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两会前夕,两则人事变动恰似一剂“破立并举”的强心针:
2月26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消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副局长陈时飞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在接受调查。

2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消息,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张勇被任命为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

陈时飞被查与张勇履新,看似孤立事件,实则暗合改革逻辑——前者指向监管体系的自我净化,后者昭示公共卫生治理的重要性。可以预见,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即将迎来,免不了肃清杀敌、扫清战场,而这第一刀先“砍”谁?陈时飞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或许两会能给出答案。
01
刀刃向内的监管革新
或成为两会焦点
2018年,长春长生公司违法违规生产狂犬病疫苗一案曝出后,引发药监系统人事地震。陈时飞也是在此背景下从浙江调任中央,赴国家药监局任职,开始掌管新药审批大权。任职期间,陈时飞曾多次谈及疫苗药物监管问题,更领导了我国首个新冠疫苗附条件上市的审评工作。

在陈时飞之前,分管药品注册、监管、审核的副局长已经落马,是最终获刑16年的原国家食药监总局副局长吴浈。但陈时飞案不单是反腐风暴的延续,更折射出药品审批权过度集中与市场资源配置失衡的深层矛盾。
新康界大胆预测,两会可能以“刮骨疗毒”之势,推动监管透明化改革,例如强化药品全生命周期追溯系统建设,将审批流程纳入数字化监管平台,压缩灰色操作空间。
或以“制度性防腐”为破题,在数字政务浪潮中推动“阳光药监”工程——药品审评审批全流程区块链存证、专家盲审系统智能化升级、企业申报数据开放共享平台,用技术铁幕取代人工裁量。
作为药监系统反腐的标志性事件,陈时飞案也映射了权力寻租与药品价格虚高等问题的深层关联。而提到药品价格问题,就不得不提到这两份征求意见稿:
《关于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关于医保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第二轮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若干措施)这两份文件在过去半个月里被行业热议,从业者几乎人手一份。其中《意见》不仅关注创新药价,还包括集采药价格等,是为对药品价格全口径、全周期、全渠道的管理。《若干措施》则专注于医保对创新药的支持。
两份文件暗示着医保谈判价格不再是未来市场中的唯一价格——医保支付、患者自费、商业保险三者齐“飞”的支付场景或将到来。
在两会“制度性反腐”的借势下,《关于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或加速落地。通过“带量采购常态化+医保支付标准动态调整”组合拳,叠加价格形成机制,斩断利益输送链条,将虚高药价的水分挤向创新研发的土壤。
未来抑或催生“价格听证会”制度,邀请患者代表、临床专家与药企同台博弈,让曾经暗箱操作的价格谈判变成民生命题的社会共治。
02
人事调整,暗藏治理逻辑的升维
新康界仔细复盘《关于医保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第二轮征求意见稿)》发现,该文件释放的信号与张勇的学术背景不谋而合。
据人社部消息,张勇,1971年生人,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硕士。此前,张勇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该院是国家卫生健康委所属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也是新中国举办的第一家肿瘤专科医院。

由此可见,让这位兼具病毒学研究与疾控实战经验的科学家履新疾控局,既是对疾控体系专业化建设的加码,也暗示生物医药创新将被置于国家战略高度。
因此,两会可能进一步细化创新药“绿色通道”机制,推动医保目录调整与药品审评联动,让临床急需的抗癌药、罕见病药更快惠及患者。而张勇的国际学术视野,或催化跨境科研合作政策,助力中国创新药“出海”。
此次张勇的跨界任命,延续了“学者型官员”的用人导向,也暗含疾控在应对重大公共安全卫生事件时的响应及时性。两会或将探讨建立“药品安全—疾病防控”一体化响应机制。例如将创新疫苗研发纳入国家生物安全战略,推动传染病监测网络与药品不良反应预警系统数据共享。
具体来看,两会可能释放三大信号:
其一,建立“国家重大疾病药品储备库”,对创新药实施“先期采购承诺”,破解药企研发回报周期焦虑;其二,试点“医保基金风险共担”模式,对突破性疗法允许企业分享真实世界数据带来的医保结余收益。
比如一种抗癌药很贵,医保先付钱采购。如果实际治疗中发现效果不好,药企要退部分钱;如果效果超预期、帮患者省了后续治疗费,医保就把省下的钱分给药企一些。而药企想多赚钱,就必须研发真正能治病的药,而不是靠抬高药价或虚假宣传。
其三,在海南自贸港等前沿阵地,探索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数据互认机制,为中国创新药开辟“出海绿色走廊”。
而医保局、疾控中心与药监系统的职能齿轮,可能通过两会政策润滑实现精准咬合:或建立“支付标准-疾病谱系-药品安全”动态分析模型,使国家药品目录与传染病预警数据联动更新;或在长三角、大湾区试点“医药创新共同体”,打通从病原监测、疫苗研发到产业转化的政策堵点。
陈时飞案暴露的地方监管漏洞,也可能倒逼垂直管理改革,强化中央对地方药监机构的直接督导:通过飞行检查与大数据风控的结合,编织覆盖城乡的药品安全天网。
03
双轨并行,创新药“价值回归”
自2015年国家发改委取消药品政府定价后,市场一度陷入“自由”与“博弈”的漩涡:医保谈判与集采成为定价的“有形之手”,令创新药陷入“价格洼地”的困局——国内价格被医保支付标准锚定,国际市场上难觅高价,药企不得不在“出海求生”与“内卷降价”间挣扎。
而今,两份重磅文件《关于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和《关于医保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第二轮征求意见稿)》的流传,似破晓之光,为行业勾勒出一条“价值回归”的航道。
回溯十年,中国药品定价机制历经嬗变。2015年的政策松绑开启了市场化探索,但医保谈判与集采逐渐成为事实上的定价主导者。2024年2月,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建立新上市化学药品首发价格形成机制鼓励高质量创新的通知》,首次提出以“药学与临床价值”为基础的自评制度,试图将定价权部分交还市场。
然而,彼时业内忧心忡忡,担心政策尺度收紧,创新药企的定价空间或被进一步挤压。
转机或在2025年初浮现。这两份新文件以“全链条支持”为纲,明确提出“分层定价”与“多元支付”双轨并行。其中,《意见》将药品按创新程度划分为高、中、低三档,高价值创新药可享1-5年价格稳定期,避开集采降价“风暴眼”;《若干措施》则通过设立丙类目录,为未纳入医保的高价创新药开辟商保支付通道。
这标志着政策从“一刀切”转向“分水岭”,正如复旦大学胡善联教授所言:“分层次定价如同为创新药铺设阶梯,源头创新者得以登高望远,重复内卷者再无捷径可循。”
新机制的核心,是将“临床价值”具象为定价的标尺。药企需提交自评报告,从药学突破、临床获益、循证证据三维度量化创新价值。例如,全新靶点药物可获50点高分,而疗效优于现有方案者另加25点,总分越高,定价自由度越大。
这一设计既呼应了郝海平委员“以临床价值细化评分”的建议,亦暗合国际通行的“价值医疗”理念——如美国以“增量成本效益比”衡量药价,英国NICE则以“质量调整生命年”为基准。
但机制的落地仍需平衡多方博弈。有药企人士坦言,自评标准若过于严苛,恐使“90分门槛”沦为空中楼阁;而临床数据的早期不足,亦可能让专家评议陷入“无米之炊”的尴尬。
对此,政策以“社会共治”破题:要求企业提交经行业协会认可的临床专业意见书,既借力行业自律,又避免“一刀切”。华中科技大学陈昊教授评价:“这是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的协奏曲,既防价格虚高,又护创新火种。”
04
商保崛起与丙类目录的“桥梁”作用
若说分层定价是“破冰之斧”,多元支付则是“通渠之水”。以往,医保基金独木难支——2024年前10个月,医保对协议期内药品支付达920亿元,是2019年的21倍,但面对年治疗费数十万元的CAR-T疗法,单一支付体系已显疲态。新政策剑指于此,以丙类目录为“桥”,连接商保与医保。
丙类目录的设立堪称妙笔:一方面,它吸纳临床价值显著但暂未纳入医保的创新药,通过商保与企业协商定价,避开医保基金的“保基本”限制;另一方面,目录内药品可协议价转入医保,形成“商保先行-医保渐进”的衔接机制。
此举不仅为药企提供“缓冲带”,更激活商保的支付潜能。据测算,若2亿人参保、年筹资200元,商保资金池可达400亿元,堪比医保谈判药品年支付额的半壁江山。
然而,商保的崛起绝非坦途。Latitude Health创始人赵衡警示,当前惠民保等产品规模有限,若无财政补贴或强制参保,基金池扩容恐成空谈。对此,《意见》祭出“险资投药”奇招:鼓励险企以5%资产投入创新药,预计可撬动1.75万亿资金——这不仅是“输血”,更是“造血”,让险资从支付方变身产业合伙人。
政策的风向,已让市场闻风而动。2025年2月,创新药ETF单日成交额突破9亿元,三生国健、信达生物等企业股价跃升,折射出资本对“价值定价”时代的期许。而140余个待批新药加速上市的远景,更预示着一场创新“井喷”。
但长远观之,政策红利需与产业成熟度共振。分层定价能否终结“高水平重复”?商保能否打破“叫好不叫座”的魔咒?这些问题仍需时间检验。所幸,政策已显露出“包容试错”的智慧:如丙类目录药品暂不纳入DRG控费,允许按项目付费,为医院使用高价药松绑;又如未来建立价格保密机制,避免国内定价影响全球市场。
总结:
中国医药领域的风云激荡,往往始于人事更迭与制度裂变的微妙共振。陈时飞案掀起的监管飓风与张勇履新激发的创新涟漪,恰似时代投下的两颗石子,在2025年两会政策湖面上激起的波纹。
而这两份文件不仅是对湖面的修补,更是对定价机制的升级。它试图在“保基本”与“促创新”、“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间找到平衡点。如今的政策让我们看见,从前是“不出海就出局”,而现在深耕本土也能造就一番成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