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襄公公子驩上位后,晋国的江湖地位其实比晋文公重耳时代更高。
重耳在位时,虽然击败了楚国,但并未与秦国较量。再加上重耳受到了秦穆公的恩惠,所以从表面上看,晋国似乎低了秦国一头。
但在公子驩执政期间,楚国曾想北上攻打晋国,结果输了;秦国三次与晋国大战,失败两次,第三次晋国坚壁清野,秦国也不算赢,且秦穆公至死也没能将影响力传播到中原地区。
这是否说明,晋国称霸之路已经一帆风顺了呢?其实也不是。
晋国内部一直有个致命难题,那就是豪门望族太多,各方势力林立。
在春秋初期,晋国就因为大宗小宗而导致分裂,一直到公子驩的爷爷——晋献公时期,才由小宗取代大宗,结束了这种分裂。
常言道“吃一堑长一智”,晋献公知道大宗小宗分裂的后果有多严重,所以他始终压制公族势力,这才给了国内其他豪门望族机会。
在晋献公时代,晋国通过扩张获得的领土,大多给了这些人。
荀国故地交给荀氏打理;韩国(姬韩)故地交给韩氏打理;魏国(姬魏)故地交给魏氏打理;耿国故地交给赵氏打理;冀国故地交给郤氏打理。
如果我们站在晋献公的角度来看问题,这种做法当然无可指责,但在晋献公去世之后,这种做法的弊端立刻显现出来。
谁更应该成为晋国新君呢?当这个听起来十分简单的话题,遇到了一个无法集权的利益集团之后,立刻就变得不再简单了。
于是,在晋献公去世之后,他的几个儿子分成几派,缠斗了几十年,直到晋文公重耳继位才算消停。
可即便在重耳继位之后,晋国也依然延续着豪门望族分制晋国的局势,而重耳也对此表示了默许。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晋国的豪门望族根深蒂固,重耳缺乏动摇他们的实力。
二、这种权力格局虽然弊端重重,可相较于曾经的大宗小宗相残,似乎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到了晋襄公公子驩执政时期,这一现状就必须做出改变了。
对于国君来说,谁拥有权力,谁就不可信,无论这个人是亲戚还是外人。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很能理解晋献公和晋文公的选择。
但有一点要说明的是:当政策长期偏向某一类人的时候,就一定会造成势大难治的局面。
比如说晋献公和晋文公的选择,当然有一定道理,但是不能让这帮豪门望族连续三代掌权。
所以公子驩的任务很明确,那就是在保证晋国基本利益不被侵犯的同时,还要压制豪门望族的势力,抬高公族的势力。
等两三代人之后,公族的势力完全压倒了豪门望族之后,再把他们抬起来,重新压制公族。
以此为循环,方能从理论上保证晋国朝堂的稳定。
关于这一点,公子驩心里很清楚,所以他在击败秦军之后,直接将“三帅”送回秦国;击败楚国之后,也没有乘胜挺进中原,维持现状的意图非常明显。
这说明,公子驩当时最急迫的任务,其实是解决国内各大派系,而当时的天时人和地利,其实也曾短暂地站在了公子驩一边。
就在“三帅”被遣返回秦国的当年,晋国元帅先轸战死沙场,史书给出的理由是先轸冲撞了公子驩,以一种赎罪的方式进行了自杀式冲锋。
这个说法很有趣:臣子后悔冲撞了国君,于是以一种自杀的方式死在了战场上。这好像在隐晦地告诉我们:先轸惹恼了公子驩,尚且需要如此赔罪,其他人如果惹恼了公子驩,应该怎么办呢?
这让我想起了刘邦称帝之后的行为:汉朝建立之后,刘邦那些老哥们还是很没规矩,结果叔孙通从鲁国弄来一帮儒生,牵头修建了长乐宫,还非常郑重地朝刘邦行礼。
眼看儒生们都如此规矩,于是刘邦的老哥们都不敢继续放肆了。这时候,刘邦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先轸阵亡之后,如果公子驩按照后世刘邦的套路走下去,肯定也是要让那帮豪门望族明白上下尊卑,然后再说出一句类似的话,晋国君权重新变得神圣。
然而在随后几年,天时地利人和很快又离公子驩而去,与秦国的三场大战,就像三把钢刀,狠狠地剁在了他的心上。
当时的秦国几乎打不过晋国,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如果公子驩不顾一切地对豪门望族动手,谁敢保证他们不会狗急跳墙呢?
到那个时候,这帮家伙完全可以跟秦国里应外合,或是在关键时刻出工不出力,就完全能够令公子驩吃足苦头了。
所以,公子驩只能想办法跟豪门望族抢声望,比如击败秦军的“彭衙之战”,就是他挂帅亲征。
公子驩足够聪明,但豪门望族也不傻,他们很清楚:只要能尽快推出新的领头人,就能够尽可能地团结大多数人来对抗公子驩。
所以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先轸的儿子先且居横空出世了,经过战争洗礼之后,他被拜为中军将。
在随后的日子里,秦国隐忍、楚国蛰伏。
按常理判断,此时的晋国要么就插足中原,要么就搞内讧,总之不该闲着才对,可是关于这段时期的记载却非常少,我们只知道公子驩跟鲁国、卫国有了外交上的往来,然后和秦国在局部地区交火,仅此而已。
可是到了公元前622年,发生了一件诡异的事:中军将先且居、中军佐赵衰、上军将栾枝、上军佐胥臣几乎同时死去。
大家要知道,晋国最重要的官职就是六卿,在这一年里一下死了四个,很难不让人怀疑,这是不是公子驩下的黑手。
随后,公子驩正式亮招:他将中军交给了箕郑父和先都,上军则交给了士榖和梁益耳。
箕郑父、先都、士榖、梁益耳这四人虽然也都是豪门望族的一份子,但他们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夷吾和太子圉时期的旧人。
众所周知,夷吾、太子圉这对父子俩,和重耳、公子驩这对父子俩是死敌。
现在,公子驩重用死敌执政时期的旧人,这是想干什么呢?
我个人的看法是:公子驩认为凭借自己的力量,很难撼动豪门望族,同时也缺乏贸然抬高公族势力的缘由,所以干脆搞平衡算了。
只要夷吾、太子圉时期的旧人,能跟重耳时期的新人们斗起来,公子驩就会拥有众多渔利的机会。
可就在一年之后,发生了另一件诡异的事情:公子驩病逝。
公子驩出生年月不详,但根据秦穆公的说辞来看,他的年龄应该不大,是重耳的老来子,为什么会早早病逝呢?
主流观点是正常病逝,对此我并无不同意见,但隐约间总有点欲说还休的感觉。
而就在公子驩去世后没多久,箕郑父、先都、士榖、梁益耳被杀,罪名是聚众叛乱。
被重用的臣子,为什么要叛乱呢?这一点同样令我百思不得其解,但上下左右一串,那更是欲说还休了。
这四人被杀之后,上位的是谁呢?先克(先且居之子)、赵盾(赵衰之子)、栾盾(栾枝之子)、胥甲(胥臣之子)……
好家伙!大家往上翻翻,看看一年前集体病逝的四卿分别是谁?
所以,公子驩到底是怎么死的呢?箕郑父、先都、士榖、梁益耳又为什么要叛乱呢?这两个问题其实很值得思考。
抛开阴谋论不提,单说公子驩的身后事,又遭遇了类似于晋献公去世时的尴尬场景。
公子驩有合法的继承人,那就是他的儿子太子夷皋,但问题是:豪门望族不认啊。
用大道理来说就是:我们应该忠于国家,而不是忠于某位国君,只要对国家有利,哪怕因此对某位国君食言也未尝不可。
说完这番话之后,他们就准备重新选一个国君。
但争来争去,他们发现根本谈不拢,再加上他们刚干掉那几位夷吾、太子圉时期的旧人,不想再继续造杀孽了,只得重新回到太子夷皋身边,宣布他是合法继承人。
遥想当年,晋献公两位年幼的儿子被接连砍翻,是因为豪门望族控不住场,所以把夷吾弄回来当了国君;
现在,晋国的豪门望族成气候了,于是在一通骚操作之后,弄了个小孩子当国君,自己则堂而皇之地操纵起了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