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大学改革!废除期末考试

泽祥评教育 2025-04-21 09:26:45

筑波大学,日本顶尖国立大学,2024年底因为通过“推荐入学考试”的方式,录取了据传学习成绩不佳的日本皇室悠仁王子(曾被传7科总分1000分只考20分),被推上舆论风口浪尖。

一波刚平,风波又起。最近学校宣布废除“期末考试成绩评价制度”,于是网友揣测:难道是怕王子挂科?

PART 01

期末考试,没了?

据《筑波大学新闻》4月刊报道,筑波大学自2025年度起将变更学生成绩评价方法,废除以往的“期末考试成绩评价制度”,改为“达成度确认”评价体系。

所谓达成度确认,就是各学科基于教学目标和学科特性,采用适当的评估方式,在授课时间段内完成学业成果测验,具体形式包括确认测试、研究报告、口头测试、课堂小测验、实操等。换而言之,不再“一考定终身”。

因为筑波大学推出这项改革的时间“太过巧合”,不由得让一些网友“浮想联翩”——修改考试制度,难道是为了避免传统考试形式可能暴露悠仁王子的成绩短板?

其实根据部分网友、校友对该校新制度的解读,小编也认同这应该只是筑波大学对成绩评价体系的一次改革,以实现“从传统的总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的转变。毕竟这样一所知名高校不会拿学校的声誉开玩笑。

根据相关介绍,“基于达成度确认的成绩评价”不是取消考试,而是将考试换个名字,改在“授课期间进行”。并且成绩评定不再只依据“期末考试”成绩,而是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做出更加灵活、综合性的考察。

“达成度确认”评价制度的另一项重大改革是,强调了不论是哪种形式的考核,教师都必须给学生反馈。

筑波大学要求,教师在考试结束后要将测试的出题意图、答案解析等及时向学生做解释说明。由此,学生可以理解每一道题的底层逻辑,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有校友表示,这种方式也能防止教师乱打分。

PART 02

过程性考核,不是简单增加次数

近年来,我国高校在教育评价改革方面也有诸多探索。虽然没有取消期末考这般大刀阔斧,但类似于过程性评价、多元化考核方式,其实对我们而言不陌生。

《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就提到,要以激发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为着力点完善过程评价制度……加强研究型、项目式学习,丰富探究式、论文式、报告答辩式等作业评价方式。

一些高校也在探索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方式,减少对期末考试成绩的单一依赖,提高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小组项目等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

四川大学自2010年起开始实施,其特点包括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探究式讨论,以及全过程学业评价和非标准答案考试。

2018年,该校还凭借“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一流本科教育川大实践”,首次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学校教务处处长张红伟曾在与麦可思研究的对话中谈到,传统学业评价是“期末一考定成绩”,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能力和水平,难以有效驱动教与学并进。全过程学业评价和非标准答案考试,有助于打破传统的“一考定成绩”及应试教育标准化答案考试的模式。这不仅促进学生全程投入,还注重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思维以及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等高阶能力的培养。

其中,“全过程学业评价”要求教师根据学生日常考勤,课堂表现,平时考核(含平时作业、课堂讨论、平时测验、实习报告或调查报告等),阶段考核、期中和期末考试等综合评定课程成绩。

原则上考核次数不低于6次,期末考试成绩权重不高于50%,以此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和督促学生全过程参与学习。

北京大学也十分重视课程过程性考核。《北京大学2023-2024学年本科课程评估报告》数据显示,本年度课程平均考核次数(含期中和期末考试)达到3.75次,较上一年数据略有提升。

同时学校强调,设计体系化的过程性考核有助于有效提升学生评价,但简单的增加考核次数并不能够获得学生的认可,精心设计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的考核体系,才是有效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PART 03

非传统考试,如何设计?

除了增加过程性考核,课程考核形式多元化也普遍被高校接受和认同。但从目前全国高校的整体情况看,这方面仍有改进提升空间。

《2024年中国本科/高职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2023届本科毕业生中,有1/5认为母校的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需要改进;2023届高职毕业生的该比例为18%。

那么,非传统的考试方式又该如何设计?国内外高校都有比较成熟的经验值得分享。

四川大学自全面启动实施“全过程学业评价-非标准答案考试”改革以来,鼓励老师通过综合性、开放性、探究性的非标准答案考试命题,检查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学校要求,课程考核内容要注重与时代和学科前沿接轨,多为学生提供诠释和运用知识点的机会;考核形式多样化,如小论文、小设计、读书报告、调查报告、实践活动、文献查阅和研读等,均可作为评价内容,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比如临床医学导论课堂上,教师让学生从公开的媒体上找出自己认为存在科学性问题的医学科普文章、医疗卫生行业焦点新闻事件的媒体或公众评论等,并进行批判性分析,纠正其中的谬误,并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论据。

明尼苏达大学支持教师用期末论文、PPT展示、小组汇报等多种形式,替代传统期末考试。针对不同形式的考核方式,学校教学中心提出建议:

●如果教师选择开卷考试,那么试题就不应该是事实性或记忆性题目,而是要以知识应用型题目为主,答案也不应该是明晃晃写在书本上的例题,而是要有一定开放性,鼓励学生思考。

●合作型考试主要鼓励学生讨论材料、互相启发。这种考试类型更适合考核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具体形式也较为多变,学生可以两两一组或多人一组,先讨论再分别作答;也可以让小组得出一致结论,形成一个答案,组员分数相同。

●表现性考试要求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生活环境中处理复杂任务时,展现出对知识的良好应用;教师在现场观察并评判学生表现。这种考试要求教师事前细致地规划和把控好时间。

当然,以上关于非传统考试形式的讨论,并不是说传统意义上的期末考试该被淘汰了——毕竟它的确可以在很多情况下对学生的学业进行准确、有效的评估。

并且不论是哪种形式的课程考核,想达到理想效果都有个重要前提——考试的内容要与课程目标相一致。

所以教师不应在“设计考卷”时才开始思考考试题目,早在进行课程目标设计、制定课程大纲时,就应胸有成竹,对本课程重点内容有所把握。因为期末考试设计只是验证学生是否达成了课程目标的一环而已。

主要参考文献:

[1]日本未来天皇就读大学突然取消期末考试!网友:担心只能考20分的悠仁毕不了业?[EB/OL]. [2025-04-12]. 东京新青年微信公众号.

[2]川大考试改革:思考的过程比分数更重要[EB/OL]. [2018-03-23]. 四川大学.

[3] 四川大学:“小课堂”撬动的“大改革”[EB/OL]. [2018-09-08]. 央视新闻.

[4]于娜. 这场考试有点“燃”[J]. 麦可思研究, 2017(11).

0 阅读: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