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白马寺,经历了无数次的修建,才有了现在这般模样

罗菊说旅游 2023-05-17 15:05:53

在洛阳,靠近汉代魏晋南北朝故城的地方,坐落着一所一千九百多年前的寺庙——白马寺。这是佛教引入中国后,建立的首个官方寺庙。白马寺,对于洛阳人来说,是他们数千年来的守护者,随着他们的起起伏伏,他们的生活痕迹,都烙印在了白马寺的每一块砖石上。

一道红色的院墙,隔绝了尘世的繁华,带着淡淡檀香味的路人,听到了寺庙的钟声,看到了那些枯萎的银杏树,然后变得枯萎。还没走进寺庙,就感觉到一股庄严肃穆的气氛,我走的很慢,唯恐打扰了寺庙的安宁。这是一段怎样的历史?我认为,那两只屹立在寺院门前一千多年的白色石雕骏马,就足够回答我们的问题了。他们的传说,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传说汉明帝在游历洛阳的时候:他梦到一个金色的人,头顶上有一盏灯,他就向众位大臣询问。有一位官员名叫傅毅,他说:西天有一尊神像,身长六尺,身如金光。于是,汉明帝派出了蔡瑄、秦景和王遵三人,前往天竺,学习佛经和佛法。这匹马就是用来载着书籍的,而这座寺庙,就是白马寺。

穿过大门,道路两旁耸立着郁郁葱葱的松树,一座座石碑记载着古寺的悠久历史。一圈圈涟漪在湖面上荡开,乌龟悄然潜入了湖水之中。寺庙楼阁,简单而雅致,给人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

不时有铃铛敲响,远处有梵音飘荡。有一种敲击着凡间的声音,震动着凡间的梦境,驱散了沉重的心灵上的灰尘,让心灵变得纯净无暇。抬头一看,一条莲花石铺成的小路,从那座香坛一直延伸到天王庙的阶梯上,在那上面,一炷香一炷香的燃烧着,经历了一千年的季节,一千年的四季。

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时期,首先遭到董卓破坏,之后随着时代的变迁,寺庙的建筑逐渐衰落,直到武则天时期,在方丈薛怀义的重修下,这座寺庙才逐渐繁荣起来。白马寺在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中再次被摧毁。经过无数次的重建,白马寺已经变得千疮百孔。“挂在东塔顶上的大钟,挂在西塔顶上的大鼓”,指的是清晨和黄昏时的大钟声。释远堂的鼓声,震耳欲聋,“一雷惊天下,千里光照人间。”而在二十五公里之外,洛阳城塔中的巨钟与寺庙中的巨钟相互呼应,形成了“洛阳西边的白马钟响”,并被称为洛阳八大景观。

祖师苑中,埋葬着印度两大僧人摄摩腾与竺法兰,不知道他们在数千年前,踏着秋风,踏着月光,每日诵读书籍,是何等的风光。我经常很嫉妒寺庙中的猫咪,能够听到那飘渺的铃音,那久久不散的佛号,那是一种久久不散的佛号,那是一种让人心旷神怡的祈祷,诉说着自己的悲伤与悲伤。

寺庙屋檐上的雕刻图案,经过几代人的发展,已有了自己的特点。屋檐上的雕刻主要是“鸱吻”与“脊花雕饰”,屋檐上的雕刻以龙为主体,辅以植物牡丹、宝相花、等点缀。龙的图案源于中国古老的皇室文化的习俗。“忍冬纹”为“生命之树”,在佛教中表达了人们对“长生不老”的渴望,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要说这白马寺与别的寺院最大的区别就是那座凉亭,整个寺院里,就白马寺一个凉亭。拾阶而上,只见“狮窟”两个大字映入眼帘,牌匾上挂着一副金色的对联:“台洒法雨松卷起清幽气息,阁显三光池吞月混毗卢法身。”整个宫殿不大,却给人一种威严肃穆之感。

一千多年前,在“丝路”上,一位求法使臣和一位传教大师之间,一次貌似巧合但又实则不可避免的相遇,造成了一场空前深远的文明纠缠。时光飞逝,沧海桑田。白马寺,矗立在洛河之上,记录着这个世界的变迁,记录着这个古老的国度的变迁。马寺钟鸣,千古烟霞,秋天越来越深,我在等着你,也在等着我。

0 阅读: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