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小红书@王祖闲
寺庙斋饭,正式加入打工人品质减脂午饭套餐。

大众点评必吃榜已经不值得信赖,一个原因是寺院们没有上榜。
追求“松弛感”的职场老手们如今会在工作日的午饭时坐几站地铁去旁边的寺庙买一张5元的斋饭票,花上两个小时的午休品尝一把“让味觉和心灵同时脱离凡尘的美味”。
在小红书上,“寺庙斋饭”词条下已经有5万多条笔记。斋饭作为特色餐饮得到的评价颇高,“上海最好吃的素面”在龙华寺、“成都最好吃的菇菇饭”在文殊院。寺院就这样被吃成了“打工人的米其林平替”。

你困惑于一桌大锅饭怎么就被捧成了米其林级,却发现寺庙素斋真不是随便谁都能吃上的。
首先许多寺庙路途遥远,而米其林们也往往选址在古迹、山林等等远离人群的静谧场所。要吃北京药师寺的素斋,你得先开一个半小时车来到房山,再爬20分钟山才能摸到寺庙大门。
在米其林上桌吃饭前总有一套隆重的仪式,寺院也有严格的规矩,比如虽然不限量,但不许剩饭。斋堂里禁止说话和玩儿手机,男女吃饭时要分开坐在房间两端等等,一些寺庙也要求食客吃完后自己洗干净碗筷。吃饭的流程也相对繁琐:一般吃饭前会有打板进行通知,正式吃前会念一些供养偈,吃完念结斋偈。

高端斋饭在价格和造景上也颇具比肩米其林的潜质,一份素斋套餐从88一位到580一位不等。去北京潭拓寺,你能尝到松茸汤、五彩素面、黑松露炒饭,不仅餐盘里要放上仙气腾腾的干冰造景,点套餐还送菩萨小摆件,情绪价值比Omakase拿捏得更到位。
吃斋也有中西结合的办法。五台山上就有全国唯一一家素食德克士。县城汉堡在佛光笼罩下身价飞涨,一份汉堡、薯条、可乐的“植养牛若堡餐”要60元,送周边保温杯的双人汉堡套餐则要127元。

当然除了贵价斋饭,寺庙里更常见的是精神价值更高的“随喜”素斋。
各地“随喜”斋饭定价不同,但共同点是让你感到盈利一定不是他们的目的:5元到15元吃一顿不等,有的斋饭没有定价,付钱被称做“随喜”,二维码放在桌上,吃完扫码,想付多少都行。这种松弛,是你天天在午饭前打开外卖App抢减5元团购券时难以想象的。
吃斋饭还演变成了一项公益活动。上海龙华寺“先吃面后付款”的罗汉面(即素面),去年因为网友们的爱心接力出圈。

有人在吃完罗汉面后又另外扫码付款了999元,发帖说自己买了65碗素面,如果有人在上海遇到困难,有需要的可以来龙华寺吃一碗免费面。后来不少人效仿这种做法,龙华寺在罗汉面窗口旁边安上了一块白板,你捐了几碗面可以画正字记录在白板上。今年3月,白板上已经记下了230多碗“捐赠面”。

龙华寺的素面标价15元一碗,在大锅素斋中已经算是“高价”,但面和浇头都可以免费续,收你30块还把免费续面条做成“施舍”的马永记们只能自行惭秽。
龙华寺素面的浇头里包含了6种蔬菜,包括木耳、香菇、面筋、鲜笋、千张、胡萝卜,面条由厨师们在后厨窗口现擀现煮,汤里弥漫着蔬菜混杂的鲜甜,端到你手上那一刻,你都得怀疑自己吃惯预制菜的嘴何德何能享用此等热气腾腾的美味。
对于吃惯了抠搜外卖的打工人,斋饭的定价基本等同于免费。但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斋饭当然也不会讲究服务:除了后厨人手充足的大寺,很多寺庙的饭菜供应量有限,你得在开饭时卡点去斋堂等开饭,晚了可能就吃不到。
“菜有菜味儿,是料理包时代对一份食物的最高评价”。

沪上有爱心素面,北方寺庙则流行军训风的盆装大锅饭。
比如北京药师寺,午餐时在饭堂的长桌上摆上12个不锈钢大盆,有菜有饭有汤,还有师傅们亲手包的馒头包子。你从一边的桌上取了碗筷,自己来盛,付钱随喜——二维码就印在功德箱正中央。五台山的普化寺斋饭也采取自助形式,但需要你先买20元一张的午饭饭票,大盆换成了更标准的自助餐带盖保温盒。

更精致一些的寺庙,比如杭州法喜寺,你可以在门口买5块钱的饭票,然后去窗口拿菜打饭,同样不限量。
宗教学研究生、斋饭资深爱好者小何去四座城市的五所寺庙中吃过斋饭,她告诉我,每个寺庙的吃的东西有所不同,素面/素菜+米饭(午饭)、粥+馍馍+菜(早餐)的搭配比较多,有些在饭后会有水果、巧克力,非常随机,取决于是否有施主提供。

大众对斋饭的巨大热情,一半源于门槛越来越高的“健康”追求,低油少盐的斋饭是难得的中式减脂餐;另一半则来自“反快餐、反预制”的集体情绪——毕竟连葱花都预制的米村拌饭如今都能打上“现炒”的名号,对商场现制菜丧失信任的打工人发现,没有什么比寺庙里用大不锈钢盆端上来的斋饭更具“现炒”的说服力。
而真正让寺庙活成当代米其林的,是“莫名其妙”好吃的0差评。
有人问为什么寺庙里的素食比自己在家炒的菜好吃这么多?“小鸟胃到了寺庙连吃三碗饭”。

“好吃”的原因无非是一原料新鲜,二质量上乘、有保障。有规模的寺庙,比如灵隐寺,能够和供应商签订协议获得供应链优先权,寺庙也会对采购的蔬菜进行严格的质量筛查。
寺庙食材的来源分三类:信众捐赠、批量采购和庙里自己种的。
其中信众们捐赠的蔬菜、米面占很大部分,“都是一车一车运来的,根本吃不完”,曾在云南一座寺庙后厨掌勺的阿黎告诉我。
而那些富有财力、送来上千斤食材的信众,自然也会挑质量最上乘的来供养僧人。有面条供应商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因为寺院的师傅们说自己家的面条劲道好吃,一位“缘主”就在自己这里一次买了三千斤面条送到寺院。

另一部分食材则来自于寺庙自己的菜地里种的菜。早上摘的菜中午进厨房,新鲜度比“产地空运12小时直达门店”的连锁高端餐厅们都有保障。
如今吃高端饭都讲究产地溯源,你在斋饭桌上吃着5元炒白菜,一溯源原来是寺庙后院菜园的地,“在佛光普照下长出来的菜,不知道吃了是不是也能沾沾佛祖的光。”
菜原料和烹饪方法,都讲究在地和应季。因为菜是自家地里长的,不同季节成熟的蔬菜不同,自然就会吃到不同的菜。
云南的寺庙会用当地的传统方法在院子里酿造毛豆腐,广东的寺院会煲汤,湖北的寺院做的藕则格外香糯。
斋饭的素菜看似简单,其实食材和烹饪方式也都颇有讲究,素斋甚至一度成为皇宫料理中的一门技艺,著名的菜色包括以豆腐和香菇制作的素红烧肉、或者用十几种时令蔬菜制作的罗汉斋。

你在寺庙吃到的也可能是高僧感悟佛道的时候,顺便研究出的独门配方。
阿黎说自己做义工的寺院很小,所以掌管整个庙的住持有时也会兼任厨师。她有一次喝到过萝卜和红豆一起熬的汤,味道香甜。阿黎在其他地方从没喝过这种汤,后来问住持,才知道是他独创的配方。
创新、应季、在地食材优先,寺庙斋饭彻底摸透人均1500的新荣记们的高端中式餐饮内核。
让寺庙和米其林比肩的还有厨师。寺庙厨师岗位待遇优厚、薪资可观,竞争激烈程度大概不亚于米其林后厨。

比如仙城山观光寺的主厨工资可以达到8000元一个月,浙江省温州市磐安县安福禅寺的厨师月薪则高达15000元一个月。一些寺庙在招聘里写明,厨师需要有三年以上经验,以及做大锅饭、做素食的经验。有些规模较大的寺庙还会提供事业编制。
阿黎说,比起外面的商业餐厅,寺庙选厨师最重要的要求是“善良、品行端正”,“内心平静做出来的饭才有禅意”。
在独特场所里吃饭提供的情绪疗愈价值,也被很多人视作斋饭“好吃”的根本原因之一,“寺庙吃的饭都是正能量的饭”。你原本花899报名冥想颂钵疗愈团只为“正念”,后来发现,真正的心灵修行是去寺庙里把一碗斋饭认认真真地吃光。
“上一次吃饭不玩儿手机,还是在高考之前。”

但如果你以为寺庙餐饮仅仅是一间后厨、几锅炒菜的“素食版单位食堂”,恐怕就过于小瞧了寺院。
寺庙餐饮的版图里,传统的5元斋饭可能只是最不起眼的一环。
事实上,你在寺院里吃到的饭也不一定都是庙里的厨师做的。一些较大的寺院,由于每天的人流量过大,或要提供更精美、丰富的餐饮选项,已经把素斋外包给了餐饮公司。比如上海玉佛寺,和外包公司合作,供应各式精美套餐,也提供双菇面、八宝辣酱面、雪菜素鸡面等等特色素面的单点。
依靠自身的餐饮基础,不少寺院都在院里经营有商业性的素食餐厅,业内闻名的包括成都的文殊院香园餐厅,不仅提供自助餐和素食火锅,你还能在里面品茶、买文创。在官方介绍里,香园已经成为是文殊院“对外接引大众的一个窗口”。

寺院咖啡前两年也火成了茶饮界顶流,比如杭州永福寺有“慈悲”咖啡,上海法华寺有“聚福聚财”咖啡店。去北京隆福寺喝下午茶,你还能吃到僧人手的蛋,吃完感觉灵魂都得到了净化。
上海龙华寺则把寺庙糕点产业做成了品牌。知道上海人热爱小众烘焙,但没想到这么热爱。如今去龙华寺吃素面、买月饼、抄佛经是必打卡的“龙华寺三件套”。龙华寺的月饼是著名寺院伴手礼产,一包苔条果仁现烤月饼4个48块钱想买还得靠抢。
寺院烘焙也在不断推出流量新款:清明节吃厌了科技青团的打工人都去各大寺院找手作青团;今年年初黄油年糕红遍中式烘焙店,玉佛寺也趁热度推出了素食款黄油年糕,“僧侣们上新之前大概也刷了不少小红书。”

甚至不用特地去寺院,你也可以在上海“穷鬼乐园”奥乐齐里买到龙华寺出品的罗汉饼、绿豆糕、玉佛寺的玫瑰酥和抹茶咸冰淇淋。
寺院的商业餐饮比食堂风斋饭更火热,一反寺院在大众心里“脱离红尘”的刻板印象。
事实上,从古至今,寺院一直以来就是人流和商业的中心,承担了城市中的市集、贸易的功能,如今不少寺庙也都地处城市核心商圈。
支持寺院餐饮版图扩展的,是寺院雄厚的财力基础。
除了把自家餐饮打响,寺院商业的涉猎极为广泛:上海玉佛寺曾经向饿了么投资10万元天使基金,少林寺旗下则经营有实业、出版、旅游、电商等多个领域的公司。四大佛教名山九华山、普陀山、峨眉山、五台山,都被地方政府及国企作为旅游开发的重点,大多也已计划上市。
寺庙商业实力深不可测,寺院品牌自然也遍地开花,名为上海玉佛寺的连锁餐厅就已经开进了上海浦东机场。

另一方面,寺院在素食产业链中扮演着核心角色。
国内素食餐厅们通过扎根禅文化、佛学文化,用与寺庙之间的地理联系、文化联系,来吸引大批愿意为素食支付高价的客人们。
据2022年度《中国植物饮食产业报告》,我国素食产业年产值已跃升至425.8亿元。天眼查显示,我国轻食素食代餐相关产业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企业数量已超过40000家。
素食餐饮一面走出寺庙“大众化”,一面借着寺庙的金光傍身“高端化”。
“全球唯一米其林三星素食”京兆尹,就开在雍和宫对面。而上海的福和慧素食餐厅,在2024年亚洲50佳餐厅榜单中,全亚洲排名第十九,中国大陆排名第一。寺庙在打造国内米其林餐厅中居功甚伟。

于是你去寺庙里吃一份5元斋饭时又多了几分感激:
“新荣记的300元穷鬼套餐终究不是卖给穷鬼的,但寺庙师傅亲手煮的一碗菌菇素面,一定是最‘众生平等’的米其林平替。”
编辑|橘总
作者|肘子
设计|胖兔
封面图源|小红书@pump
参考资料:1.连线insight,《开公司、搞投资、收会员,中国寺庙的商业版图有多大?》,2021.08
2.中国经营报,《素食餐厅的“冷”与“热”》,2024.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