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八旬父母离世后,55岁精神病女儿如何活下去?

城市迈向新时代 2025-04-21 03:21:25

55岁的孔灵蜷缩在精神病院时,她家207室的空调外机爬满青苔,衣柜里霉斑如同无声的控诉!父母留下存折密码却未指定监护人的疏忽,让这个被疾病定格在17岁的女子陷入“有钱却无人能用”的困境。

这不仅是个人家庭的悲剧,更折射出我国现有监护制度的漏洞:当《民法典》第三十三条的意定监护制度尚未普及,《精神卫生法》中“依法确定监护人”的条款在现实执行中仍面临落地难题,无数“孔灵”正在监护真空地带挣扎。

孔灵父母留下的密码纸条,像是对现行制度的无声叩问。根据中国残联数据,我国现有精神障碍患者超2400万,其中约10%存在监护缺失风险。这对八旬夫妇临终前显然意识到女儿需要经济保障,却未意识到《民法典》早已提供解决方案!

第三十四条允许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以书面形式确定监护人,但2023年上海司法大数据显示,全市办理意定监护公证仅300余例,多数市民仍像孔灵父母般将“写密码”等同于“留保障”。这种认知偏差导致全国至少百万家庭面临类似风险,当独生子女政策与老龄化叠加,更多“失能失智孤岛”正在形成。

现任居委会主任陈玉萍说孔灵“像停留在17岁的少女”,这份温情背后是基层治理的无力感。尽管《“十四五”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方案》要求对独居老人每周探访,但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常态化关怀仍缺乏制度支撑。

金阿姨等楼组长自发消毒的行为,暴露出公共服务与民间应对间的巨大缝隙。更值得深思的是,仲洪英作为政府购买服务的护理员,发现孔灵用冷水给父亲擦身却无干预渠道——现有政策更多聚焦生活照料,对监护能力评估、替代决策等专业支持仍属空白。

转机的出现揭示着破局方向。当孔灵家大门被公证处封条封锁时,《上海市精神卫生条例》修订草案正在征求意见,拟建立“公共监护人”制度填补监护空白。这与民政部2024年试点推广的“监护支持中心”形成呼应,通过专业机构代管财产、指定临时监护人等方式,让“无人可用”的遗产真正服务于患者。

在广东,已有社会组织运用《精神卫生法》第十六条开展社区康复服务,帮助2000多名患者重建生活能力。这些探索证明,当政策工具箱从“被动救济”转向“主动赋能”,精神障碍群体完全可能获得有尊严的照护。

孔灵床头那件夏季睡衣上的褶皱,提醒我们制度温度的重要性。要让“死钱变活”,既需要推广《民法典》意定监护公证,更需要构建“政府主导+专业机构+社区网络”的支持体系。

北京朝阳区试点将意定监护纳入社区普法必修课,使办理量三年增长15倍;杭州上城区开发“数智监护”平台,通过AI预警异常消费保护患者财产。

这些创新都在回答同一个命题:当家庭监护失灵时,社会如何织就兜底网络?答案或许就藏在《“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那句“全面建成全生命周期支持体系”中——唯有让政策走出文件柜、走进弄堂里,才能避免一个一个的“孔灵”在霉味中独自老去。

0 阅读:6

城市迈向新时代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