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林传统村落——回望兵荒马乱里的闽南乡愁

一米说旅游 2025-04-07 16:57:06

梧林传统村落,位于福建晋江新塘街道西南,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

从渊源来说,有着六百多年建村史的梧林是可以被称作“古村”的,然而我们今天的目光所聚,更多是村落在过去一百多年的近代历史时间轴里留下的“旧事”痕迹。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无宁日,民不聊生。在中国的东南、华南沿海一带,老百姓为躲避战乱,纷纷到东南亚谋生。这一段时期大规模的移民现象,史称“下南洋”。

梧林村是闽南人“下南洋”历史的缩影。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许多梧林人远赴南洋讨生活,个中困苦,一言难尽。

在闽南语系里,“下南洋”也称“过番”,过番的主要群体包括了闽南人、海陆丰人、潮汕人、客家人、广府人。在古代汉语里,“番邦”常用来指代国外的地方。过番,顾名思义,离开家乡,去遥远的国度。

藉由下南洋的巨浪裹挟,闽南文化被传播到了东南亚。某种程度上,东南亚的文化,也被回流到了闽南一带,遍及建筑、饮食、风俗、服饰等各个生活领域。

在异国闯荡,游子心中总会滋生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的期盼,对于东方人来说,琼楼玉宇似乎是表达这种念想的绝佳载体,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起,下了南洋的闽南人,事业有成,手里有了银纸,海外各地华侨渐渐兴起了回乡建房的又一轮浪潮。

漂泊他乡的梧林华侨,陆续回到故里,建起了一座座“大厝”。闽南红厝,哥特式洋楼,罗马式洋楼,番仔楼,中西合璧的建筑,各种风格的建筑,在梧林村处处可见。

历史,像是旅人写下的诗句,就这样被凝固在建筑里了。

诗句越积越多,梧林成了“华侨建筑博物馆”。据资料记载,梧林村现存有132幢古建筑,其中包括58幢闽南官式古大厝、10幢番仔楼、11幢洋楼及多幢现代民宅。

略列村内部分建筑。

朝东楼:位于村落入口,是梧林村第一栋西式钢筋水泥洋楼,建于1930年,但因抗战未完工。

修养楼:俗称“枪楼”,三层碉楼,曾是抵御外敌的瞭望楼,建于1934年,楼顶可俯瞰全村。

侨批馆:馆内陈列着华侨与家乡的往来书信和汇款。侨批,即海外华侨华人寄给国内家乡眷属汇款和书信的合称,又称“银信”。

五层厝:也叫德鑨楼,古罗马式风格建筑,是梧林最高的洋楼,标志性建筑。

更多印记,无法用文字一一记载……

在中国近代历史的三大移民浪潮中,专家学者从背景、规模、环境和影响等方面综合分析,得出了闯关东比下南洋更为“壮烈”的结论。

事实上,兵荒马乱年代里的迁徙,谁又能“好”过谁。在奔赴异乡的希望背后,是千千万万张疲惫慌张的脸庞,是一场场生离死别的凄凄画面,是不知道一转身此生是否还能再相见的未知的惶恐,是伫立大洋彼岸面朝东方的一年又一年的乡愁回望。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