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征文|《​木桥∙心桥》苏歆—118号

大豫出版 2025-03-05 21:45:03

木桥∙心桥

文/苏歆

站在桥头,仰望星空,心中泛涌起串串希望的涟漪

一、历尽千帆“公益苦”,只为谋取“学习食”

腊八节这天,夜幕徐徐,街市两旁华灯闪烁,天上的星星正透过窗户好奇地探头向一户屋里望着,只看见一个瘦小的中年女人在小心翼翼地撕包脚的纱布,每撕一下嘴里都情不自禁发出“唉呦”的低吟,她的脚为联系公益教室奔波摔伤,包扎半月都没及时清创消炎,已经溃烂了。

她就是张海荣——一位坚守山村教育二十七年的乡村教师(辽宁省海城市牌楼中心小学一位普普通通的班主任),一位大爱的志愿者,公益朗读爱心团队队长。

她急农村孩子之所急,想农村孩子家长之所想,帮农村教育之所难,费尽口舌,踏破网络,磨破鞋底,开展了“云帆筑梦”项目,为山区留守儿童、孤儿、贫困家庭学生与爱心企业家、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中央财经大学等名校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一方面送上新年礼物过个幸福年,并助力孩子们在继续读书上有些经济帮助,另一方面学业上能得到根据需求一对一的个性化公益辅导。鼓励孩子们“历经千帆,不坠青云之志”“鲜衣怒马少年时,不负韶华行且知”。

二、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奔波

在丈夫气得险些扛着她去看病时,张老师才不得不在丈夫的搀扶下去家附近的诊所上药处理,医生是熟人,看了都被气得不知道说什么好了:“本来是很普通很小的病,偏被你给弄得严重到这个地步,半个月内别用脚了,要静卧休息,否则别来找我看病了。还有这是药水与用料,当丈夫得管管她,照顾好她。”医生处理好后再三叮嘱她要小心。

小年前五天的一个寒冷的下午,趁学校没放假,张老师不顾医生不许下地走动的警告,不顾丈夫对他的千叮咛万嘱咐,一瘸一拐地偷偷和团队其他两名志愿团队的老师走进镇中心校徐校长办公室,真诚地和他谈了想法。徐校长听了说:“好啊!确实有些不错的苗子因为家庭生活困窘而无奈放弃了未来求学路,如果有社会爱心力量辅助关心、资助他们,情况会得到很大改善,说不定也能成为出色的人才的。走,我们去会议室,和班主任了解一下情况。”

得知他们的来意,有的班主任提出了质疑:“张老师,这能是真的吗?非亲非故就拿钱供孩子念书?”还有的说:“不是作秀吧,调查完情况就凉凉了?”张老师听了这些话脸色变化得像调色盘似的,眼中也蒙上一层云雾,彼时彼刻,她的心里一定翻江倒海般难受吧。

一起去的志愿者刘老师动容地说:“你们的顾虑是对的,请大家相信志愿者团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现在乡村经济振兴了,社会文明进步了,越来越多的人想做些公益活动,加入到志愿者行列,用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郭明义不就是很好的榜样吗!我们团队不也坚持六年多了还在做吗?爱心团队已经蓬勃发展,活跃在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

张老师平复一下心情,哽咽着接过话说:“我们都是乡村老师,都知道孩子求学的不易。学生就是我们的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扶贫先扶志,我们要相信爱心人士的真诚,如实介绍情况,为孩子们争取更多机会。”大家听了一下子围坐在三个志愿者老师身边,如一朵朵寒梅在慢慢吐蕊,散发着淡淡的幽香。

大家挨班介绍,说到具体情况时,眼角湿润。偌大一个会议室只听见老师的讲述和沙沙的行笔声。了解完情况走出教学楼时,天已微暗,风更肆虐,大家肩并肩向前走,胸中的爱意如火焰一般熊熊燃烧。

夜深了,张海荣处理好脚,不顾一身的疲惫,爬到电脑桌前,把记录的21个孩子情况形成文件发给爱心企业家团队,并做好他们和学校的对接及孩子情况实地考察的一系列准备工作。

星星移动靠近弯月,透过玻璃窗一闪一闪地笑着,这不正是孩子们一双双期盼的眼睛吗?窗外那盏盏高挂的灯笼映红了张海荣坚毅的脸,也映红了孩子们一双双憧憬的眼睛。

一座座“木桥”在新年建起,张老师默默用柔弱的脊梁运来更多爱的土壤,搭建起心灵的桥梁,建造出飞出大山的未来之桥。

我们坚信,在张老师的带动下,会有越来越多的“桥梁”速建,为更多大山里的孩子铺就未来之路。

这是一个别样味道的年,这是一个被爱温暖的年,这是一个山菊花们尽情绽放的年……

作者简介:苏歆,辽宁省海城市育才学团,六年级二班班主任苏歆,此作者为大豫出书网特约作者。文章首发于大豫出版公众号。大豫出版专注出书服务。转载文章请联系大豫出版。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