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说起岳阳,潜意识里总是将这偌大地级城市等同于岳阳楼。而每每念及岳阳楼,却又习惯性把如此一座江边雅阁视同于为期末必考的《岳阳楼记》……
城市,建筑,文学,有时候内含着相互成全的关系。
如果一座城市只有一个地标建筑,对于岳阳市来说,我想一定非岳阳楼莫属,就连四千年历史的洞庭湖也只能作为它的“背景”的方式而存在。

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岳阳楼所身负的任何一个标签,都足以让它在中国古典楼阁建筑的历史长卷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好像所有关于它的更多解释、故事、诗词、游记、画作,都是多余了。
名楼之所以有名,相比较建筑本身的华彩,文学往往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想必每一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童鞋,早已把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倒背如流熟稔在心了,只是不知道此时此刻紧张准备中考的小伙伴们,对于这篇游记是否却是爱恨各半的心情?
不如把每一处阑干倚遍,揣度千年前范公看湖天一色的心情。

或者伫岸远眺,想象自己化作了李白,身边有杜甫作伴,白居易和李商隐也穿越而来,一起把酒吟诗,领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

天人古今原来是可以合一的,载体只需要一座楼阁。

貌似古人一年四季都在发愁,春恼,夏困,秋思,冬怨。愁并不都是坏事,在忧情里,在哀绪中,许多千古名作不朽的经典就这么产生了。

于是想起了滕王阁,想起了黄鹤楼。洞庭湖畔,赣江之滨,长江岸,千里之外遥遥呼应着旧时善感文人的共情。

还是简列一下岳阳楼身世的部分节点,权当游记的备忘,毕竟,诗文有时太过晦涩,仅供表达一番似有似无的情绪。
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岳阳楼为东汉末年横江将军鲁肃始建的“阅军楼”。
东晋义熙年间(405年至418年)以前,曾被毁无楼。
南朝宋元嘉三年(426年),重修巴陵城楼,同年,诗人颜延之路经巴陵作诗,诗中有“清氛霁岳阳”之句,“岳阳”之名首次见于诗文。
唐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再次扩建,取名南楼,又名岳阳城楼。
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岳阳楼毁于火灾。
元丰二年(1079年),岳州代理知州军郑民瞻重修岳阳楼。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岳阳楼损于大火。
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湖广总领所干办公事范漴重修岳阳楼。
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岳阳楼毁于大火。
尚有多次毁、建,记事且直接略过。
……
1949年7月,岳阳县全境解放,岳阳楼被岳阳县人民政府接管。
1984年5月1日,岳阳楼全面重修工程竣工并对外开放。
后再修葺、加固、保养。

与几乎所有名楼一样,岳阳楼在由“建,毁,重建,再毁,重建”的执念所支撑的命运轨道上亘古流传。

古时候的百姓活得很苦,战事绵绵,流离失所。庆幸我们生活的太平盛世,可以悠闲地喝一杯卡布奇诺,旅旅游,看看世界,写写小作文,喝喝小酒。这么想来,什么尔虞我诈,人世纷纷,焦虑抑郁,内分泌失调,都是可以忽略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