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项整治直击民生痛点
当前整治行动的核心在于破解"计量不透明"与"收费不公"两大顽疾。水电气作为自然垄断行业,长期存在利益链条复杂、用户议价能力弱的问题。如智能表计数据与人工抄表误差、阶梯收费算法模糊、捆绑收费项目隐蔽等问题,往往导致居民在难以察觉的情况下权益受损。此次专项整治通过公开征集线索、突击检查等方式,重点打击虚增用量、转嫁成本、违规加价等行为,正是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糊涂账"问题的直接回应。值得关注的是,某些地区出现的"表后表""阴阳账单"等新型违规手段,暴露出监管滞后于技术发展的现实矛盾。
运动式治理虽能短期见效,但建立"技术监管+制度约束+公众参与"的立体化长效机制更为关键:
智能监管体系:推广具备远程校准、异常预警功能的物联网表具,建立覆盖表具生产、安装、运维的全生命周期追溯系统。如杭州市试点"区块链+智能水表",实现计量数据不可篡改和实时共享。
穿透式价格监管:推行成本公开听证制度,要求企业定期披露运营成本构成。借鉴英国RPI-X价格管制模型,建立价格与服务质量、企业效率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
多元共治格局:培育第三方计量检测机构,发展"百姓质量监督员"队伍。参考德国公用事业消费者协会模式,赋予消费者组织调取企业运营数据的法定权限。
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在于重构"垄断与竞争"的边界:
纵向拆分:将管网输送(自然垄断环节)与生产销售(可竞争环节)分离,在燃气分销、售电等领域引入多元市场主体。如英国电力市场"厂网分离"改革使电价十年下降20%。
混合所有制:在污水处理、垃圾发电等细分领域推进PPP模式,通过业绩对赌协议倒逼企业提升效率。新加坡水务市场化改革后漏水率从9.6%降至1.7%。
数字赋能:构建公用事业大数据平台,通过能耗监测优化资源配置。如雄安新区搭建的"城市能源操作系统",实现多能互补和精准计量。
当前整治行动既是民生诉求的及时回应,更是推动公用事业治理现代化的契机。未来需在打破行政垄断、培育竞争市场、强化数字治理等方面持续发力,将"民生小事"转化为推动政府职能转变、释放市场活力的改革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