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国内单体容量最大的光伏适应性电解制氢系统在华能张掖绿电制氢示范站顺利满负荷产氢,并完成TÜV南德第三方见证测试。这也是国内可再生能源制氢取得的又一重大进展。
中国西北内陆的甘肃省张掖市,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与政策创新,正加速构建氢能产业生态,从传统能源依赖型城市向绿氢生产及综合利用示范区华丽转身。张掖发展氢能产业有哪些区位优势?目前其整体进展如何,未来还存在哪些机会?
区位优势:河西走廊的氢能基因
张掖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年均日照时数达3000小时以上,风速稳定且风能资源丰富,是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河西走廊清洁能源基地的核心区域。依托“风光三峡”建设,张掖已建成百万千瓦级光伏、风电项目集群,为绿电制氢提供了低成本、可持续的电力保障。相关数据显示,当地部分光伏电价已降至0.2元/度以下,绿氢生产成本较东部地区低30%以上,形成显著的经济竞争力。
此外,张掖还是国家战略通道上的氢能枢纽。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张掖北接内蒙古、西连新疆,辐射中亚地区,是构建氢能储运网络的理想支点。随着“河西氢能示范走廊”建设推进,张掖正谋划氢能管道与加氢站网络,未来可实现绿氢向西北工业重镇(如兰州、乌鲁木齐)及中亚市场的规模化输送,助力“双循环”战略落地。
为实现上述目标,近年来,张掖经开区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加快经开区新型工业化进程为抓手,瞄准高端、智能、绿色方向,全力打造氢能零碳产业专属园区,大力发展氢能产业,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政策支持:从顶层设计到精准实施
氢能产业的高投入、长周期特性,离不开政府的战略引导与资源倾斜。张掖通过“规划先行、政策赋能、要素保障”三位一体的政策体系,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为引导产业发展,张掖市政府通过系统性规划来构建氢能产业蓝图。2022年,张掖市发布《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2-2030年)》,明确“三步走”战略:2025年前建成绿氢生产及综合利用先行示范区,2030年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配套出台《绿氢生产及综合利用先行示范区创建方案(2023-2025年)》等文件,形成“1+N”政策矩阵,涵盖技术研发、项目审批、安全监管等全链条。
此外,通过财政与资源的精准投放助力企业项目落地。张掖市每年设立600万元氢能专项资金,对制氢项目按消纳负荷用电量的2倍给予新能源指标配置,并在用地、用水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例如,中能建光储氢热示范项目获批2000亩建设用地,享受土地出让金减免政策;华能氢能产业园通过“标准地”模式实现“拿地即开工”,审批周期缩短40%。
产业实践:全链条布局与技术突破
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张掖氢能产业已形成“绿电制氢—装备制造—氢基化工—氢能交通”的完整生态链,多个项目实现突破性进展。
在绿电制氢方面,截至2025年3月,全市建成及在建氢能项目9项,总投资超50亿元。其中,中能建光储氢热示范项目采用“光伏+储能+绿氢”一体化模式,年产150吨绿氢,氢气纯度达99.97%,成功应用于周边化工企业。华能东方氢能产业园规划建设500MW风电制氢项目,配套10万吨/年绿氢合成氨装置,预计2026年投产。
在装备制造方面,宏泽海槿新能源科技公司投资5亿元建设电解槽制造基地,研发的常压碱性电解槽单槽产氢量达1000Nm³/h,效率提升15%,填补了国内该领域技术空白。项目达产后可实现年产能300台,满足西北及中亚市场需求。
在多元应用方面,张掖已投运氢能客车30辆,覆盖公交、景区摆渡等场景,并规划建设3座加氢站。化工领域,绿氢合成氨、甲醇项目加速落地,龙源电力与张掖煤化工企业合作的氢醇一体化项目,预计年减碳12万吨。冶金行业中,特变电工正在试点绿氢替代焦炭用于钢铁冶炼,探索“零碳冶金”路径。
未来前景与突围路径
尽管张掖氢能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但现阶段仍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张掖在基础设施建设与核心技术方面还存在一些瓶颈。当前加氢站建设成本高,储运环节损耗大,制约了氢能规模化应用。此外,绿氢合成氨等技术尚未完全成熟,需要持续研发投入。
另一方面,政策与市场的动态平衡存在不确定性。随着国家氢能产业政策收紧,张掖需在“降本增效”与“合规发展”间找到平衡点。同时,国内氢能市场尚未形成统一标准,跨区域交易机制也有待完善。
面对这些挑战,张掖正采取针对性措施。在技术攻坚方面,寻求与兰州大学、中科院兰州化物所共建氢能联合实验室,重点攻关电解槽关键材料、储氢技术等领域。在模式创新方面,探索“绿氢+碳交易”模式,通过出售CCER(核证自愿减排量)提升项目经济性;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降低电网接入成本。
此外,还要加强区域协同,联合酒泉、嘉峪关等城市共建河西氢能走廊,共享基础设施与市场资源,形成规模效应。
总体来看,张掖的氢能产业的发展,不仅是能源结构转型的微观样本,更是西部城市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通过将清洁能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力,未来,随着技术突破与市场成熟,氢能有望成为张掖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为“双碳”目标达成提供西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