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黑白说历史。
建安二十四年春,定军山上空飘着细雨。张郃抹去脸上血水,望着山下黄忠的追兵,嘴角竟扯出一丝冷笑。
这个从官渡之战活到现在的"老兵油子",再次施展了他的自保之术——当夏侯渊被黄忠斩杀时,他早已率部退守汉水。
演义中,张郃就像一条滑不溜手的泥鳅。
他能与张飞大战五十回合全身而退,却在赵云枪下撑不过三十回合;潼关前被马超二十回合杀得丢盔弃甲,却也能与黄忠走上二十多回合。
这样的张郃,看起来谁都能输,但也谁都能扛。
张郃的保命之术,旨在三板斧——天时斧观杀气,地利斧量进退,人心斧算虚实。这三板斧正是他在超一流猛将手下存活的根本。
第一斧:预判式撤退(观杀气)
潼关西凉军阵前,马超银枪未动,张郃已觉后颈发凉。他捕捉到对方眼中迸射的复仇寒光——那是为父报仇特有的杀气。队友于禁不及十回合就拨马败走,张郃更加坚定这种死神来了的恐惧。他二十回合虚晃一枪,果断纵马斜插本阵。果不其然,下个队友李通,被杀得兴起的马超一枪撂倒!
第二斧:弹性防御(量进退)
巴西郡两山夹道间,张飞蛇矛如黑龙探首。张郃长枪始终保持着微妙弧度——枪杆弯曲的幅度就是他与死亡的距离。前三十回合枪花全作封挡状,五十回合后且战且退入山道。这种“弓弦战术”(绷而不断、退而不溃)让张飞空有盖世神力,却像重锤击打浸水的牛皮。
第三斧:心理博弈(算虚实)
张郃与赵云的交手次数多达4次。从最初的三十回合,到最后的心惊胆战掉头跑路。张郃面对赵云是越打越怂。这也不奇怪,他每次遭遇赵云,都是一种心理博弈后的选择。穰山之战初遇,张郃有退而守关企图来个瓮中捉鳖的战术。虚实千算万算,张郃才清楚,赵云根本就不是他能正面干架的对手,避战自然成为最佳选择。
那么,如果是演义武力天花板吕布,或是神勇无双的武圣关羽,能否在对决中斩杀张郃呢?
莫急,且随笔者掐指算算,看看张郃能否逃过两劫?
关羽的致命三刀遇上"太极宗师"建安二十四年的襄樊战场,假设关羽与张郃相遇,青龙偃月刀恐怕也难以饮血。关羽的杀手锏在于前三刀的雷霆万钧,但张郃早有防备——白马、延津之战时,他亲眼目睹关羽快马重刀的恐怖。
想象两军阵前:赤兔马扬蹄瞬间,张郃必定提前后撤半个马身。当青龙刀裹挟风雷劈下时,他定会用长枪斜挑卸力。即便硬接第一刀,第二刀必然借势退开。待到第三刀时,张郃恐怕已退入军阵,令关羽的三刀流无处施展。
更要命的是,张郃深谙“避战”精髓。当年在汉水,他见赵云枪法如神,立即打都不打退走。这种见势不妙撒腿就跑的本事,恰是克制关羽的关键——关二爷最头疼的,就是追不上想逃的对手。
二爷不是有赤兔马吗?要知道,当年在穰山之战,关羽也是引军赶来,当时还和张飞等人一起,也是追击不上张郃。
吕布方天戟前的"泥鳅战术"若把场景换到虎牢关,即便吕布亲至,张郃也未必殒命。这位“三国第一勇将”虽有独战三英布的辉煌,但张郃的应对策略必然不同:他会刻意保持两马间距,用长枪远距离点刺,绝不进入方天画戟的最佳杀伤范围。
参考张飞战吕布的案例,当吕布气势达到巅峰时,张郃定会采取“缠斗—游走—消耗”的三段式打法。濮阳城外,许褚与吕布大战二十回合后,曹操不得不派六将围攻。以张郃的机警,恐怕交手十回合就会诈败,诱吕布追击至己方埋伏圈。
更关键的是,张郃对战场形势的嗅觉极其敏锐。长坂坡目睹赵云跃马出坑后,果断选择大惊不追。这种“该怂就怂”的智慧,让他在面对吕布时,绝不会像穆顺、方悦那般莽撞送死。
细究张郃的生存哲学,核心在于“藏锋”二字。
他像精明的赌徒,永远计算着赔率:当对手气势如虹时,他宁受“怯战”之讥也要保全实力;待敌方锐气已堕,立即化身嗜血豺狼。
这种战术在巴西郡体现得淋漓尽致。
首战张飞,他选择夜袭劫营;二战设伏,三战退守宕渠山。每次交手都控制在五十回合内,既消耗张飞体力,又避免陷入死斗。待到张飞酒醉失守,他才敢全力出击——可惜遇上了“粗中有细”的张三爷。
后来,张郃越活越妖,成为后三国时代的第一猛将。蜀汉的诸葛亮甚至惊叹:早就听说张翼德曾大战张儁乂,如今看来,张郃确实勇猛过人,此人不得不除!
纵观整个三国,可能找不到比张郃更加能屈能伸的猛将。
为将者当知进退,岂可恃勇轻进?如若夏侯渊肯听劝,也不至于定军山授首。
或许,正是这份清醒认知,让张郃成为三国乱世中最难被斩杀的名将。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在你看来,吕布或者关羽能否斩杀张郃呢?
欢迎评论区畅所欲言,友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