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2025年4月26日的罗马,教皇的葬礼还没有结束,泽连斯基和特朗普在闹翻后再次聚手。
随后泽连斯基又与英国首相斯塔默、法国总统马克龙、意大利总理梅洛尼接连会晤。
泽连斯基取代特朗普成为了这场机会的中心。
为何能如此?
因为俄乌战争,乌克兰稳如泰山,而且还可以发动反击。
一句话:泽连斯基手中有牌!
二,美乌英法意罗马会晤背景。
一次匆忙却意味深长的罗马之行
赴梵蒂冈参加葬礼26日,罗马天主教教宗方济各的葬礼吸引了多国领导人。泽连斯基此行的公开理由是“吊唁教宗”,却也为多边会谈提供罕见机会——礼节场合自带“外交缓冲”,各国代表团人数精简、安保统一且日程可控,非常适合闭门深谈。
一个“仅几分钟”的照面乌克兰国家通讯社与《基辅独立报》均称,泽连斯基与特朗普在梵蒂冈外短暂交谈,随后约定葬礼后继续讨论。双方各带少量随行人员,时间甚至不足合影。
外界不免猜测:在上次公开翻脸吵架之后,这场“意外会面”背后究竟藏了什么算计?
英法意的“劝阻”与暗流同日,泽连斯基又与英国首相斯塔默、法国总统马克龙、意大利总理梅洛尼分别闭门会谈。
据多家欧洲媒体转述,多国领导人对乌克兰“有可能对俄罗红场进行导弹袭击进行劝阻。
乌克兰已经有能力对俄罗斯的象征莫斯科红场进行导弹攻击。
三、泽连斯基的牌局:即是现实,也是兵法和心理战。
军事牌:远程打击与“不明弹头”从“海马斯”到“风暴阴影”,乌克兰近年接连获得高精度远程武器。若再加上外界传言的“黑色弹头”,无论真伪,都在信息战层面对俄罗斯形成威慑:• 俄罗斯需投入更多防空资源,“红场”这样高价值目标的警戒难度倍增;• 对欧美盟友,乌方释放“胜利并非遥不可及”的信号,争取持续军援;• 对国内民众,展示政府仍掌握主动,缓解战疲与物资紧缺导致的厌战情绪。
外交牌:与特朗普“错位合作”在上次闹翻之后,泽连斯基与其交谈,至少赢得两重收益:
缓和与美国关系,毕竟不需要美国乌克兰也可以赢,但有美国更好,更重要的是防止美国暗中支持俄罗斯。
朋友多,总比敌人多好。
舆论牌:借罗马“圣地”塑造道德优势在全球主流叙事中,梵蒂冈象征“和平、仁慈与人道”。泽连斯基于此场合频频亮相,既衬托乌克兰“守卫家园”的正当性,也对俄方形成“道义包围”。
一旦俄军后续对乌关键基础设施发动报复打击,国际舆论更易倾向乌克兰。
四、欧洲三国的抉择:劝阻背后是恐惧还是布局?
英国:硬派支持者的风险控制伦敦对乌武器援助一向最为积极。然若乌克兰真在红场实施打击,俄方或对英发动网络战、破坏海底光缆甚至核威慑升温。英国政府既要维持“铁杆盟友”形象,也要避开激怒俄军的“红线”。劝阻泽连斯基,属于常规风险对冲。
法国:战略自主与欧洲安全主导权马克龙既要强化法国在欧盟防务的主导地位,又不愿欧俄全面撕破脸而将欧洲安全完全外包给北约/美国。红场若遭打击,俄罗斯进行核大战的危险会急剧上升。
对于法国来说,让乌克兰持续地放俄罗斯的血,比立即打垮俄罗斯更符合法国及欧盟的利益。
意大利:地缘经济与国内政治梅洛尼政府面临债务高企、能源脆弱的双重压力。俄乌战火溢出至意大利本土的可能性虽低,但能源、粮食与难民问题足以动摇脆弱经济。劝阻乌克兰,乃是降低资本市场动荡与国内民众不满的现实选择。
五、特朗普的底气与尴尬相较拜登团队庞大的外交与安保编制,特朗普此次仅携少数幕僚赴罗马,声势明显受限。
其公开场合言辞谨慎,未见以往高调“推文风格”。
原因或在:• 调停俄乌冲突失败:上任后,特朗普在调停俄乌冲突后一事无成。• 联合国大会及北约并无正式议程,特朗普只能以私人身份与泽连斯基互动。
对于泽连斯基而言,这恰是一张可利用的牌:
特朗普“想说却不能说”令其更易做出口头支持,而乌方可将此解读为潜在背书,却不用担心言辞过猛引发当下美乌政策冲突。
六、莫斯科的困境:红场防得住吗?俄方对“红场将被远程导弹覆盖”的传闻保持高度戒备。一旦象征国家荣光的地点出现安全漏洞,或将对国内士气、国际形象造成沉重打击。
连日来,俄军加固首都空域防空体系、恢复高层掩体演练,凸显以下难题:• 纵深防御薄弱:乌克兰如从边境至莫斯科发动远程打击,仅几分钟航程,拦截留给俄军的反应窗口极短;• 舆论后果巨大:即便导弹被拦截,只要残骸落入市区,也会令“红场不安全”成为全球头条;• 资源消耗:在前线迟迟未能取得突破的背景下,将现代化防空单元从战区调回首都,势必削弱攻势。
七、对俄乌战争前景的影响
谈判窗口的收缩与扩张罗马会晤表明,乌方尝试在“威慑升级”与“外交劝抑”之间把握平衡。
若欧盟成功说服乌克兰暂缓红场行动,俄方或感安全边际回升,愿就停火框架重新评估;
国际秩序与非西方世界若俄罗斯连红场安全都难以保障,其“大国威慑”含金量大减;相反,若俄成功防空且保持克制,乌克兰“孤注一掷”策略的代价也将引发反思。
八、结语:一座古城与一盘多方博弈的棋罗马,这座承载帝国与教廷双重光环的城市,再次见证“战争与和平”的审慎对决。
泽连斯基此行虽历时短暂,却成功将军事威慑、政治对冲、道义话语与多边外交揉为一体——手中的“牌”不一定张张皆大,却足以令俄欧美多方重新计算得失。
未来数周,俄乌战场或不会立刻因罗马会面而惊天逆转,但这场在梵蒂冈阴影下展开的“微型峰会”注定写进战后史书:
它告诉世人,在信息高度互联、冲突与合作交错的时代,一次葬礼也能成为战略剧场;
一位弱国的总统,只要懂得审时度势,依旧能以弱胜强,在“牌局”中获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