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进入五月份,25考研也将彻底结束。近日,一则关于考研学生伪造高分成绩单应付家长的消息引发热议。不少考生因担心成绩不理想无法向家人交代,选择通过PS修改分数或谎报排名,制造"上岸成功"的假象。这种现象背后,不仅反映了当代年轻人对父母期望的沉重压力,更折射出家庭教育与升学竞争中的深层矛盾。

在考研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百万考生争夺有限的名额,落榜已成常态。然而,许多家庭对"考研成功"的执念极深,认为只有考上研究生才算"有出息"。一些考生坦言:"不是怕失败,而是怕看到父母失望的眼神。"
于是,部分学生选择用"善意谎言"暂时安抚家长——有的伪造初试成绩单,有的谎称"复试在等结果",甚至编造"导师内定"的谎言。这些行为看似荒唐,实则透露出一种无力感:当现实与期望严重不符时,他们宁愿用虚假的"完美结局"来维系家庭的表面和谐。

"望子成龙"本无可厚非,但当父母的期望变成必须达成的硬性指标时,孩子的心理压力便会呈指数级增长。尤其在一些传统观念较重的家庭中,考研被等同于"人生成败的关键",导致许多考生即便内心抗拒,也不得不硬着头皮报考。
更值得反思的是,部分家长对考研的认知仍停留在"唯分数论"阶段,很少关心孩子真正的兴趣和职业规划。这种单向度的成功标准,使得一些考生在长期压抑下,最终选择用谎言来换取短暂的"解脱"。

孩子的未来不应被一场考试定义。家长若能以更开放的心态看待人生选择,减少"必须考上"的绝对化要求,孩子的心理负担自然会减轻。成功的方式有很多,考研只是其中之一。虚构高分或许能暂时逃避压力,但长远来看,只会让问题雪上加霜。与其用谎言维持虚假的"完美形象",不如坦诚沟通,让父母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困境。
考研热背后,是社会对学历的过度追捧。事实上,职业技能、创业能力、个人兴趣同样重要。社会应提供更多元的成功样本,而非让年轻人困在"考研-读研-考编"的单一赛道里。
"虚构高分"看似是个别学生的无奈之举,实则是整个教育焦虑的缩影。当分数成为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当父母的期待变成沉重的包袱,谎言便成了最后的避风港。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批判学生的"不诚实",而在于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是否给了孩子说真话的勇气?我们的家庭,是否能接受一个"不完美但真实"的孩子?
或许,只有当成功不再被狭隘定义,当沟通不再充满恐惧,"虚构高分"的荒诞剧才会真正落幕。
又赖家长?大学生还未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