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吴国,是怎样走上历史舞台的?

顾道惊城 2022-08-06 21:54:08

春秋时期有一个名叫巫臣的楚国人,因为喜欢上一个美女,就和她一起私奔到了晋国。

楚国执政者本来也挺喜欢那个美女,没想到被巫臣抢走了,心里那个气就甭提了,于是以“里通外国”为由,灭了巫臣全族。

远在晋国的巫臣得知此事之后,直接写信对子反说:“我会让你们疲于奔命的,等着吧!”

怎么才能让楚国疲于奔命呢?巫臣决定采用远交近攻的办法,扶持长三角地区的吴国,帮着晋国一起夹击楚国。

说起春秋时期的吴国,那可是大有来头。

据说,吴国的开国君主是周文王的伯父太伯,而周王朝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建立的。从辈分来论,周武王看到太伯,都得叫一声大爷爷。

这种说法其实很有争议,因为关于吴国开国的那段历史记录得不清不楚,而从当时的地缘环境来看,吴国甚至比楚国还要偏远。

所以后世就有一种说法,吴国的开国君主根本就不是太伯,可能只是周王室的一个远房亲戚,甚至很有可能连亲戚都不是,只是死皮赖脸硬凑上来的。

关于这种说法,我不敢确定真伪,也没有必要去确定真伪。

高贵的出身,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加成,但在某些时候反而是一种拖累。

比如说,如果你家小区门口卖菜的小贩自称爱新觉罗后裔,又有谁会对他肃然起敬呢?恐怕第一反应就是:你真是辱没了先人。

同比可知,如果吴国人整天宣扬自己的开国君主有多么高贵,恐怕也只会引来耻笑:“这么高贵的吴国人,怎么跑到海边讨生活去了?”

现在的长三角,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可在春秋时期,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却在河南、山西和陕西那一带。

巫臣为什么想要扶持吴国呢?因为当时的小国太多了。

主要原因就是,吴国有潜力。

首先,长三角地区较为湿润,很适合农耕,吴国之所以没有发展起来,完全是因为远离中原文明。

其次,吴国虽然落后,但显然是长三角地区最强的国家,扶持起来相对轻松一些。

这种时候,只要出现一个人,携带先进的农耕文明前往吴国,那么吴国立刻就会掀起一股“农业革命”。

农业发展之后,人口就会增多,闲散人口也会相应增多,这些人怎么处理呢?放进军队最合适了。

在那个年代,当兵是为了什么呢?打仗啊。

应该和谁打呢?当然是周边最富裕的那个国家。

吴国周边哪个国家最富庶呢?楚国啊。

楚国太强,吴国打不过怎么办呢?联合另一个强大的国家——晋国啊。

所以,无论是从晋国的利益出发,还是从吴国的利益出发,发展壮大之后对楚国用兵,显然都符合他们各自的利益。

既然如此,这买卖为什么不做呢?

公元前584年,吴国的国王叫寿梦。

请注意,我在说其他国家领袖的时候,都只说“国君”,因为除了周天子和自封的楚王之外,中原地区的其他诸侯国领袖都不是王。

吴国以前也没有国王,但这个寿梦和120多年前的楚武王一样,在没经过周天子册封的前提下擅自称王了。

三十年后,吴国的邻居越国也称了王,这件事我们以后再说,现在随便一提。

寿梦敢于称王,除了周天子离得太远管不着他之外,也和他本人的强势有关:在巫臣还没有出使吴国之前,寿梦就经常带着军队袭扰楚国边疆了。

但就是这样一个强势的国王,却也有着自己的烦恼,那就是怎么选接班人呢?

据史书所说,寿梦有四个儿子,他最喜欢的是老四季札,但又不好意思废长立幼,所以在临终前对四兄弟说:“老大接班当国王,老大不在了老二上,老二不在了老三上,老三不在了老四上。”

这的确是事实,但原因恐怕不是因为寿梦更喜欢老四,而是因为这四个儿子都有一股势力,选谁都容易出事,所以干脆搞出这么一套兄终弟及的玩法。

因为四兄弟的年龄差都在十岁以内,万一前面三个哥哥长寿,或者老四短命,寿梦的希望不就破灭了吗?

更何况,寿梦如此强势的一个人,又怎么会不敢换人呢?显然是投鼠忌器啊。

不过说来也巧,四兄弟的寿命都没有脱离寿梦的预估,老大去世老二接班,老二去世老三接班。

但在老三去世后,老四季札拒绝接班。

这一下问题就复杂了,应该谁接班呢?老大和老三的儿子争了起来。

老大的儿子公子光认为,当初国王的传承就是从我爸这里开始,现在当然也该从我这里开始。

老三的儿子公子僚则认为,按照兄终弟及的玩法,应该四叔接班,但他放弃了,所以兄终弟及的玩法就结束了。

结束了兄终弟及,自然轮到父死子继,我爸是上一任吴王,那么新任吴王当然就应该是我。

他们谁的观点正确呢?其实没必要纠结这个问题。究竟谁正确,要看谁的拳头更大。

一通比划下来,显然还是公子僚的拳头更大,所以他成为了新任吴王,史称吴王僚。

公子光当然不会接受这种事实,也正是因为公子光的不服输,才掀开了吴国历史上最精彩的一页。

0 阅读:239

顾道惊城

简介:写写字,说说话。不专业的人,不专业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