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开票"2025加速推进,更加透明高效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正形成

忆南谈商业 2025-03-27 09:54:50
行业出清压力将持续抑制废钢价格上行空间

2025年一季度,中国钢铁行业在多重矛盾交织中艰难前行。在外需依赖加深与内需持续疲软的拉锯中,基建投资回报率走低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控的双重压力,迫使财政政策加速向消费驱动转型。与此同时,钢铁行业长期积累的产能过剩矛盾愈发凸显,尽管钢厂生产节奏趋于克制,但高产能基数仍是压制钢价的核心天花板。

在此背景下,一季度废钢价格延续弱势格局。全国均价较去年同期下跌超9%,螺废价差收窄至751元/吨的历史低位,废钢相对铁水的经济性显著弱化。华东电炉与长流程钢厂利润持续分化,电炉吨钢亏损逼近200元,长短流程生产意愿出现背离。尽管节后废钢到货量同比回升7.3%,但钢厂库存和废钢基地社会库存仍处于偏低水平,反映出市场在价格下行周期中的谨慎心态。

从产业链联动看,房地产销售虽现边际改善,但对钢材实际消费的拉动效应尚未显现,基建投资仍是稳增长主要抓手。值得注意的是,制造业领域普遍陷入"以价换量"的恶性循环,企业盈利端持续承压导致补库周期延后。两会释放的政策信号显示,2025年财政赤字率拟提升至4%,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投入加码至5000亿元,但政策落地节奏与资金投向仍存不确定性。

展望后市,废钢市场将面临短期边际改善与长期结构性压力的双重考验。一方面,低库存环境下价格弹性增强,利好政策或引发阶段性补库反弹;另一方面,铁矿、焦煤等原料供应放量预期,叠加粗钢压减任务持续推进,行业出清压力将持续抑制价格上行空间。在此过程中,废钢市场或将在"低价惜售"与"恐慌抛货"的反复拉扯中寻找新的平衡点。

"反向开票"2025加速推进,更加透明高效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正在形成

2025年4月,国家税务总局正式推行资源回收企业向自然人报废产品出售者"反向开票"政策。政策核心是通过实施“反向开票”畅通增值税抵扣链条,赋予资源回收企业规范合法的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凭证,同时让持续开展出售报废产品业务的自然人也能按现行税法规定享受增值税免征或减征政策。

政策推行源于多重现实需求:一是落实国家"两新"战略,通过税收杠杆激活循环经济市场;二是完善税收征管体系,通过"反向开票"打通增值税抵扣链条,全面实现再生资源行业“以数治税”,利用大数据对企业形成强监管;三是破解行业困境,解决自然人销售报废品缺乏合法税前扣除凭证的痛点。政策设计体现精准施策,针对自然人设置500万/年的开票限额,并可按规定享受小规模纳税人月销售额10万元以下免征增值税和3%征收率减按1%计算缴纳增值税等税费优惠政策。

政策执行面临遇到的挑战:自然人参与意愿不足,文化水平限制与额度限制形成双重阻力;回收企业税负压力陡增,1%进项与13%销项的巨大税差导致盈利空间压缩;区域竞争失衡加剧,税收洼地政策的存在导致了不公平竞争。反向开票政策虽执行难度大,但从富宝跟踪的情况看,各地均在陆续落实,尤其是福建系钢厂,由于大多数的前端回收公司都是自己设立的,对于反向开票政策落实的进度更快。

面对政策变革,回收企业呈现分化态势。头部企业依托规模优势加速合规转型,通过建立供应商白名单、升级智能管理系统实现精细管控;更多的中小从业者选择观望等待政策细化。

总的来说,2025年作为反向“开票政策”的过渡年,核定征收+小微企业+地方返还的路子还能继续走一段时间,但早晚,我们会实现“反向开票”。所以,对于回收企业而言,提前准备起来,培养更多的个人供应商来配合反向开票,可能会让再生资源回收加工企业未来的路走得更稳更远!

船舶拆解行业现状与前景展望:新一轮拆船热正在开启

在全球航运业绿色转型与环保政策加码的大背景下,老旧船舶拆解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作为连接钢铁产业与航运市场的关键环节,拆船不仅是钢铁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途径,更是推动行业低碳化发展的核心抓手。

从全球格局看,拆船业的重心经历了从发达国家向新兴市场的转移。过去四十年间,欧美日等地的拆船份额因环保法规趋严逐渐萎缩,而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凭借低成本优势和宽松政策,占据了全球近70%的拆解量。然而,这种转移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南亚国家的冲滩拆解方式导致土壤和水域污染,引发了国际社会对绿色拆解技术的迫切需求。

中国拆船业的发展历程可谓跌宕起伏。上世纪80年代政策扶持下,行业曾迎来爆发式增长,但随着税改冲击和环保要求提升,大量企业退出市场。2019年“洋垃圾”禁令的出台彻底终结了进口废船时代,国内拆船量断崖式下滑,企业被迫转向内需市场。尽管如此,国内船舶保有量超14万艘,沿海内河老旧船舶占比超30%,拆解潜力巨大。2024年新一轮报废更新补贴政策实施后,广东、江苏等地拆解量显著回升,全年补贴金额超1.5亿元,带动了行业复苏。

当前市场呈现“外冷内热”的分化格局。国际市场受《香港公约》生效影响,合规成本攀升导致拆船价格承压,船东倾向在2025年上半年集中拆解。而国内市场在政策刺激下迎来曙光,尽管废钢船价格受南亚低价竞争压制,但补贴政策直接拉动了内河船舶拆解需求,乡镇渡船、老旧货轮等细分领域成为新增长点。值得注意的是,国内拆船厂正加速绿色转型,封闭式船坞、环保工艺等技术升级成为行业准入门槛。

展望2025及后,拆船行业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新能源船舶补贴力度加大,推动液化天然气、纯电池动力船舶拆解需求增长;二是市场集中度提升,具备环保资质的大型拆船企业将通过兼并整合扩大份额;三是废钢资源循环利用效率提高,拆解产生的优质船板料将缓解电炉炼钢原料短缺压力。

在这场绿色变革中,中国拆船业正从低端产能输出转向高端技术输出。通过参与国际标准制定、输出绿色拆解管理模式,中国有望在全球船舶生命周期管理中扮演更重要角色。对于从业者而言,把握政策窗口期、布局环保技术升级,将是决胜未来的关键。

钢市仍处于成本支撑弱化与需求结构转型下的震荡下行周期

2025年一季度中国钢材市场呈现震荡偏弱运行格局。库存结构呈现显著分化:螺纹钢累库速度放缓,峰值低于近年均值;板材类库存同比偏低,冷轧与中厚板库存维持季节性去化节奏。原料端矛盾突出,铁矿石受海外发运扰动短期降库,但发运恢复后再度攀升;焦煤库存高位压制价格,焦炭库存同比偏高,原料端整体供应宽松。

供给端延续产能出清主线,呈现"废钢先行、铁水跟进"的特征。2021年以来,废钢日耗累计下降14万吨/天,对应年减量超5000万吨;铁水产量同步减少10万吨/天,总降幅达3600万吨。值得注意的是,电炉钢厂持续亏损压制短流程产能释放,而长流程钢厂凭借100元/吨左右的利润维持生产韧性。这种结构性调整导致五大材总产量较峰值下降近亿吨,其中螺纹钢减产超1亿吨,印证制造业需求替代建筑用钢的趋势。

需求端呈现"外需支撑、内需疲软"的剪刀差格局。一季度基建投资增速回升至9.95%,专项债发行前置拉动工程需求;制造业受益于"两新"政策,汽车、家电、造船等行业产销数据亮眼,热卷表需同比显著增长。然而地产链持续拖累市场,二手房价格指数环比转负,新房成交复苏乏力,螺纹钢表需同比降幅达15%。出口端虽维持高位,但海外加征关税的滞后效应或导致4-5月出口订单下滑。

市场博弈焦点集中于成本与政策的动态平衡。当前铁矿估值处于高位,焦煤库存压力抑制上行空间,原料成本对钢价的支撑力度弱于往年。短期市场存在季节性低库存与供应端压减政策带来的反弹窗口,但中长期受制于产能过剩与需求结构转型,趋势性下行压力犹存。建议关注钢厂利润修复与原料端对冲机会,警惕出口回落与地产政策效果不及预期的风险。

0 阅读:0

忆南谈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