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茶代酒这个成语,起源竟是温情脉脉连着血腥屠杀,东吴孙晧所为

八公读历史 2025-04-03 22:44:00

以茶代酒是酒桌礼仪的文质彬彬客客气气,可是这个成语的缘起,却牵涉了三国时东吴的一场残忍杀戮。

典故的当事人是东吴的末代皇帝孙晧和一个叫韦昭的臣子。

韦昭在《三国志》里写作“韦曜”,据裴松之注释,这是西晋史学家陈寿为了避司马昭的讳,不得已而为之。

可是有人反驳说,裴松之这是乱注,同是东吴的大臣张昭就站不改姓坐不更名。有一种可能是韦昭有个“韦曜”的别名。

这不算至关重要的信息,重要的是韦昭曾经是孙权太子孙和的老师,即太子太傅,由此经历了人生和仕途的起起落落。

落是因为孙和被废了太子位,他这个师傅跟着前景自然不太妙。

起是柳暗花明的是,孙和的儿子孙晧竟然“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地做了皇帝,因为是爸爸的老师,孙晧对韦昭另眼相待高看一眼。

孙晧给韦昭的官职是侍中兼左国史,左国史是司马迁太史令那样编纂官方史书的职位,侍中虽然比起初的宰相贬值,但是因为能经常能见到皇帝,那地位也是相当亲近。

亲近的意思是,皇帝的决策他可能参与,他说什么话有什么诉求皇帝也能听到,这是很多重臣都做不到的。

孙晧这个人,有做好皇帝的资质,可是没好上几天就堕落了,变成了好酒好色的坏皇帝。

他喜欢整日和大臣们宴饮,摆酒席喝大酒,不是随意,而是强迫每人喝7升,不喝完不算完。

7升不是今天的7升,那得有14斤,喝起来和啤酒差不多,得腾空大肚来容,当时的7升大概相当于今天的4斤,这也是不小的量。

又据说当时酒的度数差不多是4度,确实和啤酒一样。

但是这种米酒喝上7升也会醉人,喝醉酒的臣子们就胡说八道、互相攻击。而这正是孙晧获取大臣们罪状的方法,他认为人都是酒后吐真言。

然后孙晧根据这些酒后真言处罚大臣,有的大臣甚至被杀。

但是孙晧对韦昭不一样。韦昭只有2升的酒量,要是也被逼喝上7升,必然会酩酊大醉。这时候孙晧就偷偷给韦昭作弊,以茶代酒,糊弄他人,保全老韦。

这就是以茶代酒这个成语的由来。从中是不是感受到了孙晧对韦昭的款款深情?

但是韦昭并不领情,他坚决反对孙晧这种亡国之君的做派,说喝醉酒的臣子表面上胡说八道哥们好,其实内心有因为相互揭短而心怀不满,这是分裂干部队伍、导致朝局不稳。

对于韦昭的说辞,孙晧强烈不满,意思是我照顾你的酒量,你怎么能不顾及我的面子呢?我可是你的老板啊!咱们至少要双向奔赴,你多少得给我投桃报李啊。

但是孙晧还是隐忍不发,这对喜怒无常的他来说不是容易的事,因为他对韦昭有个小算盘。

那就是想要韦昭修史时把他爸爸孙和编入“纪”的序列,在纪传体史书中,本纪是给皇帝专用的篇章。

孙和是孙权的太子,后来被废为南阳王,等到孙晧做了皇帝时,又被追封为文皇帝。

荒淫残暴的孙晧竟然还有这份孝心。

孙晧没有想到的是,韦昭竟然回复说,文皇帝没有做过事实上的皇帝,他只能入“传”而不能进“纪”。

韦昭这么做,是古代史官坚持的原则性。

比如春秋战国时,晋国权臣赵盾的族弟赵穿杀死晋灵公,史官董狐却坚持写赵盾弑君。

赵盾反对,说这不是我干的。但是董狐说,你是最大的臣子,你又没跑到境外去,对赵穿的行为,你不阻止,也不讨伐,这不是你弑君吗?

又比如齐国的庄公和权臣崔杼的老婆私通,气不过的崔杼就杀了庄公。太史伯坚持在史书上写崔杼弑君,崔杼说,你改过来!

可是即便他一直杀掉太史伯、太史仲、太史叔哥仨,弟弟太史季还在要梗着脖子要写这句话。

但在孙晧看来,这些人和韦昭有点死心眼儿,不知变通不懂人情世故。

你是不是孙晧爸爸孙和的师傅,你们之间有没有特殊的感情?

你是不是从孙晧这里得到过“以茶代酒”的区别对待、特殊照顾,咱们之间有没有特别的感情?

你知不知道孙和还是被追封为文皇帝,追封的皇帝难道就不是皇帝?曹操不就是被追封为武皇帝吗?

韦昭的做法,要说没问题,当然是没问题,但要说有问题,也当然是有问题。

比如史之大家司马迁,不也是在《史记》里把不是皇帝的项羽和吕后归入本纪吗?

司马迁做在前,陈寿做在后。曹操的武皇帝也是儿子曹丕追封的,可是陈寿在《三国志》给曹操的就是“魏武纪”。

孙晧很恼火,他本来就是容易恼火的人,恼火之后后果还非常严重,杀人如家常便饭,于是可怜韦昭竟然被下狱而死。

韦昭自认为死得冤枉,孙晧也确实表现得过于残忍。

他可能至死不明的是,孙晧对他的前后态度怎么有天壤之别呢?

他不知道的是,孙晧那么做,是有求于他的暂时伪装,如果求而能得,便是你好我也好,这个伪装可以继续装下去。

但是一个下属要被老板求,这本就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要是求而不得,则危险系数更加一份,在生性残忍的孙晧这里,更是危险到了极点。

危险的极点,那就是韦昭被杀。

孙晧一顿又一顿不断折腾,吴国便灭了,他也便成了亡国之君,他本人作为皇帝也得不到本纪的待遇。

而陈寿把曹魏当作正统,刘备、孙权这样的一世之雄都被看作偏安一隅的割据政权首脑而只有传记,孙晧和他的爸爸孙和更是想都不要想进入“纪”了。

他拎不清的是,他要是好好对待和利用韦昭这些臣子,好好治理国家,并破天荒地灭晋而统一天下,他们父子要个“纪”的历史定位算什么难事?

然而历史或许可以反过来看,孙晧这么荒唐胡闹、胡作非为,可能是看清了东吴永远没有一统天下的希望,他能做的是破罐子破摔及时行乐,能享乐一天算一天吧。

​文中图片都来自网络。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抄袭必究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