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铁猥亵事件到今天还高高地趴在热搜榜上。先来回顾一下此事件:
2025年4月8日晚高峰的上海地铁1号线车厢内,一名41岁男子姚某脱下裤子对女乘客实施猥亵。
女乘客惊恐哭喊“你把裤子脱了,弄到我身上”,裤子上残留不明液体。
危急时刻,周围乘客迅速行动:有人用手机记录证据,有人挺身拦阻,最终将姚某拖下列车移交警方。次日,上海轨交公安通报姚某被行政拘留。
这一事件中,最触动人心的不仅是受害者的遭遇,更是车厢内陌生人的集体行动——拍摄视频的女性高喊“姐妹,我录了视频”,报警乘客全程陪伴,众人合力制服施害者。
这场“围观者正义”,让公共空间的冷漠裂开一道光。
猥亵案件频发,但“围观者正义”仍属罕见。
2021年上海地铁11号线曾发生类似事件,一名50岁男子当众露出下体,最终仅有两人协助报警。
许多受害者因证据不足或畏惧舆论选择沉默,而旁观者常因“事不关己”或“怕惹麻烦”退缩。
心理学研究显示,群体环境中“责任分散效应”显著:人越多,个体责任感越弱。
但此次事件中,乘客们打破了“沉默螺旋”——他们用行动证明:
“制止恶行”不是英雄专利,而是公民责任。
法律利剑更锋利
2019年上海首例地铁猥亵入刑案(有期徒刑6个月)已释放信号:猥亵不再止于道德谴责。此次姚某被行拘,警方强调“高压打击侵犯女性权益行为”,彰显法治决心。
证据意识成破局关键
视频记录者的一句“我录了证据”,直指猥亵案件取证难的痛点。智能手机的普及让“人人可取证”,而2023年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更明确支持公共场所取证维权。
公共治理的“共治”模式
上海地铁近年推行“民警+保安+志愿者”联防机制,此次事件中乘客与警方的高效联动,正是社会治理从“单打独斗”转向“全民参与”的缩影。
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受害者,也可能因为怯懦或冷漠而成为加害者。因此,社会的安全需要每一个人都要勇敢。
首先要打破“完美受害者”陷阱。
很多时候,女性受伤害事件都会被别有用心的人怪罪到女性自身的原因,比如:穿着暴露;举止失当,等等。
不要因为自身不完美而忍气吞声,更不要因为别人的不完美而放任伤害行为的继续。
女乘客的哭喊不是软弱,而是唤醒旁观的呐喊。正如社会学家所言:“公共场所的安全,需要弱者敢于发声,强者敢于出手。”
对伤害行为说“不”,是社会成员的责任,但也不是需要每个人都去做孤胆英雄,在实力悬殊的前提下,至少可以做到在安全距离下用手机记录事件;或者偷偷向民警、向保安示意伤害行为的发生;或者联合勇敢者一起声援受害者,向加害者形成震慑,建立“最低限度干预”的共识。
城市对女性的关怀越来越细节。在东京地铁,专门设“女性车厢”;伦敦警方推广“举报猥亵”APP,而上海地铁的启示在于:
最好的“安全阀”不是冰冷的金属探测器,而是普通人心中未熄灭的正义感。
这起猥亵案终会淡出热搜,但它留下的追问永恒:
我们是否活在一个“老人摔倒无人扶,女孩受辱无人问”的社会?
答案藏在那些按下录制键的手、挡住施害者的臂膀和报警电话里的坚定声音里。
正如一位网友所言:“今天你为他人的尊严站出来的每一小步,都是明天社会文明向前的一大步。”
正义从来不是少数人的火炬,而是所有人拾柴点燃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