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怨已久,三征平定天下

阿柳聊历史 2023-05-11 08:16:42

十七世纪末,喀尔喀蒙古民族内部矛盾激化,内部分裂加剧。

准噶尔与满清看准时机,盯上了喀尔喀,于是,一场持续了七十多年的战争,拉开了序幕。

准噶尔与大清的矛盾由来已久,1638年,当喀尔喀派使者到大清询问上贡问题的时候,皇太极便让他每年给大清献上白马八、白驼一,也就是俗称的“九白”。

满清凭借着“九白之贡”,逐步控制了整个蒙古,随后,占据了青藏高地的和硕特汗国,他们也纷纷投靠了满清。

从那以后,清政府就一直在用军事手段来威逼蒙古部落。

为确保蒙古部落的存续,抵御清王朝的军事侵略,以准噶尔部落为代表的蒙古部落联合起来,制定了《喀尔喀-卫拉特法典》,反对清王朝与沙俄共同侵吞蒙古部落。

公元1670年,车臣泰吉刺杀僧格,为报仇,也先之后人噶尔丹率领残存的部众千余人,连夜赶往阿尔泰高原,噶尔丹亲自上阵,连杀百人,率领着他的残部,以一敌十,一举击溃了人数有其十倍之多的敌人。

1672年,噶尔丹登基,经过一段时间的安定,1679年,噶尔丹为完成蒙古王朝的心愿,在全国各地展开了一场战争。

在噶尔丹看来,攻打中亚并不是一个好主意,因为准噶尔蒙古在沙俄与满清两国的围剿之下,面积越来越小,而且他们的战略资源也越来越少,可是噶尔丹现在还没有强大到可以与沙俄与满清交手的地步,所以最好的选择就是中亚。

1683年,噶尔丹亲自出马,向中亚发起了持续三年的战役。

准噶尔三次出兵中亚,版图前所未有地扩张,控制了部分中亚地区,整个新疆地区,部分甘肃地区和部分青藏高原地区。准噶尔帝国的皇帝噶尔丹,也是第一次将注意力转移到了东部。

1688年,噶尔丹率领三万大军翻越杭爱山脉,向喀尔喀蒙古发动攻击,很快击败了土谢图、车臣、扎萨克图等可汗,借口要继续追赶喀尔喀残余势力,沿长城向满清进发。

至于清王朝方面,康熙皇帝陛下为了抵御准噶尔人的入侵,决定亲自出马,与噶尔丹大战一场。

最后,满清军队在这场战争中一败涂地。或许有人会觉得这件事情有些匪夷所思,因为在很多人看来,满清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准噶尔却是一个小国家,不管是人口,还是经济,又或者是军事,都注定了满清必胜。

然而,现实却恰恰相反,清军败给了实力不如他们的准噶尔。

不过,仔细一想,也就释然了。

那个时候,清军刚刚进入关内不久,到处都是造反的声音,南方的三大势力也是在准噶尔入侵之前被平定下来的,这个时候,全国的局势并不是很稳定,所以想要将一道道旨意传达到当地并不容易,即使是一道道旨意传达下去,当地也很难贯彻下去,这让满清的政局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其次,这个时候,正是国力复苏的时候,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了镇压南边的几个藩镇,已经消耗了满清不少财力物力。满洲帝国刚刚进入,根本没有足够的粮草来支撑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这就是满洲帝国在开战的时候所遇到的最大的难题。

正因为如此,清军并没有多少兵力可以调动,所以,对于准噶尔来说,清军最大的优势就是人数上的优势。实际上,康熙皇帝三次出兵准噶尔,只出动了10万大军,与噶尔丹出兵的数量相比,差得太远了。

满清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河北和南部,根本就没有注意到西北,再加上喀尔喀蒙古位于满清与准噶尔的交界处,两国交界处并不多,因此,满清对准噶尔的了解并不多,并且满清与蒙古的交战,几乎每一次都是大获全胜,这让满清的将士们产生了一种自满的情绪,这才导致了在接下来的大战中节节败退。

1 阅读:67
评论列表
  • 2023-05-12 02:47

    蒙古是北方游牧民族集大成者,也包括林中百姓。匈奴,鲜卑,柔然,契丹,蒙古是一脉相承的。阿尔泰,图瓦,卡尔梅克,布里亚特等等,都是蒙古部落。

  • 2023-06-13 13:56

    [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