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了在东汉末的乱世中重建政权,必须要有一套自己的规则。在公元205年,曹操还颁布了一道《整齐风俗令》,目的就是为了肃清袁绍治下的那些虚伪、拉帮结派、排挤异己等现象,并将孔融斩杀,将祢衡逐出,以此来震慑那些不遵守这道令文的“名士”们。
“求才三令”颁布的最直接的目标,自然就是为曹操挑选有才能之士,为其所用。而曹操家族,也正是因为这一项“惜才”的方针,才可以从“弱者”一跃成为“强者”。曹操颁布此项令文,旨在拓宽曹氏政权的势力范围,吸纳各方英才,并为那些出身低微、名声不佳的人进入政权打开门户。曹操势力长期处于中原纷争的中心,急需兵家、政家等方面的人才。在他的政权稳固之后,他还需要大量的人才,来补充他的政权。这样既能增强自身实力,又能避免人才外泄,影响统治。要知道,曹操虽然颁布了这么多的命令,但是他也有自己的原则,所以不能因为他的命令,就断定曹操是“不仁不孝”的。其实曹操之所以这么做,完全是因为那个时代的政治形势所迫,他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打压袁绍等世家大族那些虚情假意的行为,所以他更看重的是“仁爱”这一点。
就拿曹操来说,在击败袁绍后,就颁布了一条《修学令》,上面写着“十五年来,天下大乱,后人没见过仁义之风,这让他很是痛心”。所以他命令所有的郡县,都要重新修建学堂,挑选一些有道德的人来教导他们,将他们的思想传承下去。而他为曹植挑选的亲信,则是一位有名的书生邢颗,绰号“仁义之师邢子昂”。曹操还颁布了一道《清时令》,号召全国的文人和绅士们“为国家服务”。由此可以看出,曹操的治国方针并非完全否定了“仁”与“义”的关系。曹操也很喜欢那些忠臣和孝顺之人。例如,毕谌曾经是兖州郡守,后来张邈造反,毕谌的母亲被吕布抓走,曹操怕吕布找毕谌的麻烦,让毕谌到吕布那里,好好照顾自己的母亲。毕谌口口声声说着对我二人的忠诚,其实他已经秘密潜逃,投靠了吕布。吕布战败,毕湛被抓,所有人都认为他必死无疑,但曹操说:"一个对父母尽忠的人,怎么可能对自己的君主不尽心呢?当下将毕湛派往鲁国,做了一任国相。
关羽是一位著名的武将,公元200年曹操打败刘备后,关羽被俘虏,曹操封了个副将,关羽得到曹操赠送的一笔丰厚的赏赐,但见关羽不愿多呆,便让张辽去试探。关羽对张辽说:"我承蒙刘备厚恩,愿与刘备同生同死,无论曹操如何对我,我早晚都会出曹营,到刘备那里去,只不过现在要为曹操建功立业而已。"张辽回去复命,担心曹操会对关羽不利,想了想,说道:"曹公就像是父亲,关羽就像是哥哥。"张辽将关羽所言,一五一十地禀告给了曹操,曹操称赞:"关羽不忘恩负义,乃天下人之杰。"当日与袁绍大战,关羽力斩颜良,化解了白马之围。曹操给了关羽丰厚的奖赏,并册封他为“汉寿郡王”。但是关羽知道刘备在袁绍的军中,决定投靠刘备,并把曹操给他的礼物全部存了起来,然后写了一封信离开。曹操部下要追,曹操说:"此人对旧主忠心耿耿,你不用追了。"
而文聘,则是刘表手下的一员猛将,威望极高。刘表去世,刘琮归顺曹操,文氏因不能为旧主公守护疆域,不愿归顺。之后全军随曹操征召,文聘仍时常怀念刘表。曹操很感动,对文聘大加赞赏,称他为“忠臣”,对他深信不疑,给了他丰厚的奖赏,还给了他足够的军力,任命他为江夏郡守,替曹操守住了长江。“唯才是举”的政策,在曹操几乎统一了北方之后,就被颁布了,但是,在此之前,曹操争霸中原的时候,其实就已经贯彻了这个政策,只不过,他并没有将这个政策公之于众。在曹氏家族中,毫无疑问,以曹氏和夏侯氏为主要成员,不过,出谋划策的成员大多都是外人,或者是来自于其他地方的异己。其中有一些是出身于豪门大族,也有一些是出身贫寒,名声不好的穷小子,但凡是有些本事的,都被曹操所用。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