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对其它国家都暂免关税,对中国却一路加征到145%

鹏哥操作 2025-04-13 07:28:33

在全球经济棋盘上,中美关税博弈成为近年来最受瞩目的棋局。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税率一路飙升至145%,与对欧盟征收20%、对墨西哥维持25%(符合美墨加协定的商品免税)的税率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税率差异,背后藏着复杂的经济、政治和战略因素,对全球产业链和经济格局产生着深远影响。

从经济数据看,中国对美出口的5246亿美元商品中,59.4%为机电产品 ,直接冲击美国制造业核心利益。

而欧盟对美出口的6058亿美元中,47%为汽车和化工产品。美国通过豁免部分盟友关税,试图换取其在科技围堵中国中的配合,以巩固自身在全球产业链高端的地位。 贸易逆差是中美关税博弈的焦点之一。

2024年中国对美贸易顺差3610亿美元,看似差距巨大,但这一数据包含美国在华企业返销的128亿美元大豆、118亿美元半导体。

若剔除这部分“伪顺差”,实际顺差可能大幅缩水。更重要的是,中美贸易结构存在深层次矛盾。

美国对华出口多为农产品和能源,中国对美出口则以制成品为主。这是全球产业链分工的结果,却被美国当作加征关税的借口。

美国加征关税的核心目标,是遏制“中国制造2025”涉及的半导体、新能源等战略产业。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长60.1%,锂电池全球份额达65%,对美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主导权构成挑战。

美国对欧盟豁免的20%关税,主要覆盖空客飞机(占欧盟对美出口19%),反映出其“保护高端、压制对手”的双重标准。 地缘政治也是这场关税博弈的重要维度。

美国通过“对等关税”胁迫全球产业链重构,对越南加征46%关税,迫使中国企业转移产能;对墨西哥豁免关税,推动“近岸外包”。

然而,这种策略却遭遇反噬。2024年中国对东盟出口增长13.4%,越南从中国进口的中间品激增29%,强化了中国在区域供应链中的枢纽地位。

而且,美国对中国加征的145%关税中,84%需由美国消费者承担,导致美国家庭年均多支出317美元,加剧了美国国内的通胀压力。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1930年《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将美国平均关税提升至53%,引发全球贸易萎缩66%。

当前美国对华关税已达145%,远超历史峰值。若持续加码,可能导致中美贸易额在2025年缩减40%-50%。

但中国已今非昔比,2024年对东盟、金砖国家出口占比升至35%,通过RCEP原产地规则规避关税的能力显著增强。美国的关税大棒,反而加速了全球产业链的“去美国化”重构。

这场关税博弈可能走向三种结局。

一是硬脱钩,若美国将关税提升至200%,中国对美出口可能锐减76%,但中国可通过墨西哥转口贸易对冲部分损失。

二是软对抗,双方在半导体、稀土等领域形成“技术铁幕”,全球产业链分化为“美国主导的高科技圈”和“中国主导的制造业圈”。

三是再平衡,美国降低农产品关税换取中国扩大能源进口,双方在WTO框架内达成阶段性协议,但科技封锁将长期化。 中美关税博弈的本质,是守成大国与崛起国对全球经济规则主导权的争夺。

中国凭借庞大的出口份额和广泛的贸易伙伴关系,正在改写传统贸易格局。美国试图通过关税重塑产业链,却在无意中加速了多极化时代的到来。

未来的胜负,将取决于谁能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等赛道率先突破技术瓶颈,这才是这场经济博弈的终极战场。

0 阅读:0

鹏哥操作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