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的某天,刚刚新婚不久的林月琴遇到了一件很棘手很尴尬的事情,她已经牺牲了的前夫回来了。
林月琴的丈夫是罗荣桓,他们相识于1937年4月。几个月前,原红三军团保卫局侦察部长许建国和中央党校的女学员刘桂兰结了婚。
婚后,两个人不约而同地想起了那些未婚的战友们,为了帮大家结束单身生活,许建国和刘桂兰决定帮大家做媒。
许建国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罗荣桓,长征的时候,他与罗荣桓共事了两个月,相处融洽,再加上罗荣桓已经35岁了,到了不得不考虑个人问题的年纪了。
于是,许建国问刘桂兰:“你们党校有合适罗主任的女同志吗?”
刘桂兰想了想,还真想到个人:“有啊,我看林月琴就挺不错的,和罗主任很般配。”
“林月琴?就是红四方面军的那个工兵营长?”
“对啊,你认识?”
“不认识,不过,工兵营长不都长得人高马大的吗?”
听到这话,刘桂兰不乐意了:“瞧你说的,人家长得可秀气呢,个头不高也不矮。”
林月琴是安徽人,1914年出生,比罗荣桓小12岁。她父亲名义上是个杂货铺老板,实则是中共地下交通员。
1929年,林月琴学校的校长詹谷堂率二百多农民、学生参加了红军第32师。这一年,林月琴只有15岁,可她还是毅然决然地剪掉了辫子,参加了妇女运动讲习班。
当时,讲习班有个叫陈觉民的女老师,她不仅提倡妇女剪辫子,反对缠足,还宣传妇女解放、婚姻自由,鼓励妇女参加红军。
在陈觉民的教育下,1931年初冬,林月琴带着十多名青年去了红25军73师新成立的缝纫兵工厂。
工厂给每个人都发了个红袖标,这就算正式参加红军了。
1932年,林月琴受到牵连,被组织遣散回家,可性格倔强的她始终不愿脱离队伍,队伍走到哪,她便跟十几名遭遇相同的女同志跟到哪。
有人劝她们赶紧回家,林月琴就说:“红军就是我们的家”。
后来,后卫部队领导被她们的决心打动,把她们分别收编到了各个单位,林月琴被收留在73师政治部宣传队。
当师政治部主任张琴秋问到她的情况时,林月琴特别高兴地说:“我是在去年这个时候当的红军,就在73师缝纫工厂当缝纫工,现在正式归队!”
长征开始后,林月琴被调到红九军团妇女工兵营当营长。工兵营的主要任务是担任运输,每人背负着几十斤重的物资行军打仗,有时比男同志还要辛苦。
1936年7月,红二、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林月琴被调到粮食总局工作,不久后,她又被调到中央卫生所学习医务。
1937年1月,林月琴被选调到中央党校学习,认识了刘桂兰。刘桂兰一直很欣赏林月琴,觉得她漂亮能干、热情开朗,最关键的是对党忠诚。
所以在许建国说起这事的时候,她马上就想到了林月琴。
听完刘桂兰的介绍后,许建国也觉得两人没准有戏。于是,几天后,许建国夫妻俩一起去了罗荣桓的住处,问他什么时候跟林月琴见一面。
罗荣桓有些不好意思:“这事我没什么意见,可是吧,别搞得剃头挑子一头热,得问问人家愿不愿意。”
见罗荣桓满脸通红,在一旁的冯文彬开起玩笑:“罗主任,怕什么,我陪你去!”
刘桂兰笑骂了一句:“罗主任去相亲,你跟着去干什么?”
“他这不是脸皮薄嘛,我跟着去给他壮胆!”冯文彬的话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
罗荣桓心里还是没底:“要不先了解了解再说吧。”
“这事可不比打仗,急不得,还是先下点‘毛毛雨’,这样吧,由我出面邀请林月琴星期天来我家做客,到时候你们都来。”
于是,在某个星期天,林月琴应邀到了刘桂兰家里做客。
一进门,林月琴便发现屋子里坐满了客人,她跟大家都没打过交道,好在都是年轻人,嘻嘻哈哈一阵也就熟悉了。
尤其是冯文彬,全场数他最兴奋,机灵的他不停把话题引到林月琴身上,旁敲侧击了解她的身世、经历、爱好等。
林月琴也没在意,落落大方地一一作答。
到了中午,人渐渐离开了,林月琴忍不住问刘桂兰:“刘姐,那个戴眼镜的人是谁啊?”
林月琴说的就是罗荣桓。其实,在聊天过程中,罗荣桓因为害羞一句话没说,别人笑他也跟着笑。
可林月琴偏偏就被这个全场最内敛的人吸引了,莫名对他有些好感,所以主动向刘桂兰打听了罗荣桓。
刘桂兰好笑地看着林月琴:“他就是我跟你说过的罗主任啊,你不会把这事忘了吧?”
林月琴的脸一下子就红了,轻声地“哦”了一声,然后不说话了。
“怎么,害羞啦?不过你俩很合得来呢,大家都在说笑,就你和罗主任不咋说话,八成是想到一起去了。”
林月琴的脸更红了。
刘桂兰连着组织了好几个星期的聚会,后来看时机成熟了,大家便“急流勇退”,随便说几句便纷纷借故离开,最后只剩罗荣桓和林月琴。
两个人也算相处了一段时间,彼此间也没有那么拘谨了,所以,他们开始尝试着约会,在刘桂兰没有组织的时候,一起出来散步。
当时,林月琴所在的中央党校和罗荣桓所在的后方政治部机关,中间隔着一条延河。水浅的时候,这条河可以直接趟过去,可一到春季,冰雪消融,就得绕很远的路过桥通过了。
正因为如此,战友们常开玩笑,说他们是“牛郎织女”。当然,玩笑归玩笑,大家心里还是很关心两个人的恋情的。
有一次,后方政治部的两名巡视员到红25军6团检查工作,谈话中,他们向团政委王平说了罗荣桓没马过河的事。
王平考虑了一下:“好吧,我这里倒是有不少好马,只是价钱不低,先牵两匹给罗主任用,不过等他大功告成了,别忘了请我吃喜酒!”
就这样,罗荣桓拥有了两匹马,每天吃过晚饭后,他都要练习骑马。最开始,警卫员不明所以,所以看到罗荣桓骑马,便跟在后面保驾护航。
终于有一天,罗荣桓忍不住了:“小鬼,你看我的骑马技术怎么样?”
“首长的骑术提高得很快,当骑兵都没问题了!”
“那好,从今天开始,我骑马的时候,你就不必跟着了。”
“是,首长。”
终于,“牛郎”骑着马去见了“织女”。其实,林月琴早就知道罗荣桓练习骑马是为了自己,所以,每次在河对岸看到罗荣桓骑上马,她就会不声不响地来到河边的垂柳下等着。
两个人一边走一边聊,绵言细语,满是爱意。
1937年5月16日,林月琴和罗荣桓结婚了。虽说条件不太好,可林月琴还是认真准备了一下,她翻出罗荣桓的旧狗皮褥子晒了晒,还把毯子用碱水洗了洗。
中央党校的同学们帮她把行李搬到河对岸,用两块木板拼起一张床,再配上从老乡家里借来的一套老式桌椅,婚房就算布置好了。
下午四点,突然有位不速之客闯了进来,他是曾在红八军团政治部任组织部长的甘渭汉。
甘渭汉和罗荣桓可是老战友了,过去,他一见到罗荣桓就要跟他睡一屋,这回,他又打算按照老习惯,让警卫员把自己的行李放进屋里。
罗荣桓拦下了他:“你去旁边那屋睡去。”
甘渭汉不理解:“罗主任,怎么搞的,为什么不让我跟你睡一起?咱俩都好久没见了,有些工作我要向你请教,睡在一起好谈嘛。”
刚好,许建国、冯文彬等人走了进来,听到甘渭汉的话,大家哈哈大笑:“小甘啊,你真是乱弹琴!人家罗主任今天结婚,你睡在里面算怎么回事?”
甘渭汉恍然大悟:“我说大家都在忙活什么呢”,他拍拍罗荣桓的肩膀:“罗大主任,这么大的事你怎么不早说!我以为搞这么隆重的场面是接待我呢。”
大家笑得更欢了。
下午五点多,庆贺的同志们从四面八方赶了过来,罗荣桓和林月琴请大家吃了顿面条,尽管条件不好,没啥油水,可大家依旧吃得津津有味。
终于,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婚后,他们相敬如宾,恩爱有加,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一件棘手又尴尬的事情发生了——林月琴牺牲的前夫回来了。
林月琴的前夫名叫吴先恩,两个人是在长征过程中相爱结婚的。长征结束后,林月琴去了中央党校读书,吴先恩则同2.1万西路军踏上了西征的艰难历程。
不久后,中央党校传来了西路军全军覆灭,吴先恩牺牲的噩耗。林月琴整日以泪洗面,同志们劝了很久,才使她从痛苦中走了出来。
后来,她经刘桂兰介绍与罗荣桓结婚,没想到吴先恩却九死一生地回到了延安。
消息传来,林月琴泣不成声,她觉得自己无颜面对吴先恩和罗荣桓。与此同时,有不少老同志来给林月琴做工作,大家都倾向于让林月琴和吴先恩复合。
就连罗荣桓自己也觉得对不起吴先恩,他主动向吴先恩道了歉,同时表示自己愿意让吴先恩把林月琴接走。
一天,罗荣桓邀请吴先恩来家里看望林月琴,他还特地嘱咐林月琴,要准备几个下酒菜。
可等了很久,始终没等到吴先恩,罗荣桓叫警卫员又请了两次,吴先恩都表示不去。
一时间,流言蜚语满天飞,闹得沸沸扬扬。毛泽东也听说了此事,为了妥善解决好这件事情,他找来林月琴谈话。
“你前夫吴先恩已经回到延安了,你准备跟他和好吗?”
林月琴纠结的很,局促地坐在那里,什么都说不出来。毛泽东看到她这个样子,又把语气放得温和了一些:
“中央让你自己拿主意,你的态度就是我的态度……我批准你去见见他,罗荣桓如果有意见,我来做解释工作,你同先恩先好好聊一聊,他这一路遭了不少罪,互相坦白总比什么都不说强。”
几天后,林月琴鼓起勇气去见了吴先恩,这几天,她已经想明白了,也作出了决定。她告诉吴先恩,自己想要坚守与罗荣桓的婚姻。
在经历一番痛苦挣扎后,吴先恩想开了,他对林月琴和罗荣桓的婚姻给予了祝福。后来,他也遇到了与他相守一生的女子——沙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