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到狱中看望侯君集,问:你即将被斩杀,现在还有什么要求?

喜见Talk 2025-04-22 14:17:03

【前言】

这个人简直就是李世民眼中的“战斗英雄”,他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榜上,唐朝建立后,他一口气灭掉了两个国家,给大唐拓展了好多地盘。接着,他又千里迢迢跑到边疆,平定了好多战乱,立下赫赫战功,解决了边境的大麻烦。但这些都还不是他最牛的功绩,他干的那件大事,就连当年的史书都不敢记载呢!

侯君集,那可是初唐时期响当当的名将。想当年,在“玄武门之变”那场惊心动魄的政治动荡里,他死心塌地跟着李世民南征北战,真是个忠心耿耿、勇猛无比的传奇战将。李世民对他,那可是打心底里喜欢得不得了。

侯君集在“玄武门之变”里站对了队伍,但后来却捅了大娄子,他犯了两个大错,导致好多官员都跳出来指责他。事情越闹越大,没法收场,李世民为了平息众怒,只好忍痛杀了这个得力干将。

《封氏见闻录》里头写了,李世民知道非得处决侯君集不可时,心里头那个难受啊,他说:“我因为你,再也不会去凌烟阁了。”

说白了,就是从这一刻起,你走了,我再也不去那个凌烟阁了!从这事儿能看出,李世民对侯君集是真有感情,对这老部下要走,他心里头挺不是滋味儿的。

就在侯君集即将被处斩那会儿,李世民心里头还是惦记着这位朝廷里的老臣,就自个儿跑到大牢里去探望侯君集。他直接问侯君集,说:“你眼看就要被处斩了,还有啥想说的不?”

侯君集满脸泪水,望着李世民恳求道:“陛下,我就想求您一件事,给我儿子留条活路,好让我们侯家的血脉能传下去……”李世民轻轻皱眉,随后点了点头,算是答应了。

侯君集究竟做了哪两件错事,逼得李世民痛下决心,不得不忍痛下令处斩他呢?

说起来,咱中国历史上的那些朝代,开国后杀功臣的事儿挺常见。但李世民这皇帝吧,他就不走寻常路,是个出了名的护短的主儿。他把凌烟阁上的二十四位功臣都照顾得周周到到,好吃好喝供着,这些人啊,都是他的心肝宝贝。

如果不是真没办法,李世民是绝不会下令杀掉他们的!那这个侯君集究竟做了什么“不可饶恕”的事儿呢?咱们一块儿瞅瞅,看看这位古代“天可汗”的帝王手腕,还有他和臣子间的那些权力斗争!

【无罪之人,皆有罪】

侯君集这家伙,他爷爷和老爸都是当刺史的,家里是响当当的武将世家。因此,侯君集从小就接受了一大堆的学习和培训。

不过侯君集对读书没啥兴趣,他走了条不一样的路,练了一身好武艺,像刀、枪、剑、戟这些兵器,还有射箭,他都玩过。兵法书他也翻过几本,但也就浅浅地学了点皮毛。

不过侯君集这人聪明绝顶,一上战场就像开了挂,计谋一个接一个,根本停不下来,而且他还身手不凡,带着手下的兄弟们一路过关斩将,赢得了连连胜利。

经过周密策划的“玄武门事件”,让这位出身武将世家的侯君集,正式踏入了历史的洪流之中。

李世民在当年搞了那场“玄武门之变”,侯君集的任务就是搞定唐高祖李渊还有朝廷里的大臣们,这可是关键中的关键。侯君集麻利地完成了控制工作,给李世民争取了时间,让他能顺利干掉跟他抢皇位、有威胁的李建成和李元吉。

“玄武门之变”这一场心思缜密的政治大戏落幕之后,李渊这个一直犹豫不决的家伙,在手下大臣们的连连逼迫下,最终拍板,让李世民坐上了太子的宝座。而他呢,自己则变成了太上皇,悄悄退到了历史的幕后,对朝廷事务不再插手。

李世民这回是堂堂正正地坐上了皇位,也给犹豫不决的李渊做了个决断。当了皇帝后,他没去动那些在“玄武门之变”里立下大功的将领,反而是按功劳大小给他们封赏,一下子封了五位国公,侯君集就是其中一个。侯君集这可真是走运,一下子就跃进了大唐的权力圈子。

不过李世民瞧出侯君集这小子打仗挺拼,但跟真正的军事大将比,还差点火候。所以,他就安排侯君集跟着李靖学兵法。在李靖的指导下,侯君集进步神速,没多久就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将领。

刚好高昌国王麹文泰和西突厥联手,惹恼了唐太宗李世民,他当然不能坐视不管。所以,他派了很有本事的侯君集去攻打高昌国,给他们点颜色瞧瞧。

麹文泰听到消息后,故作镇定,心想沙漠里战线拉得那么长,耗也能把唐军耗死。可没想到,侯君集带着15万大军,不到十天功夫,就直接打到了麹文泰的地盘。说起来,这麹文泰还是支持玄奘去西天取经的重要人物呢。但可惜啊,他还没能见上玄奘一面,就被家门口那浩浩荡荡、气势汹汹的15万唐军给活活吓死了。

接着,麹智盛接手了王位。这家伙啥经验都没有,一上台,手里没权,背后没人支持,心里头空落落的。高昌王国呢,在侯君集那十五万大军面前,简直就是纸糊的一样,一捅就破。

侯君集学了些兵法后,觉得自己特别厉害,无人能敌,就开始到处显摆。麹智盛向他求饶,他却不当回事,说要是真想求饶,就自己绑了自己送过来。但麹智盛哪肯干啊,于是侯君集二话不说,直接动手开打了。

一开始,侯君集没急着进城,他选择把高昌王国给围起来,把粮食和水路都给掐断了。就这样,他没用一兵一卒,轻轻松松地把高昌王国的好几座城池给收入囊中了。

这本是立大功的好机会,但侯君集在攻占城池那会儿,却搞砸了几件关键事儿。

侯君集一进城,就让手下士兵随便进百姓家抢金子银子,还有好东西,他甚至把国库里的宝贝和一些女子都私自收了起来,当成自己的。

侯君集第二次进城后,自己动手收拾了城里的老百姓和朝廷大臣。他不管三七二十一,有罪的就惩罚,没罪的也给安上罪名,一股脑儿全给打发到偏远地方了。

侯君集说到底只是个武将,他根本没权去处理别国臣子的罪行。所以有人把他抢夺金银财宝、私自定罪这些坏事告到了唐太宗那儿,说:“这家伙太嚣张了,简直就是想造反,得杀了他!”

李世民当然不愿意杀掉那位忠心耿耿的大臣,但知道这事后他相当生气,直接说那大臣“太不明智了”。为了平息老百姓的怒火,他下令把大臣关进了监狱。

结果,侯君集还是得到了不少大臣的支持,大家纷纷上书请求,最终他被放了出来。可没想到的是,刚出来没多久,侯君集就又开始捣乱,惹出了一堆麻烦。

【郁郁不可活,能反乎?】

侯君集在牢里蹲了挺长时间,一出狱就深吸了口长安的空气,感觉挺舒畅。但心里头一直有个事儿堵得慌——“我打了那么多胜仗,咋就被皇上给扔进大牢了呢?”

侯君集这人,生来就是个行军打仗的料,有啥说啥,心里藏不住事儿。一旦心里有了疙瘩,他就浑身不自在。说来也巧,这时候另一位功臣张亮也摊上事儿了,眼看就要被调到外地去。

侯君集跟那位“同是天涯沦落人”打趣道:“心里憋屈得要命,干脆造反算了!咱俩一起干吧!”

说白了,我现在整天心情低落,心里难受得要命。要是能改变的话,咱俩早就该换个状态了!

张亮随口开了句玩笑,没想到他却上了心,想着能因此立下功劳,于是跑去跟李世民打小报告。可李世民却护着自己的人,说:“你和君集都是功臣,现在只有你俩这么说,又没有证据,这叫我怎么办?”

这样说吧:你俩作为有功之人,私下里说的话我又没旁人作证,根本没法查证。侯君集他不认账,我这也确实没辙。

接着,李世民算是自个儿把这摊子事给扛起来了。可没想到,李承乾太子那帮人,又开始折腾出乱子了。

侯君集被李承乾硬拽着,说要一起搞场新的“玄武门之变”。侯君集也不知道当时怎么想的,居然就点头答应了李承乾的请求。

那几天,侯君集是翻来覆去,整晚整晚地失眠。他心里头直后悔,当初怎么就答应了李承乾呢。他老婆瞧出了他的不对劲,就劝他说,要是这事儿被捅出去,你可就完蛋了。还不如主动去认罪,你身为朝廷大臣,要是真心悔过,皇上说不定能网开一面,给你留个活路。

侯君集琢磨起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可还没等他主动站出来说明情况,就被人抢先一步举报了。到最后,侯君集就是一口咬定,坚决不承认自己有“造反”的念头。

李世民早就把整个事情的前因后果摸得一清二楚了,他叹了口气,说实在的,他真不忍心对这老兄用刑。到最后,李世民还是狠不下心,没法下令“砍掉”这位跟自己一起打天下的老功臣的脑袋。

但在皇宫大殿里,满朝文武都说:“侯君集犯下滔天大罪,得按律法来办。”

李世民这回是真没辙了,救不了侯君集的命。他跑到大牢里去看侯君集,直接就问侯君集有啥遗愿。侯君集也不狡辩了,眼泪哗哗地说:“就求您保全我一个儿子,让我侯家的血脉能传下去,行不......”

【结语】

李世民心里头难受得紧,心一软,就没按“满门抄斩”的规矩来。他把那位本该遭大罪的“罪臣”的老婆孩子,给打发到了岭南那边。这样一来,也算是保住了功臣侯君集的一点骨血。

处决那一刻,侯君集面不改色,这位昔日的武将被终结了生命。

打从老早以前,皇上掌权那一套多半都是“用完人就扔,功成身退没人理”,但到了唐太宗李世民这儿,他偏偏对功臣大大的封赏,只看能力不看背景,甚至还想把闺女嫁给那些功臣,一手硬一手软,这里面的门道可深了。

能不动手就不动手,侯君集这家伙一而再、再而三地跟皇权过不去,最后落得这个下场,简直就是自己找的!更没想到的是,这个“叛臣”居然还有后代留下来,而且还得到了李世民的一些关照。

侯君集这家伙,可是李世民手底下的大功臣,受到的重用可不是一星半点。但遗憾的是,侯君集他自己没好好珍惜这个机会!

0 阅读:4

喜见Talk

简介:喜见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