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的牌位,曹叡为啥活着时给自己抢了个庙号

八公读历史 2025-04-01 19:24:52

古代皇帝死了,有个谥号,还有个庙号。

谥号如西汉孝文帝、孝武帝等,庙号如高祖、太宗、高宗等。

前期的皇帝叫谥号的较多、叫庙号的极少,比如汉文帝,大都不知道他叫汉太宗。

皇帝叫着叫着由谥号到庙号,是因为他们的谥号越来越长、越来越复杂,由开始的文皇帝、武皇帝一个字,一直到后来的几十个字。

比如汉孝文帝,只有两个字。

唐太宗就叫文武大圣广孝皇帝,这是六个字。

到了清朝康熙皇帝,谥号为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就多达23个字。

皇帝谥号由短而长,字数由少而多,本意是给驾崩了大行皇帝给上一个面面俱到的人生鉴定,可是谁记得住,所以人们改称庙号。

庙号是皇帝死后,进太庙的牌位名。

起初的规制是,天子七庙,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有资格进太庙,只有文治武功、品德高尚者才行,通常只有七个皇帝才能进。

如果已有七个皇帝进太庙,后来的皇帝再想进太庙,就得把里面的某个皇帝牌位请出来。

比如,西汉末年,王莽把成帝、哀帝、平帝等等荒唐的皇帝的排位都供奉在太庙,但是到了东汉,觉得他们不够格,就取消了他们“宗”的资格,增加了光武帝、明帝和章帝的牌位。

既然是死后由后世皇帝决定进太庙的资格,魏明帝曹叡怎么着急忙慌地活着就给自己定了庙号呢?

这是因为其一,他特别想进太庙。是个皇帝都想吧。

其二,他对比爷爷曹操和爸爸曹丕的功德,不那么自信。

其三,他没有自己的儿子,他立的太子曹芳是养子,是别人的儿子,唯独不是他的儿子。

第三点的隐患很严重,这个养子以后做了皇帝,他可以给曹叡搞个庙号,把他供奉在太庙,也可以把他的亲生爸爸送进太庙。

要是这样就有了天大的麻烦,太庙的牌位是有限的,亲爸爸进了,养父就得出来,总不能同时供着亲爹和养父吧。

本就是高度稀缺资源,怎么能让曹芳个人就占了两个呢?

再说,对曹芳来说,亲爹总比养父要亲一些。

为了避免这种惨烈的情况出现,曹叡先下手为强,活着时给自己定庙号为烈祖,和太祖曹操、高祖曹丕相提并论,先把位子占上。

曹叡在这件事上做得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个牌位他是占上了,从他接力上位的曹魏后世几个皇帝都不给力,曹魏的天下很快就被司马家抢走了。

他的牌位没人和他争,他们家皇位却保不住了,曹魏的天子七庙根本就排不满七个皇帝。

后世朝代的皇帝就比曹叡幸运多了,比如唐宋元明清,不管是明君圣帝还是暴君昏君甚至傻子,统统都能拥有一个庙号,牌位不够那就挤着也行。

曹叡厚着脸皮改了历朝历代的规矩,还是改得不够彻底,后来的皇帝干脆由着性子来,他们留下的只是庙号制度的外壳而已。

曹叡没彻底整明白的是,祖宗成法是可以变的,既然能变了一点,就能变很多,变多变少的主动权和解释权全在活人。

​文中图片都来自网络。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抄袭必究

0 阅读: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