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用30年,告诉大家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边白说文史 2025-04-27 13:12:18

1959年,中央在上海开会,伟人在会上说:“我很想学徐霞客。”他很敬佩徐霞客用脚步丈量长江黄河,用生命探寻名山大川。

徐霞客的一生波澜壮阔,从22岁到55岁,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耗费30年时间,撰成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堪称千古奇人。

古往今来,无数人发出呐喊:人生的真正意义是什么?有人汲汲营营一生只为功成名就,有人鞠躬尽瘁只求名垂青史。

徐霞客给出了不一样的定义:朝游碧海而暮苍梧,用喜欢的方式过一生,才是人生最大的意义。

不爱诗书爱游记

徐霞客本名徐弘祖,号霞客,出身于书香门第,祖上世代读书。和其他家庭不同,别人读书是为了求功名,徐家人读书却是为了知礼明仪。

徐霞客的父亲性格耿直,不愿攀附权势,只愿寄蜉蝣于天地,看潮起潮落、听风声雨声,徐霞客也继承了父亲的志向,自幼不爱学习四书五经,只喜欢看各种游记。

徐霞客五岁的时候被家里送到私塾读书,其他学生上课的时候读四书,他偷偷地看地理游记,有时看得入迷,就连先生站到身边都不曾发觉,先生气得吹胡子瞪眼,毫不留情地没收他的书,可隔天,他又拿了一本新的游记。

先生深知他聪慧,若用功读书,将来必成大器,不忍看他荒废学业,于是跑到徐家父母跟前告状,请徐家父母严厉看管儿子,不料徐父却不以为意,表面上答应得好好的,背地里不说管教,还主动给儿子搜寻地理书籍。

徐父曾询问儿子将来想做什么,徐霞客不假思索大声说道:“我不想考科举,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我想去探寻世间万物。”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原本他以为父亲会生气,毕竟在那个年代,读书人不考科举,会被看作不务正业,没想到父亲颇为赞许地点点头:“你有这样的志向很好。”

徐霞客的母亲也十分开明,从不逼迫儿子做不喜欢的事情,在她看来考科举也罢,不考也罢,都不算什么,人生有百样活法,这种活法不适合,换一种就是了。

虽然有父母的大力支持,但是“不务正业”的徐霞客还是有不小的压力,最终他在十五岁这年选择参加童子试,成绩出来,名落孙山,他却舒了一口气,“我果然不适合走科举”,心里仿佛放下了一块大石头,从此后他全心投入到各种游记杂记中。

徐家是书香名门,家里有很多珍贵的藏书,他一本接一本地看,而且他的记忆力特别好,看过的知识都能铭记于心,与人交流时出口成章,别人不知道的地方风俗、地容地貌,他都能娓娓道来,因此被称为“奇人”。

家里的藏书看完了,他就去朋友家借、去书店里淘,有时为了获得一本珍贵的古籍,不惜拿出身上所有的钱财来还。

读的书多了,徐霞客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很多流传甚广的古籍和名著中都有漏洞,会误导大家,看的书越多,发现的问题越多,他逐渐萌生出一个大胆想法,他想要去实地探访,了解事情的真相,纠正书中的错误。

徐霞客胸中藏世界,可看到年迈的双亲,陡然生出深深的愧疚,“父母在,不远游”,这些年他专注读书忽略了父母,如今他们垂垂老矣,若为了心中的理想不顾家人,只怕他一生都无法心安,于是只能把雄心壮志藏于心底,用心侍奉老人。

用脚步丈量世界

徐霞客十九岁的时候,父亲病故,他从此担负起照顾母亲、打理家业的重任,母亲知道他心中所念,不愿做他的牵累,对他说:“弘祖之奇,孺人成之。”母亲愿意成全你的志向,去做你想做的事情吧。为了鼓励儿子追寻梦想,她还亲手做了一顶“远游冠”。

在母亲的支持下,徐霞客终于踏上探寻名川大山的旅途。这一年他二十二岁,身边的同龄人要么正在为金榜题名昼夜苦读,要么已经成婚生子安度余生,只有他毅然决然地离开家乡。

徐霞客一路上骑过马、乘过车、坐过船,也曾徒步而行,每到一地,不只是游览,更专注于寻找山水背后不为人知的奥秘。

他曾在天台山上看风起云涌,冒着冷冷的雨深入山间,采药人告诫他山中有兽,他毫无惧色,往返数日,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登上最高峰。

“登高望远,只见荒草靡靡,山高风冽,回顾身后,琪花玉树,玲珑弥望。”徐霞客心情澎湃,回去后提笔写下《游天台山记》,详细记述了他在天台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篇文章后来也成为《徐霞客游记》的开篇。

后来徐霞客听闻黄山有奇景,不远千里而来,可惜来得不是时候,天降大雪,满山披银锦,山中萧索,连只鸟儿都见不到,他拄着竹杖简装出行,在雪地上留下一串脚印,天上的雪还在飘,行了没多久就变成了“雪人”。

这次游历过程虽然异常艰辛,但收获颇丰,黄山雪景可遇不可求,他在山中见到了寻常难以见到的风景。

徐霞客边走边探,他探山、探水、探穴,足迹遍布三山五岳,还曾对全国各地的水道做了深入探索,纠正书中关于长江发源地的错误记载,断定金沙江才是长江源头,这一发现对后世影响深远,伟人曾表示想要沿着徐霞客的足迹再走一遍:“一直往昆仑山……到通天河……翻过长江上游……从金沙江到崇明岛……”

徐霞客在探穴方面也颇有建树,他每到一地,都要打听当地有什么洞穴,然后只身前去探索。

根据记载当时全国有372个洞穴,他一人就探索了306个,那时候不像现在有各种观察仪器,全凭目测步量,令人惊奇的是,他所勘测的结果,竟然和几百年后科研人员的勘测结果十分接近。而他对各地洞穴的记录,也为后世全世界研究地理地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年近半百闯西南

时光荏苒,浮华一世转瞬间,从二十二岁到五十岁,徐霞客走遍了大江南北,看山川河流、览名胜古迹、晓风土人情,然后把探索心得记录成册,撰成60万字《徐霞客游记》。

年近半百的时候,身边的人都劝徐霞客停下来歇歇吧,然而他非但没听,还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要去遥远的西南边疆。

西南边陲小国林立,局势复杂,沿途匪患不断,一个不小心就会丢掉性命。此外,那里的自然环境也和中原地区大不相同,水土不服也能要人命。

无论旁人如何劝说,徐霞客的态度十分坚决,为了获得支持,他还亲自拜访著名学者陈继儒,陈继儒听完他的计划,二话不说修书一封,嘱咐他带着上路,信是写给他在西南的朋友的,希望他们在徐霞客遇到困难时能够施以援手。

从陈家回来,徐霞客稍作准备,终于再次踏上征途。

这一路险象环生,他遭遇过土匪打劫,丢了所有盘缠,通行的人全被杀害,他跳进河里顺流而下才侥幸保住性命。他也遇到过官兵为难,只因没有花钱消灾,差点被抓进大牢,好在有朋友相助,才逃过一劫。

由于长期受湿气侵袭,加上水土不服,他多次生病,几次折磨下来,人也受了一圈,最严重的一次几乎无法下地行走,躺在床上险些没挺过去,当地官员早就听闻他的大名,反复劝说他回家吧,人生最后最要紧的是落叶归根,你若真有什么不测,那便是一辈子的遗憾,但徐霞客十分执拗,怎么劝都不听,最后只能雇了八名壮士将他强行送回老家。

回家后徐霞客卧床不起,有时无聊,就把从各地搜罗的怪石摆在床上把玩,这些东西虽不起眼,却都是他走遍天下的证明,藏着他对山川的热爱。

后来精神稍好,他把之前探索时写的书稿仔细整理一遍,尤其是耗费三年时间写的《鸡足山志》,为了了解鸡足山的详细情况,他踏遍十二山九泉七洞六瀑布,寻访五十多位山民,最终汇总成这册山志。

1641年徐霞客病故,临终前他留下遗言,希望将他的墓头朝西南,因为西南有他未竟的事业。啊去世后三年,清军南下,徐家遭到劫掠,他耗费一生心血写成的《游记》也遭到破坏,很多资料被损毁或流失。

后来一名叫李寄的年轻人偶然得到一篇《游记》文章,大为震撼,于是四处搜寻、重金求购,慢慢地搜集到《徐霞客游记》的大部分书稿,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终于流传于世。

徐霞客的经历对人生意义做了新的定义,谁说符合主流观点的人生才算有意义,只要有理想,并且愿意为了理想奋斗终生,那么人生就充满了意义。

或许,对于“成功”的定义只有一个,那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参考资料:

红色文化网:中央电视台《走近毛泽东》纪录片

宁海新闻网:《徐霞客游记》在科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明]徐弘祖《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徐霞客游记全译》

匡亚明:《徐霞客评传》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