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与姑姑哲哲并未并尊皇太后,清朝两宫皇太后并尊只有这两对

铁牛兄弟 2025-04-29 14:02:19

熟悉清朝历史的人都知道,皇太极在崇德元年正式建立大清并登基称帝。登基后,他册封了“崇德五妃”,也就是五大福晋。这五位福晋在后宫的地位远超皇太极的其他妃嫔,其中:

之前的国主福晋哲哲,后来被正式册封为清宁宫的皇后。

海兰珠后来居上,被封为关雎宫的宸妃。

孝庄原本在宫中地位仅次于哲哲,但这次册封中,她被列为五大福晋之末,封为永福宫庄妃。这一变动使得她的地位有所下降,不再是仅次于哲哲的第二人。

孝庄最初只是皇太极五位正妃中的最后一位,但在皇太极去世后,她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折。她的儿子福临继承了大统,登基成为皇帝,这使得孝庄在政治地位上获得了显著提升。

在清朝宫廷中,新皇帝的生母会被封为圣母皇太后,而新皇帝的嫡母则被封为母后皇太后。尽管圣母皇太后是新帝的生母,但在后宫的实际地位上,她始终低于母后皇太后。这是因为母后皇太后曾是先帝的正妻,即皇后,象征着母仪天下的权威。无论何时,作为妃嫔出身的圣母皇太后,在地位上都无法超越母后皇太后。这种制度确保了嫡母的尊贵地位,维护了宫廷的等级秩序。

即使在他去世后,陵墓的选址和规模仍然以母后皇太后的地位为最高标准。

普遍观点认为,福临即位后,其生母孝庄被册封为圣母皇太后,而嫡母哲哲则获得母后皇太后的尊号,形成了两宫皇太后并立的局面。这种双重尊崇的体制在当时宫廷中得以确立。

事实并非如此!

在清朝近300年的统治中,仅有两次出现了两位皇太后同时被尊崇的情况。

康熙的生母是孝康章皇后,而他的嫡母则是孝惠章皇后。

另一对关系是同治帝的生母慈禧和他的嫡母慈安。

到底发生了什么?

【孝庄是大清第一位正式的皇太后】

哲哲嫁给皇太极时,皇太极已经有正室大福晋了。哲哲只是皇太极众多妻子之一,按照满族习俗,她们都被称为福晋。满族男子可以娶多位妻子,这些妻子都享有福晋的称号。

在哲哲成为皇太极的妻子之前,皇太极已经有过两位正室。第一位是努尔哈赤的亲信额亦都的女儿,第二位是皇太极在征服乌拉部时俘获的乌拉那拉氏。哲哲嫁入时,乌拉那拉氏仍是正室。然而,哲哲成婚前一年,乌拉部被后金彻底击败,这无疑削弱了乌拉那拉氏的地位。

皇太极选择娶哲哲,主要是为了加强满蒙两族之间的政治联盟。通过这种婚姻关系,双方能够巩固彼此的合作,共同应对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这种联姻不仅是个人的选择,更是为了整个部族的利益考虑。

随着科尔沁蒙古在后金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哲哲的地位也水涨船高。皇太极称汗后,哲哲极有可能已成为大福晋。到了天聪六年,即皇太极登基的第六年,哲哲在后宫被尊为"中宫福晋",而她的侄女孝庄则位居"西宫侧福晋"。这一时期的宫廷格局,清晰地反映了科尔沁蒙古在权力核心中的重要性。

皇太极登基建立清朝后,哲哲虽未诞下皇子,但凭借皇太极的敬重,依然被册封为清宁宫皇后。此外,孝庄和海兰珠都是哲哲的侄女,皇太极自然不可能让姑姑的地位逊色于侄女。

孝庄的地位遭遇了显著下滑,原本在后宫中位居第二,却突然跌至第五位。

幸运的是,孝庄依然稳坐五大福晋之位。相比之下,皇太极的继妃乌拉那拉氏,也就是皇长子豪格的生母,就没那么幸运了。她被踢出了五大福晋的圈子,只能当个侧妃,身份和地位都一落千丈。

崇德八年,皇太极突然去世,导致肃亲王豪格和睿亲王多尔衮之间发生了激烈的权力争夺。为了化解僵局,多尔衮采取了一种巧妙的策略,他支持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继位,成功避免了直接冲突。这一决定使得福临成为新皇帝,而他的母亲孝庄也因此被推上了皇太后这一重要位置。这一事件不仅解决了当时的权力危机,也为清朝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满清刚入关那会儿,头衔和封号其实挺混乱的。顺治皇帝即位后不久就进了关,但后宫的封号和尊称都没定下来,尤其是“皇太后”这个称呼,几乎没人提。在《世祖章皇帝实录》里,哲哲一直被叫作“中宫太后”,直到顺治六年她去世后,顺治帝才把她改称为“母亲国主福晋”,而不是我们熟悉的“皇太后”。

直到乾隆年间,清廷才正式将哲哲的尊号定为“皇太后”。作为顺治帝的曾孙,乾隆帝在位期间重新调整了宫廷礼仪,对先祖的称谓进行了规范。这一改动体现了清代皇室对礼制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乾隆时期对祖先尊崇的加强。值得注意的是,从顺治到乾隆,历经四代帝王,哲哲的身份称谓才最终确立,这一过程展现了清廷礼制逐步完善的历史轨迹。

从史料来看,哲哲生前并未获得皇太后的尊号。

哲哲在世时,人们通常称她为“母国主福晋”或“中宫太后”。

孝庄和她的姑姑哲哲虽然没有同时被封为皇太后,但她们确实都被尊为顺治帝的母亲。

在康熙初期,清朝首次出现两位皇太后同时尊奉的局面,但这一情况仅持续了短短两年。这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原因?

【两宫皇太后并尊仅2年的时间(实际只有5个月的时间)】

顺治帝在位期间,先后册立了四位皇后。

首位是博尔济吉特·孟古青,她由摄政王多尔衮选定为顺治帝的皇后,同时也是孝庄太后的侄女。尽管多尔衮在顺治七年底突然去世,顺治帝仍按照原定计划迎娶了孟古青。然而,顺治帝对这位表妹并无感情,两人性格不合,加之孟古青性格嫉妒且生活奢侈,导致婚姻关系迅速恶化。不到三年,孟古青便从皇后之位被贬为静妃,终身被软禁于冷宫之中。

第二位是孟古青的侄女孝惠章皇后,她也是孝庄的侄孙女。孝庄亲自为顺治帝选定了孝惠章皇后,但顺治帝并不满意。他的不满并非针对孝惠章皇后本人,而是对包办婚姻的反感。顺治帝不愿自己的婚姻与朝政牵扯,更反对母亲为他安排皇后。

顺治帝对孝惠章皇后态度冷淡,甚至考虑再次废黜她的后位。然而,孝惠章皇后行事谨慎,从不张扬,加上孝庄太后的庇护,顺治帝最终未能如愿将其废黜。

顺治帝最喜爱的第三任皇后是董鄂氏,她在去世后被追谥为孝献皇后。这位皇后深得皇帝宠爱,在宫廷中享有崇高地位。尽管她在生前并未获得皇后称号,但因其深受皇帝器重,在逝世后得以追封为孝献皇后,这一殊荣充分体现了她在顺治帝心中的重要地位。作为顺治帝最宠爱的妃子,董鄂氏在后宫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追封也反映了当时宫廷政治与情感的微妙关系。

康熙的母亲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原本出身于一个汉人家庭,她的家族在太祖时期归顺并加入汉军旗,这才获得了参与八旗选秀的资格。佟佳氏本姓佟,后来因康熙帝的抬旗之举,家族得以改姓佟佳。她的父亲、祖父及叔祖父等人,虽为汉人,但已完全融入女真文化。这一身份转变,不仅体现了家族的政治智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交融的复杂背景。

孝康章皇后来自汉军旗,她的父亲佟图赖、祖父佟养真以及叔祖父佟养性,都是清朝初期立下战功的人物。然而,与当时显赫的钮祜禄氏、富察氏、那拉氏等家族相比,佟氏家族显得并不起眼,尤其是他们还是汉军旗的身份。因此,孝康章皇后刚进宫时,地位非常低微,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格格。

清朝刚建立时,后宫妃嫔的等级制度并不完善。最高级别是皇后,其次是皇贵妃,然后是妃。此外,还有福晋、小福晋和格格等不同等级的嫔妃。这种等级划分在初期较为混乱,缺乏明确的规范。

在清宫等级中,格格的位份低于小福晋。但孝康章皇后凭借出众的容貌,迅速获得顺治帝的青睐,并顺利诞下皇三子玄烨。她能得到皇帝的宠幸,时机也是关键因素。当时她刚入宫不久,恰逢顺治帝废黜了首位皇后,在情感空虚之际,这位新入宫的佟氏便成了顺治帝的宠幸对象。

孝康章皇后虽然生下了皇子,但她的地位并未因此得到晋升,仍然只是一名没有正式封号的普通妃嫔。生育皇嗣并未改变她的身份,她依旧处于后宫中的低等位置。这种情况反映了当时后宫等级制度的严格性,即使为皇室诞下子嗣,也不一定能获得相应的地位提升。

在康熙皇帝即位之前,孝康章皇后的地位始终未有任何变动。

直到玄烨即位成为康熙皇帝后,孝康章皇后才被册封为慈和皇太后,获得了福晋级别的礼遇。值得注意的是,她的待遇仅仅停留在福晋层面,甚至未能达到妃子的标准。这一事实表明,尽管孝康章皇后是康熙帝的生母,她在后宫的地位依然明显低于康熙的嫡母孝惠章皇后。

在皇室尊号中,孝康章皇后被尊为慈和皇太后,孝惠章皇后则获得仁宪皇太后的称号,而孝庄则被尊为太皇太后。尽管她们都被称为皇太后,但地位却有显著差异。孝康章皇后享有皇后的待遇,而孝惠章皇后则仅享受福晋级别的待遇。这种差异体现了嫡庶之间的严格等级制度,即便是皇帝的生母,孝康章皇后也无法跨越这一界限。

即便在孝康章皇后去世后,她依然承受着诸多不公的对待。

康熙二年二月,孝康章皇后去世。她在康熙元年十月才被尊为慈和皇太后,因此她在皇太后位上的时间仅有五个月。

孝康章皇后去世时,最初仅被追封为“孝康皇后”,并未带有“章”字。直到康熙五十七年,孝惠章皇后离世后,康熙皇帝的生母才被正式追谥为“孝康章皇后”。这一变化反映了康熙时期对皇后谥号的调整,同时也体现了对生母地位的特殊尊崇。

孝康章皇后去世后,朝中不少大臣主张将她安葬在妃陵,而不是与顺治帝同葬帝陵。尽管她后来被尊为太后,但实际待遇仍与福晋相当。然而,孝庄太后认为此举不妥,毕竟她是皇帝的生母。最终,在孝庄的坚持下,孝康章皇后得以与顺治帝合葬于帝陵。

孝康章皇后的灵位没有移入太庙,而是被供奉在孝陵主殿西侧的暖阁中。

在孝惠章皇后去世之前,孝康章皇后的牌位一直未能进入太庙。直到孝惠章皇后逝世后,孝康章皇后的牌位才得以与其一同供奉在太庙中。这一过程反映了当时皇室礼仪的严格规定和程序,只有在特定条件下,皇后的牌位才能被正式升附太庙。

康熙亲政前,他母亲的家族并未获得抬旗的荣誉。直到康熙八年他正式掌权后,才将母亲的家族从汉军正蓝旗提升到汉军镶黄旗。到了康熙二十七年,由于他的舅舅佟国纲在朝廷中地位显赫,再加上他的第三任皇后孝懿仁皇后(佟国维的女儿)深受宠爱,康熙决定将佟氏家族进一步抬旗至满洲镶黄旗。

由于获得了抬旗的荣耀,佟氏家族因此改称为佟佳氏。

【慈禧哪怕掌握大清实权,头上仍旧压着慈安】

咸丰帝在位期间,一共册立了三位皇后。

虽然孝德显皇后从未实际担任过皇后职务,但由于她是咸丰帝的原配妻子,咸丰即位后便追封她为皇后。尽管她没有一天正式坐在皇后的位置上,她在咸丰帝的后宫中依然享有最高的尊贵地位。

接下来是慈安,也就是孝贞显皇后钮祜禄氏。她刚进宫时被封为贞嫔,仅仅半年就晋升为皇后。这说明慈安从一开始就是内定的皇后,咸丰帝对她也是格外宠爱。慈安不仅家世显赫,而且举止端庄,后宫中的妃嫔、太监和宫女都对她十分敬重。

慈禧最初入宫时,只是个贵人。后来,她为咸丰帝生下了唯一的儿子载淳,因此被封为懿妃,接着又晋升为懿贵妃。在整个咸丰朝期间,慈禧的最高位份就是贵妃。

咸丰皇帝去世后,他的儿子载淳继承了皇位,载淳是慈禧太后所生,后来人们称他为同治皇帝。

同治帝继位时只有6岁,无法亲自处理政务,咸丰帝因此安排了八位辅政大臣协助。然而,慈禧和慈安联手恭亲王奕?,通过祺祥之变清除了这些辅政大臣,随后两人开始垂帘听政。尽管慈安作为母后皇太后的地位高于慈禧的圣母皇太后,但她对政务兴趣不大,很少发表意见,实际权力主要由慈禧掌控。

慈禧从此正式执掌清朝最高权力,其统治持续了将近半个世纪。这段时期内,她始终牢牢把控着朝廷大权,成为清朝晚期最具影响力的实际掌权者。从1861年发动辛酉政变开始,慈禧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权力体系,直至1908年去世,共计掌控朝政47年。在这漫长的执政过程中,她先后经历了同治、光绪两朝,对晚清的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期间经历了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但慈禧始终保持着对清廷的绝对控制,成为晚清政治舞台上最核心的人物。

尽管慈禧实际掌控着清朝的大权,但她依然受到慈安的制约。

有一个小故事,生动展现了咸丰帝三位皇后之间的尊卑关系:

在咸丰帝的祭祀仪式上,慈安和慈禧一同出席。按照传统礼仪,慈安作为前任皇后,理应站在左侧,这是尊贵的位置。慈禧原本是懿贵妃,地位稍低,因此慈安示意她站在西侧,遵循“左尊右卑”的规矩。这一安排体现了宫廷中严格的等级制度,即便是共同祭奠,身份差异依然清晰可见。

慈禧暗自思忖:过去你是皇后,我不过是贵妃,身份确实不如你;可如今我儿子已登基为帝,你我同为皇太后,地位相当,为何要我站在西边?这分明是在众人面前让我难堪。

慈禧注意到祭奠场地的中央还空着一个垫子,心中暗想,如果自己站过去,岂不是能显得比慈安更有地位?正当她准备迈步时,故意向慈安发问:“姐姐,今天只有我们两人祭奠,为何会多出一个位置?”

“这不是明摆着的事吗?我上面还有个姐姐!”

慈禧猛然记起咸丰帝的元配孝德显皇后,便立即止住了脚步。

慈安严肃地批评了慈禧,指出她缺乏宫廷礼仪意识,言行举止不符合宫中规范。慈安强调,作为宫中成员,必须严格遵守宫廷规矩,不能有丝毫逾越。她直接指出慈禧的行为不当,要求她立即改正,以确保宫廷秩序得以维护。

慈禧内心充满了屈辱和愤怒,但由于自己理亏,只能强压怒火,默默忍受。

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慈禧虽然是同治皇帝的生母,但在后宫的地位远不及慈安,更比不上咸丰帝的原配孝德显皇后。即便慈禧比慈安大三岁,按照规矩,她仍然得尊称慈安为“姐姐”,这是宫廷礼仪的体现。

【一山能容二虎吗?】

康熙的母亲孝康章皇后在成为皇太后后仅五个月便去世了。由于她在位时间短暂,与孝惠章皇后之间并未产生任何冲突。此外,孝康章皇后虽贵为皇太后,但其地位仅相当于福晋,比孝惠章皇后低了三个等级。在古代,嫡庶尊卑的界限分明,即使她的儿子玄烨即位为皇帝,这种等级差异依然根深蒂固。

在清宫之中,孝康章皇后对孝惠章皇后始终保持着应有的尊重,尤其是在孝庄太皇太后的威严之下,后宫事务并非由儿媳们掌控。因此,两位皇后之间并未出现任何冲突,彼此关系和谐。

有人可能会好奇:慈禧和慈安之间关系如何?咸丰帝的母亲孝全成皇后早已去世,这两位皇太后没有婆婆的约束,会不会出现“一山不容二虎”的局面?

实际上,慈禧和慈安之间的关系并非影视剧所描绘的那般。慈禧并非强势到完全压制慈安。两人之间的互动更为复杂,远非简单的上下级关系。

在历史上,慈安作为同治帝的生母,其地位、权力和待遇都远超慈禧。以同治帝选皇后为例:

慈禧有意挑选温顺且年纪尚小的富察氏作为同治皇帝的皇后。

慈安太后倾向于选择比同治皇帝年长两岁、性格温婉的阿鲁特氏作为皇后。

同治帝最终决定立阿鲁特氏为后。这个选择主要出于他与慈安太后的亲密关系。尽管慈禧太后对此极为不满,但她也不敢公然反对慈安的决定,强行让富察氏成为皇后。为了平息事态,慈安提议让同治帝将象征宠爱的香囊赐予富察氏,并册封她为慧妃,地位仅次于皇后。这一安排最终化解了宫廷内的矛盾。

只要慈安还在世,慈禧就始终无法超越她的地位。慈安的存在就像一道无形的屏障,限制了慈禧的权力扩张。无论慈禧如何努力,她在朝廷中的地位始终低于慈安。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慈安去世,慈禧才真正掌握了实权。在此之前,慈禧的所有行动都受到慈安的制约,无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慈安的权威如同一座大山,压得慈禧喘不过气来,使她始终处于从属地位。

明宪宗朱见深在位期间,有一个不寻常的现象:他允许自己的生母在嫡母面前展示威势。这种行为在明朝历史上相当罕见。通常情况下,嫡母作为正室拥有更高的地位,而生母则相对低调。朱见深的做法打破了这种传统,让生母在嫡母面前表现得颇为张扬。这种举动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显得格外突出,因为它违背了普遍接受的礼仪规范。

关于哲哲和她的侄女孝庄,不少人误以为她们在顺治帝时期都被尊为皇太后,但实际上那时并没有“皇太后”这一称谓。此外,当蒙古外藩向朝廷进贡时,礼物上会标注中宫国主大福晋哲哲和西宫大福晋贵妃娜木钟的名字,但并没有提到西宫侧福晋庄妃。

根据《满文老档》的记录,这件事发生在1649年农历正月,也就是顺治六年的时候。

1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