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贵州“三人婚宴”看公序良俗的坚守与挑战

禾田飞歌 2025-04-21 11:42:04

闹剧背后:当婚姻沦为流量密码

贵州毕节的“一男二女婚礼”事件,像一面照妖镜,映出了网络时代部分人对婚姻的轻佻态度。新郎与前妻、现任未婚妻拍摄婚纱照,宣称“闹着玩”,却引发全网声讨,最终被警方叫停。

这场闹剧看似荒诞,实则暴露出一个危险信号:有人正将婚姻的神圣性解构成博眼球的“段子”,用戏谑消解责任,用表演替代承诺。

事件中,男主角轻描淡写的一句“拍着玩”,折射出对婚姻制度的认知失调。他或许以为这只是朋友圈的“梗”,却未料想触碰了社会对婚姻伦理的集体敏感神经。

心理学家卡什丹在《客体关系心理治疗》中指出,人若长期忽视情感关系的严肃性,终将陷入自我认知的混乱。

婚姻的本质是责任与承诺,而非真人秀的剧本。当领证、离婚被包装成“流量挑战”,婚姻的情感内核便会被掏空。

玩梗可以娱乐生活,但绝不可亵渎生命的重量。

法律与道德的双重拷问

法律是婚姻的底线,道德是婚姻的底色。

律师指出,若三人未登记且未以夫妻名义同居,则不构成重婚罪,但其行为已冲击公序良俗。《民法典》第8条明确规定,民事活动不得违背社会善良风俗,而这场闹剧的传播,无异于对传统伦理的挑衅。

类似的“婚姻娱乐化”并非孤例。某网红曾将结婚证P成搞笑图文,宣称“重金求偶”;另一博主直播“离婚跟拍”,将私人伤痛变成流量密码。

社会学家费孝通曾说:“婚姻是社会结构的基石,而非个人欲望的试验场。”

法律能划定行为的边界,却无法填补价值观的裂缝。当年轻人用表情包讨论婚姻,用段子消解仪式感,婚姻的神圣性便成了虚无的符号。

法律是婚姻的铠甲,道德才是它的灵魂。

婚姻的本质:从“围城”到“诺亚方舟”

“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但这座“围城”若失去敬畏,便成了摇摇欲坠的危楼。贵州事件中,男主角试图用“三人婚礼”制造噱头,却忘了婚姻的本质是风雨同舟的担当。

另一案例中,新娘要求在新郎婚前房产证上加自己名字,并严令“禁止公婆踏入新房”,新郎愤而取消婚约。物质可以量化,但情感一旦掺杂算计,婚姻便成了交易。

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研究发现,稳定的婚姻关系需满足三个要素:情感联结、经济互助与社会认同。缺一不可。

若只追求流量或物质,婚姻便沦为空洞的表演。

但婚姻不是一场真人秀,而是一份需要终身上映的责任。

重建敬畏:从个体觉醒到社会共识

贵州闹剧的结局是警方的介入与当事人的检讨,但其启示远不止于此。社会治理需在包容与底线间找到平衡:既尊重文化实验,也守住文明标尺。

占里侗寨用“换花草”维系数百年人口平衡;药师严守祖训,拒绝商业诱惑。这种对传统的敬畏,恰是现代社会缺失的“定海神针”。

哲学家汉娜·阿伦特提出“平庸之恶”概念——当个体放弃思考,盲目追随潮流,集体无意识的恶便悄然滋生。

婚姻的严肃性,需要每个人用敬畏之心守护。

“敬畏不是枷锁,而是让婚姻航船不偏轨的罗盘。”

贵州事件像一记警钟,敲醒了沉迷于娱乐化狂欢的人们。

婚姻的本质,是两颗心在世俗洪流中相互扶持的勇气,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郑重承诺。

我们可以调侃生活,但请对婚姻保持敬畏——因为它承载的不仅是爱情,更是文明的火种。

0 阅读:4

禾田飞歌

简介:你的情感树洞。来吧,我在这里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