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70年庐山会议的影响,毛主席在70年12月22日搞了个华北大会,开始对北京军区进行调整。这次大会,来的人都是军里的头头脑脑,像北京军区师级以上的领导,还有河北省里地委书记以上的干部都参加了。
会议开始后第五天,北京军区那时的头儿郑维山司令员和政治委员李雪峰,就当着大伙的面做了自我批评。这个会一直开了整整一个月。到了第二年,郑维山和李雪峰接到通知,说他们暂时不能离开京西宾馆。会议一完事儿,毛主席就决定让郑维山和李雪峰不再担任司令员和政治委员的职务,然后让李德生和纪登奎分别接手了这两个位置。
说起“913”事件之后,中央专门组建了一个工作小组,重新深入调查李雪峰和郑维山的情况。时间转眼到了1973年,纪登奎、周总理还有叶帅一块儿去向毛主席做最后的报告。在这个节骨眼上,纪登奎提议对李雪峰和郑维山的处理,要区别于之前处理过的黄、李、邱、吴那四个人。
毛主席没点头,把纪登奎的提议给否了。但等中央的通知一公布,大家发现只有李雪峰被踢出了党,郑维山却没事。这事儿让好多人都琢磨不透。说到这,纪登奎和吴德这两位以前风光无限的高级领导,回答起来口径一致,就连说话那调调、表情都一模一样。
纪和吴两个人,在不同的场合和时间,都一脸正经、心平气和地讲:“毛主席对高层干部,尤其是政治局里的那些,在政治要求上那是相当严苛。”
说起来,李雪峰和郑维山其实挺像的,两人都是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过巨大贡献的老一辈革命英雄。不过要是真找差别,那可能就是李雪峰一直在搞政治工作,特别受毛主席的看重,还当过十多年的政治局候补委员呢。而郑维山,大家都知道他是军中的硬汉,但这方面就没李雪峰那么幸运了。
李雪峰投身革命之前,是个学业出色的师范学生。他特别爱自学,喜欢钻研各种事物,这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一直保持到他八九十岁高龄,对新时代的新知识依旧充满好奇,想要一探究竟。
九一八那事儿,对李雪峰这个年轻人冲击可不小。在那之前,他就自己掏钱买进步的书和杂志,慢慢学懂了马列主义。九一八之后,他更是对中国革命是咋回事儿、该咋走,有了更深的认识。但这些都还只是脑袋里的想法和理论,得拿到实际中去试试,才能真正改变现状。
1931年快结束时,李雪峰加入了反对日本的游行和请愿。没想到,国民党的山西分部直接派人来,开枪进行镇压,结果导致1人死亡,还有10多个人受伤。面对这残忍又恐怖的场景,李雪峰没被吓倒,反而让他的斗志更旺了。
经历了那件事情,李雪峰明白了,单凭他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扭转中国革命的局面的,只会白白搭上性命。他意识到,得找一群想法相同的人一起干才行。那时候,他还不知道马列主义的党组织在哪儿,于是就先加入了党的一个外围革命组织。
1933年10月份,李雪峰正式成为了一名党员,还当上了团里的书记。那时候,山西有个同盟会,明面上领着大家搞抗日救亡活动,但后来被反动派给搞散了。李雪峰一看这情况,就联合了一些人,弄了个山西抗日会起来。他们接着扛起抗日反帝的大旗,继续带着大家搞救亡的事儿。
李雪峰在抗战爆发前的严酷环境下,仍旧咬牙坚持斗争,他的革命精神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他有好长一阵子是在少奇同志的手底下干活的。到了1937年5月,李雪峰被北方区调去当了中共直中特委书记,没多久他就动身去了延安,为的是参加苏区代表大会和白区工作会议。
李雪峰头一回见到毛主席,也是头一回听毛主席亲自讲话。这一听,他心里头那个激动啊,对现在的革命形势有了新的看法。他真心觉得毛主席太有战略眼光了,分析问题也是一针见血,让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后来,李雪峰投身到了太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发展和稳固中。他一直负责政治相关的事务,虽然也担任过河南军区的政委,但主要是起到监督辅助的作用,帮助主要工作顺利开展。
李雪峰干起活来那是一把好手,政治头脑也是相当灵光。不管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头,还是打那以后,不论是当军区政委,还是干行政干部,都得有那股子认真劲儿,分得清是非黑白。更别提他本就是白区搞政工的,心里头跟明镜似的,清楚这些东西的分量,稍有不慎,那可是要掉脑袋的事儿。
所以,毛主席对李雪峰的要求,比那位经常领兵上阵的郑维山还要苛刻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