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一发热病例潜伏45天之久,检查后发现,“元凶”居然是它

长了鹿角的兔子 2023-02-21 17:19:28

近几个月来,随着疫情政策的开放,很多人都因此感染了菌种,基本症状就是发烧发热、乏力、头晕,并伴有口干舌燥等症状。

近日,据媒体报道,广东一62岁男子突发高烧至39℃,同时伴有头晕、乏力,以为是新冠感染的结果,去医院诊断后,发现“元凶”是居然是鹦鹉热衣原体。

经过记者的跟进才发现,在今年一月初,老人去了花鸟市场,买回来一只鹦鹉。鹦鹉死后,该男子长期吸入鹦鹉的风干分泌物粉尘,所以,鹦鹉热衣原体在该患病身上潜伏了40多天。经过对因治疗,该名患者很快就退热了,病情好转后出院转至门诊继续用药

虽然“鹦鹉热”最近才开始出现在人们视野之中,但是浙江对本病毒的报道已经连续一个月。但感染者均已痊愈,所以社会影响并不大。

鹦鹉作为一种常见的宠物,因为稍加训练之后,可以与人类进行交流而深受大家喜。作为动物,就不可避免地会携带一些不健康的细菌,有的细菌可以引起人们的身体不适,有的却不会。

要解决问题,首先要了解问题本身。所谓鹦鹉热,也称鸟疫,是由鹦鹉热嗜衣原体引起的人、鸟和其他动物人兽共患传染病,潜伏期一般为6-17天,主要传染源是鸟类,例如:鹦鹉、家禽类,传播途径主要是吸入感染的禽鸟产生的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气溶胶而感染,或者接触传播。

临床表现一般会出现发热、咳嗽、头痛、肌痛等,如果出现类似的症状不要轻视,及时去医院治疗,否则症状严重时可能会致死。

鹦鹉热病原体可影响任何年龄和性别的人群,但发病率在中年达到高峰,年龄范围为35-55岁。该病原体在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发现,且随着动物的迁徙,宠物鸟类饲养的不断增加,鹦鹉热病原体感染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但是大家也不必过于惊慌,这些病毒的感染都是因为防护不当而感染的。只要做好相关的防护措施,就不用担心。第一,在接触动物时,要对流浪动物和野生动物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激怒对方,避免留下伤口。

第二,购买禽类时,应保持距离,在接触禽鸟后及时洗手,清理衣物;相关从业者也应当正确佩戴口罩和手套,避免直接接触禽类的血液,做好卫生工作。

第三,圈养禽类时,禽类所在的室内要及时通风透气,及时清理鸟笼内的排泄物,避免风干后吸入而致病。

最后,在食用禽类时,应该将其煮至熟透。若出现不适后应当及时就医,不要随意吃药而致使病情恶化。

只要我们能够面面俱到地保护好自己,任何病毒都不会攻击到我们自身。养鹦鹉没有错,错的是不知道如何保证自己的安全。

今日话题:大家对鹦鹉热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讨论。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
0 阅读: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