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沙国际机场降落的时候,我们的航班已经推迟了二十多个小时。我担心这样就会与扎莫希奇失之交臂,但两个钟头之后,我就乘上了从华沙开往扎莫希奇的末班车。这个波兰最有特色的城镇,一直都是我的行程表上的一部分,虽然它距离主要的目的地很远,但现在,它终于在我的行程表上出现了。
当他们抵达达扎莫希奇的时候,外面下着蒙蒙小雨,狂风呼啸,仿佛有两只巨大的手掌在拍着大地,给人一种刺骨的寒意。扎莫希奇位于波兰的南方,和中国的内蒙古额尔古纳右旗差不多,甚至超过了黑龙江和内蒙古的大多数地区,因此即使是夏季,一下雨,温度也不过是10° C左右,就像是进入了秋天一样。老城大门有一辆公共汽车,但一辆要一两个小时,好在距离老城也就一两公里的距离,走路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就是要顶着狂风暴雨,让那些刚刚从夏天走出来的游客们忍不住打了个哆嗦。
扎莫希奇是一座十六世纪后期文艺复兴小镇的典范,将意大利的建筑和中欧的建筑融为一体。”我想,没有对扎莫希奇的总体城市设计有过深入的认识,就很难体会到扎莫希奇作为一种文化遗产的珍贵。在此之前,我们必须要先了解一下这里的统治者,杨·扎莫斯基。杨.扎莫斯在1542年生于靠近扎莫希奇的斯科科卡镇,曾到过斯特拉斯堡,巴黎,帕多瓦等地学习。
那时正值意大利正处在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人才荟萃,人文思想对杨.扎莫斯基的文学创作与科技造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回国后,由于他在治理上的天赋和军事上的天赋,很快就得到了国王的赏识,没过多久,他就被提拔到了波兰的宰相和军队指挥官的位置上,很快就成了波兰首屈一指的富豪。那时,波兰王国处于由 Jagello家族向波兰—立陶宛联邦过渡的时期,此时正是其过渡时期,大贵族们开始在波兰王国中兴起,杨·扎莫斯基在这个转折点上是继国王之后最有权势的人。当他的职务越升越高,他的财产也越多,据说截至他死前,他拥有超过17000平方千米的土地,以及几百个房子。
38岁那年,杨.扎莫斯基下决心要把自己的城镇建设成一个现代化的城镇,一个家族的聚集地,一个坚固的堡垒,一个重要的文化,宗教和贸易的枢纽,所以他雇了一位在意大利帕多瓦很有名的建筑师和城市规划者贝尔纳多.莫兰多来进行设计。莫兰多抛弃了罗马兵营那种封闭性的矩形建筑,取而代之的是意大利的都市建筑师所梦寐以求的“文艺复兴”式的都市理念。
莫兰多将小镇打造成了一个五角形,里面有堡垒,整个城镇的布局都和人类的身体结构紧密相连。维特鲁威曾经在《建筑十书》中对人类身体的匀称、完美的身材比例进行过高度评价,而达·芬奇也是以此为蓝本,绘制了一幅维特鲁威人的画像,流传至今。即使你从未听过维特鲁威一词,也绝不会错过达·芬奇世界著名的绘画作品。
在一幅17世纪扎莫希奇城市的平面地图上,我们可以窥见莫兰多对城市的规划和设计思想。莫兰多的规划和罗马的规划很像,以两条主要道路为圆心,交叉成几条平行的道路,然后汇聚成一个方形的中央广场,在中央广场的两侧,分别有两个小的广场(E和 F)。城西是一片广阔的土地,也就是维特鲁威的脑袋,从王宫到城东的那条主干道,就是人类的脊柱,而四个角落的防御要塞,就像是人类的手脚一样。
在杨·扎莫斯的初步规划中,本来只是想让罗马天主教在这里安家,但是由于扎莫希奇占据着卢布林-利沃夫以及克拉科夫-基辅两条传统商道的有利地位,使他认识到自己不能丧失商贸的优势,于是,他让其它种族的杰出商人留在这里,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城市里各自建立了一个单独的社区,并建立了自己的教会。
从建立之初,扎莫希奇城市要塞就一直充当着守卫这座小镇的角色。一六四八年,这座要塞首次经受住了来自哥萨克和鞑靼的进攻。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尽管这座城市经历了多次修缮,并添加了大量的巴洛克主义的装饰,但它的基本结构却没有任何变化,也没有任何损坏,它仍然完好无损地保留了下来,并在一战和二战中幸免于难。现在的扎莫希奇,被称为“文艺复兴的珍珠”,这里的古老建筑都被涂上了一层亮丽的颜色,一栋栋民居的墙壁上,还残留着一些灰色的油漆,这是文艺复兴时代最流行的古典美学,与巴洛克时代的夸张和狂野完全不同。扎莫希奇没有去那些热门景点,虽然现在是夏天,但相对于欧洲其它城市来说,这个偏僻的城市并不多见,但对于那些喜欢文艺复兴的游客来说,这个偏僻的城市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