给项羽真的合适吗?恐怕还真不合适,项羽太残暴了,多次的屠城行为已经令人发指,巨鹿之战后为了私自的家仇国恨竟然忍心坑杀二十多万秦军士兵,如此行为,如此性格,恐怕是无法做一个合格的开国之君的,纵使打败刘邦一统天下,项羽的王朝也必然是短命王朝。为什么?就是因为他的行为不得人心,视人命如草芥。

项羽的仁义也只是小仁小义。 他的心里恐怕只有家仇国恨,没有天下的黎明百姓。

而楚汉鸿沟对峙时,只要刘邦稍微表现出一点对刘太公的担心,项羽就有了要挟的筹码,真的那样刘邦能怎么办呢?只能答应项羽的要求去投降,一旦投降,依着项羽的暴脾气,刘邦这边的所有军士包括刘太公,最终恐怕全部都难逃一死。

身为人子,刘邦虽然有些玩世不恭,可又怎么可能会真的不关心自己父亲的死活,一切都是不得已。面对项羽的威胁,他不得不表现出对自己父亲的冷漠,他不能置自己数十万的士兵性命而不顾,身为一方领袖,必须要承担得起自己的责任。

大仁不仁,深刻去理解刘邦,才会知道刘邦的仁义才是大仁大义。

不然不会有那么多为他卖命的谋臣武将,汉初三杰也不会为他所用。

成大事者不顾家。刘邦为了天下大业他做到了,历尽艰险,他终于取得了楚汉战争的胜利,大家成就了最后小家也保住了;可袁绍呢,一味地在意自己的小家,关键时刻该出手时不出手,官渡之战后一败再败,自己被曹操气死不说,几个儿子也先后死在了敌人手上,最终可以说是家破人亡,凄惨无比,大家没有成就,小家也没有保住。

选择不同,结果自然也不一样,看事情只有根据自己要做的事情考虑全面一些,才能相对来说得到比较合理的和更好的结果。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