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弯八拐,突突车大叔终于在一个陈旧狭窄巷弄的十字路口把我放了下来,手指向左边一扇位于低矮围墙拐角处的大门,“摩达嘿!”,虽然听不懂,但那肯定是到了目的地的意思了。
是的,我到了柬埔寨的国家博物馆。只是一时感觉有点魔幻,这竟是我初见的“一国之馆”的门牌形象。
可是终究还是我太肤浅了。
山不在高,水不在深。几十年前老师教给我的道理,我总是忘记。
柬埔寨国家博物馆位于首都金边市中心,紧邻王宫。
博物馆创建于上世纪初期,1917年由法国殖民政府资助动工,1920年正式开放。 创立者是一位致力于高棉文化保护的法国历史学家和艺术家——George Groslier。
初到柬埔寨的游客,如果想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渊源,建议先逛逛国家博物馆,也是一次不错的关于一国文化的功课的“预习”之旅。
博物馆为传统的高棉建筑,红砂岩石与木结构结合,屋顶层叠,犹如佛塔。大门处抬头乍看,还以为进入了柬埔寨某地的传统寺庙。

总体设计来说,博物馆采用了开放式的架构。展品的摆放,大致以时间轴为序,进入大门后,由左边开始,按顺时针方向走完,最后由同一大门处离开。
博物馆不大,成类似于四合院式的环绕建筑布局。慢慢走,细细看,间或停下来想一想,于是,柬埔寨从史前到吴哥王朝的完整文化脉络,在心中渐渐舒展开来。
柬埔寨全称柬埔寨王国,The Kingdom of Cambodia,与泰国、老挝、越南接壤。

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柬埔寨有着悠久的历史。柬埔寨古称高棉,早在1世纪就建立了统一的王国,其中的吴哥王朝,被称作柬埔寨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

吴哥王朝存在于9世纪至15世纪,持续了六百多年,因定都吴哥而得名,都城距离现在的首都金边约三百来公里。

公元802年,阇耶跋摩二世宣布脱离爪哇统治,建立高棉帝国,定都于湄公河下游的诃里诃罗洛耶(今柬埔寨境内),被视为吴哥王朝的开端。

9至13世纪,高棉帝国迁都吴哥,并大力兴建水利工程,兴建宗教建筑,帝国从此进入发展与鼎盛时期。吴哥窟就在这个时期内建造,可谓是高棉建筑的巅峰之作。

进入14-15世纪,因为气候、水利、宗教及内斗等原因,高棉帝国日渐式微,直到终结。

公元1431年,暹罗(今泰国)阿瑜陀耶王朝攻陷吴哥,高棉人被迫迁都至金边一带(今磅湛省斯雷山托县)的巴山建立王宫。后因巴山地势低洼,常遭洪水侵袭,1434年,蓬黑阿·亚特国王离开巴山王宫,到金边建都。这是柬埔寨历史上的第一次定都金边。

由于王室的分裂,1497年,当时的国王决定把都城迁出金边。直到1867年,诺罗敦国王才再次迁都金边。这是柬埔寨历史上的第二次定都金边。

至此,金边作为首都的地位再未发生过改变。如今的金边,已是柬埔寨政治、经济、文化、交通、贸易和宗教的中心。
吴哥王朝,这个曾经无比璀璨的高棉文明的黄金时代,在历史的巨大车轮扬起的滚滚烟尘里,在热带季风年复一年的吹拂下,终于被遗弃湮没于丛林荒野之中。

交融,侵蚀,巨压,炙灼,崩裂,破碎,演化,干涸,湿润,发芽,升起,成长,毁灭,黑暗,蛰伏,等待,再次萌芽……
大自然以亿万年为时间单位的发展规律,被浓缩在人类文明的短暂进化史里,那是似曾相识的平面世界间的回声和共情。

吴哥王朝以其光辉灿烂的文化闻名于世。博物馆里收藏了大量的高棉文物,馆藏总量超过了1.4万件,每次固定陈列展出约2000件作品。


丰富的藏品,年份涵盖了前吴哥(4-9世纪)、吴哥(9-15世纪)和后吴哥时期。展品以印度教与佛教雕塑为主,其中以石雕为甚,反映了印度教和佛教文化在本土的交汇和融合。


除此之外,馆内还有其它各类展品,如青铜器、陶器、传统乐器、皇家用品、纺织品、服饰、油画、手工艺品以及图片和档案资料等。





博物馆内,青铜雕塑多用玻璃橱窗做了保护,但石雕几乎没有任何围栏阻隔,应该是可以直接触摸的。在部分石雕件之间,场馆并没有留给游人太大的活动空间,略微显得拥挤逼仄。很担心自己看得入迷,一不小心后退几步,碰倒一尊大神,工作人员要将我如何处理。


参观柬埔寨国家博物馆,并不是一次轻松的旅程,相反,却是一趟“烧脑”的差事。如果不想仅仅停留在触摸冰冷石头后做“震撼”状的感叹,那么在踏入大门之前,还是强烈建议花点时间,翻阅一些书籍,了解一下高棉的神话和历史,如此,方能深入读懂神邸背后的哲学与价值。
否则,拾级而上,跨过矮矮木槛,然后,一定会像我一样,迷失在各路石雕铜雕大神的丛林中。


印度教的湿婆、毗湿奴、梵天、吉祥天女、雪山神女、象头神伽内什、因陀罗;佛教的佛陀、观世音菩萨、般若佛母;还有本土的诸多自然神灵,那伽、夜叉、阿普萨拉、诃梨诃罗、提婆、阿修罗……共同守护着柬埔寨人世世代代关于平安至福的念想。




阇耶跋摩七世盘腿而坐,手臂遗失,面容安详,双目紧闭,眉宇间透着悲悯同情,嘴角微微笑,仿佛在冥想。国王像是早已洞悉了世界悲苦的真相,似乎要在这久远的无言里,渡尽所有人间的成住坏空,虚空和挂障。

在阇耶跋摩七世时期,吴哥王朝的国势达到了顶峰。
阇耶跋摩七世的微笑,被人们称为“高棉的微笑”。
柬埔寨的宗教信仰,在9-13世纪间以印度教主导,后来佛教逐渐成为主流,雕塑的风格也从华丽转向了内敛。
所以在博物馆内,能看到不同风格的雕塑。
有安详,自如,有云淡风轻的从容。

有粗犷,健硕,有饱含对抗的张力。

经历了千百年的风吹雨淋日晒,经历了遭人遗弃后的漫长的寂寞,再狰狞的神兽也早已没有了脾气。
后人频频回望,仰慕着一千多年前石匠人的高超技艺,而匠人只是在岩石上安静地日复一日雕刻着自己的口粮和命运。

凿痕触手可及,像是吴哥王朝的年轮,又像是岁月的疤痕,坑纹深处仿佛还能看见当年工地的尘土飞扬,仿佛还在回响着铿锵有力的凿石声,诉说着雕像工人的疾苦和眼泪。

我想,一定有许许多多的石匠人因为常年吸入岩石粉尘罹患肺炎而死的吧。
石头变成了被人膜拜的神。我在神前合十。

中央庭院里,设了一处莲花池,池中坐一石像。静谧,安宁。

环院一周的长廊里,看似随机地塞满了各种石雕神像和摆件,一些廊檐下的展品其实已经暴露在室外的日晒雨淋里,这让人诧异,很难想象这乃一国之国家级博物馆里的世纪展品。恍惚间,一度以为到了国内某工业区某石材加工厂的屋后的边角余料的存放仓库。


或许,这就是柬埔寨吧,一个苦难的国度,一个“被诅咒”的国度。所有的所谓的历史,往事,辉煌,没落,生,死,信仰,和平,劫难,命运种种,在眼前这一尊尊亿万年“高龄”的坚硬的石头面前,都与湄公河上空的晨雾无异了。
唯剩下不疾不徐地活着。

与魔共舞,时间会化解一切。
……
“当一切的表情一一成为过去,仿佛从污泥的池沼中升起一朵莲花,那微笑成为城市高处唯一的表情,包容爱恨,超越生死,通过漫长岁月,把笑容传递给后世。”(蒋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