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号称“诗圣”,能被他看得上的人不多。

杜甫是李白的小迷弟,为李白写了很多诗,称赞他“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杜甫也是诸葛亮的粉丝,也为他写了不少诗,夸他“诸葛大名垂宇宙”。
可是,杜甫最崇拜的人不是他们,而是他的十三世先祖、晋朝的杜预。
杜预何人?能得到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青睐有加,绝对不只是因为他是自己的祖先。
杜预文武双全。
文的喜欢读《左传》,当时王济爱马,被戏称为有“马癖”,何嶠爱钱,被称作有“钱癖”,而杜预却对晋武帝司马炎说,臣独有“左传癖”。
读《左传》不只是为读书,而是读懂了其中的奥义,就像关羽喜读《春秋》,其实它们是一本书。
杜预还做了很多律法、历法等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大咖。
他在武的方面,名留青史的是灭掉东吴、完成统一。

当时的皇帝司马炎对伐吴犹犹豫豫,首席大臣贾充、荀勗、沈紞等坚决反对,一个主战的张华还被排挤贬官到外地。
唯独杜预给司马炎前后三次写奏章,一次不行再来一次,总有一次可行,说你就得伐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而且司马炎还听了他的话。
所以说,杜预的武,是战略性的,而不是真正的能打,那是单纯的武夫,其实他身不能跨马、箭不能穿轧,是个文弱书生。
因为他文武兼备,当时镇守晋吴荆州前线的羊祜临死时坚决向朝廷举荐他接替自己,而且司马炎也听了羊祜的话。
杜预的爷爷杜畿早年在孟津造楼船,检查时淹死。后来杜预在孟津修了一座桥,也算是完成了祖辈的心愿。
司马炎说,没有杜预,这桥修不成。杜预不居功,说这都是陛下的神武。这在司马炎心里留下了极好的印象。
后来打东吴,反战的贾充成为总指挥,杜预只是方面军之一的司令员,他也不在乎,能打就行,这是他心心念念的大事。
杜预他们是陆军,水军是从益州来的王濬,王老将军为伐吴做了好久军事、装备和物资上的准备。
可是司马炎给王濬下了一道奇怪的命令,叫王濬军到荆州时,归主官杜预指挥;到扬州时,受前线司令员王浑调度。
等到荆州时,杜预却对王濬说,你别管归不归我管,你干脆一鼓作气打到建业灭了东吴,成就大功。
王濬一路东下,到扬州时,给王浑报告了军事意图,王浑害怕,王濬就自行把东吴灭了。

这就是唐朝刘禹锡在《西塞山怀古》中写的“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豪气干云。
杜预不争功,建议王濬成就不世之功。可是王浑后来却和王濬争功,说王濬不听指挥,还要治他的罪。
有些人不做事,不成事,但是可以坏事。杜预和王濬人品之高下,可见一斑。
等到统一战争打完了,杜预还是前线的镇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杜预知道皇帝对握有重兵的将军其实非常忌惮,何况是他这样的有功之臣,就连番多次给司马炎写报告说,说实话,我老杜不太能打仗,倒是能玩玩政治,陛下把我调回去吧。
能看出无骨可灭,能主导吴国被灭,这是不能打仗吗?司马炎也不较真,就把他调回来,不想杜预却死在了回京的路上。
杜预是方面大员,却费了很大的心力处理和朝中官员的关系,有人不理解。
他说,这些人不能帮你成事,却可以对你坏事,我这样做就是不让他们坏事。
杜预说得对,他在前线打仗,打的是兵员、粮草和皇帝的信任,要是他们在后面使坏,这仗还怎么打?
就像那个被贬到地方的张华,很有才华,司马炎后来想把他调回来,沈紞却对司马炎说,陛下您知道钟会能造反,就是你爸爸司马昭对他太好,他就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了,陛下对张华可别这么好。
然后司马炎就打消了调回张华的念头。

成大事者都有这样的识见,都知道搞点低姿态,可以减少很多隐形成本。
唐朝名将郭子仪,宦官鱼朝恩挖了他郭家祖坟,郭子仪还是对鱼朝恩示弱示好,郭令公也是这番说辞和道理。
郭大将军忙于打仗,就怕有人在后方掣肘。鱼朝恩感恩于郭令公的信任,后来果然没有拖郭子仪的后腿。
就像有个市场监管部门的人,威胁某企业,说我们这样的人,没本事助力搞好一个企业,却有办法搞死一个企业。他们确实有这样的本事。
杜预后来进了文庙,也进了武庙,据说享有这等待遇的只有诸葛亮,而在明朝之前却只有杜预一人。
杜甫对这位祖先佩服得无以复加。他在《祭远祖当阳君文》中说杜预“功盖天下,德被生民”,并以“不敢忘本,不敢违仁”自勉。
杜甫的后半生处于安史之乱及后来的乱世,他也希望像先祖杜预那样混一宇内、平定叛乱、泽被百姓,“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辅佐皇帝成为好皇帝,帮助天下再度成为盛世。
而李白是可以浪漫地陪着玩的人,诸葛亮则只是偏安一隅的丞相,要崇拜的当然还是杜预。
文中图片都来自网络。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头条号“九公读史”。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