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8月,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起大规模进攻及反“扫荡”战役,因参战兵力达105个团,故得名“百团大战”。
这场战役的具体行动、持续时间及所起作用分别为:实施了多项军事行动,历时数月,对战略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们今天讨论的是历史课本未提及且常被忽视的问题:八路军如何拥有超过一百个团,这些问题在以往的历史学习中未被深入探讨。
蒋介石同样诧异并担忧此问题,自1937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以来,其总兵力仅4.5万人。
三年内,八路军迅速壮大至100团,兵力超20万,此数字未计入南方新四军与东北抗日联军。
至1945年9月抗战结束,八路军从4.5万人壮大至百万之众,新四军及抗日游击队亦壮大,共同形成足以与蒋介石抗衡的力量。
八路军如何在数年间,由蒋介石所称的数万“赤匪”发展壮大,转变为拥有百万之众的“共军”?
【八路军的“发家致富经”】
抗日期间,日军凭硬实力前期攻陷大片国土。为避其锋,蒋介石将国民政府迁往重庆。
大西南因地理位置优势成为我国当时的大后方,主要承担兵力输送与粮草支援,但这一说法仅限于蒋介石的国军。
国军后期征兵多抓壮丁,八路军因多布华北沦陷区,故在沦陷区发展兵员,此方式利弊并存。
沦陷区百姓因长期受日军欺凌,深仇大恨切肤之痛。八路军敌后游击袭扰日军,成为最佳宣传,常能一呼百应,吸引众多民众参加八路军。
身处敌后,需谨慎行事,武器装备匮乏,极为困难。不仅无法做到人手一枪,甚至有时数人都难以分到一支枪。
1938年,八路军总人数近10万,却仅拥有长枪2万支、手枪2千只、轻重机枪不足千把,平均四人一枪。因此,日军称其为“土八路”,因装备简陋。
八路军的征兵策略较之国军简单粗暴的抓壮丁方式,更显智慧。他们采用更为巧妙的手段招募士兵,实现了高效动员。
其一,沦陷区百姓初多求委曲求全以度日,然日军暴行深触民心,使民悟:沦陷区内,唯有两途可选。
面临选择:长期受日军欺凌,或参军奋勇杀敌。必须决定,是忍受欺压,还是拿起武器,保卫家园。
赔笑自称良民,并不能保证他人尊重且不抢你粮食、糟蹋你妻子。现实往往不因个人意愿而改变,安全需靠实际行动保障。
八路军团结对日有深仇者及具民族大义之人,相较敌后抓壮丁,其效果更佳。
其二,打土豪分土地,解放区根据地通过减租减息改革土地。中国农民拥有自己土地,始于毛主席领导时期。
推翻千年土地制,百姓获益。此事迅速传开,有饭吃、有地种的好日子曾是奢望,如今跟随毛主席和八路军得以实现,百姓自然拥护共产党。
其三,实施因地制宜策略,即当地征兵并在当地使用,避免将湖北士兵调往东北,因非所有人愿舍家离子,远离故土去抗日。
因此,采用“本地兵本地留”的方式扩充队伍,如电视剧中的顺溜、段鹏等人物,均在离家近的根据地参军抗日。
除上述三种扩展方式外,最简单直接的方法是采用“撒火种”策略进行发展。
理解如下:以亮剑中李云龙的独立团为例,初为团级,后悄然扩编至8营,人数过万。
孔杰收编黑云寨符合当时政策,即团结抗日力量,此举重点在于收编伪军,实施过程显得极为真实。
抗战后期,日军因太平洋战争失败,海上交通受阻,对中国的进攻已力不从心,疲态尽显。
众多伪军预知战后将被清算汉奸身份,纷纷提前寻找出路,或投八路或投国军。八路军位于敌后,与伪军接触更多。
抗战结束时,接收了大批伪军及本土日军装备,使得原本仅有人力的部队,在后期逐渐发展成为装备齐全的武装部队。
【红军-八路军-解放军,蒋介石的自食其果!】
共产党历程回顾:由数万受欺压的工农红军,发展至共抗日的数十万八路军,终成为百万雄师的解放军。
这决心非单纯为抵抗日寇而生,实为蒋某人为确保蒋家同志纯洁性,逐步逼迫自身及众人所形成。
从最初对红军的大围剿,到国共合作期间对八路军的排挤,直至最终撕毁双十协定,全面内战由此展开。
几乎每一步都面临绝境,但八路军每次都顽强生存。其强大之源,简而言之,在于坚持不懈与英勇奋斗。
勇气,乃是无畏之体现。它让人直面挑战,毫不退缩,保持坚定与果敢,确保行动不受恐惧束缚,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