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欧洲三十年战争(下):各怀鬼胎的大混战,德意志命运被改变

由版图说历史 2024-10-07 09:22:40

https://m.toutiao.com/is/iByfYGvP/ - 天启元贞:图解欧洲三十年战争(上):波希米亚很疯狂,华伦斯坦初登场 - 今日头条

瑞典阶段

瑞典虽然对于北德意志的土地也有觊觎之心,但一直没有借口参战。这下倒好,皇帝想建立波罗的海舰队的野心给了瑞典一个天赐良机。法国见时机成熟,提供了一笔军费给瑞典,唆使瑞典赶紧参战。

1630年,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率军迅速占领了波美拉尼亚和梅克伦堡,然后继续南下。虽然同属于路德宗,但瑞典的加入对萨克森来说无疑是入侵。

1631年,萨克森选帝侯约翰·乔治一世对于皇帝的“恢复令”不满,在莱比锡开会,试图建立介于哈布斯堡与瑞典之间的第三方势力。皇帝不能容忍这种势力的存在,又派出巴伐利亚名将蒂利讨伐。

萨克森没办法了,只好与勃兰登堡一起与瑞典签订协议,与皇帝作对。当然代价是沉重的,萨克森的所有领地和军队任由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自由支配,受尽屈辱。

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仿照荷兰模式对瑞典军队的改革成效卓著,建立了一支近10万人的常备军,并打造了由能够连射的滑膛枪线列小队、长枪兵、拔刀突击队和四磅炮组成的步、骑、炮三位一体阵容。

1631年9月,三十年战争中最大规模的一次会战在布赖滕费尔德打响,双方投入总兵力达8万之多。

西班牙大方阵

瑞典步兵射速快,而且机动性非常强,还首次在野战中使用大炮,火力十足。反观蒂利率领的帝国军这边仍然使用的是传统的西班牙“步兵大方阵”,机动性非常差。

结果可想而知,帝国军的大方阵毫无招架之力,瑞典军大获全胜,帝国军战死12,000人,7000人被俘,主帅蒂利阵亡。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一战成名,成为英雄。

同年,法国首相黎塞留又与瑞典签订《巴尔贝尔德协定》,每年给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100万里弗尔军费。

接下来,瑞典军队更来劲了,越战越勇,在德意志中部和西部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神罗皇帝斐迪南二世慌的不行,急忙再次启用华伦斯坦。但无济于事,华伦斯坦也拯救不了战局。

1632年,在吕岑会战中,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与华伦斯坦双雄对决。结果,瑞典军队再次大获全胜,华伦斯坦落荒而逃。

比较让人惋惜的是,英勇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战死沙场。

战场上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

华伦斯坦虽然输了,但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却死了。所以,华伦斯坦仍然担任帝国军统帅,接下来很可能大有所为。

不料这时谣言四起,坊间流传华伦斯坦为保存实力与法国、瑞典暗中接触,答应和谈,还以事成后让他当波希米亚国王为条件。

神罗皇帝斐迪南二世不辨消息的真伪,派人暗杀了华伦斯坦。1634年,史上最强佣兵队长华伦斯坦被刺杀身亡。

至此,三十年战争的两位最强明星纷纷退出历史舞台。

然而,开创了近现代军队朝阳的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的突然战死让瑞典一时很受伤,而且瑞典军一时飘了,军纪松弛。

1634年9月,瑞典军与帝国军共6万人展开了纳德林根会战,结果没了最强指挥的瑞典军大败,帝国军大胜,一直追击瑞典军到波罗的海,终于扬眉吐气了一回。据说,面对久违的胜利,皇帝斐迪南二世泣不成声。

萨克森与勃兰登堡见情势不妙,及时脱离瑞典,与皇帝议和。1635年,皇帝斐迪南二世与萨克森和勃兰登堡选帝侯缔结《布拉格和约》,除萨克森选帝侯保留一小部分军队外,所有军队都置于皇帝直接控制下;诸侯成立的同盟均解散;战争期间占领的对方土地均归还,恢复到1627年前的状态;皇帝撤消“恢复令”。

皇帝要求其他诸侯也在和约上签字,虽然新教诸侯痛恨萨克森选帝侯这个叛徒,但也不得不签字。可以说,《布拉格和约》是皇帝的胜利,诸侯的结盟权回到皇帝手中,皇帝向着大一统帝国的建立迈出了关键一步。

法国、瑞典大混战阶段

《布拉格和约》也宣示着瑞典阶段的战争结束,眼见丹麦、瑞典、新教诸侯纷纷战败,一直在幕后的法国终于坐不住了,决定直接派兵参战。正是法国的参战让战争又延续了十几年,而且变为彻底的大混战。

参战前,法国首相黎塞留与瑞典达成协议,任何一方都不得单独与哈布斯堡的皇帝媾和。1635年5月,法国向西班牙与奥地利宣战,并迅速攻占了神罗的上洛林公国。

站在法国与瑞典方面的国家有荷兰、萨伏依、威尼斯等国;站在皇帝方面的则有西班牙和德意志的一些诸侯,如巴伐利亚。

主战场主要在德意志境内,同时也在法国、西班牙、西属尼德兰、意大利等地进行。战争双方的军纪都很败坏,相互蹂躏对方的土地和百姓,德意志的农民深受其害,纷纷走进山林打游击,袭击双方的部队。

但是令法国万万没想到的是,一开始法国吃亏了。1636-1637年,西班牙与奥地利军队火力全开,从北、东、南三个方向攻入法国境内,一度威胁到巴黎的安全。

正在这生死存亡之际,战事突然发生转折。

1640年,法国支持下的葡萄牙起义成功,加泰罗尼亚也掀起了反抗西班牙的斗争,它们都有力地牵制了西班牙的行动。在海上,荷兰的舰队破天荒地战胜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1642年,在东边的德意志战场,卷土重来的瑞典在莱比锡附近的布赖滕费尔德会战中又一次击败了哈布斯堡的帝国军,再次南下。

在这种有利形势下,1643年,法国与西班牙之间爆发了罗克鲁瓦之战。结果,法国以少胜多,大败火炮和步兵占优势的西班牙军队。西班牙“步兵之花”的骄傲碎了一地,主帅阵亡,欧陆霸权从此不再。

瑞典在帝国内的节节胜利引起了丹麦的极度妒嫉与不安,于是趁瑞典南下之机向瑞典宣战。1643年,瑞典军马上回师北上,经过三年鏖战,打的丹麦被迫求和。

罗克鲁瓦之战后,西班牙基本上退出,失去了西班牙支持的奥地利哈布斯堡孤掌难鸣,形势江河日下。

1645年春,瑞典军队攻入波希米亚,在杨科夫会战中再败帝国军,并占领布拉格。与此同时,1646年,法军也从莱茵河攻入巴伐利亚,占领奥格斯堡。

屡次失利的帝国军已经无力再战,于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三世提出求和。这场战争的罪魁祸首斐迪南二世已于1637年驾崩,战争的幕后推手黎塞留首相也于1642年去世,他们都没有等到战争的结束。

斐迪南三世

此时瑞典军中疫病流行,战斗力大为削弱;法国发生了财政危机,也担心英国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会影响到本国,而且与瑞典的摩擦不断,也无力再战。

总而言之,战争的双方都已经兵疲力竭,不得不同意停战。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约场景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标志着欧洲三十年战争结束。其实,《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两个和约的合称。因为法国和瑞典有争议,皇帝与双方及德意志诸侯们分别在明斯特、布吕克两城议和签约,只不过这两个城市都在威斯特伐利亚境内。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保证了胜利者获得大片领土,并且划定了欧陆各国的国界,开创了由国际会议解决问题的先例。一般认为,近代“领土”的概念就诞生于此。

欧洲三十年战争沉重打击了西班牙与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粉碎了奥地利哈布斯堡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统一德意志与恢复天主教一家独尊地位以及称霸中欧的企图。西班牙走向衰落,失去欧陆霸主地位,法国与瑞典崛起,分别成为西欧与北欧事务的主导者。新教地位被承认,天主教一家独大局面被打破。

对德意志而言,欧洲三十年战争是一场空前的浩劫,直接破坏力极大,战争惨烈程度远超英法百年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最倒霉的就是德意志的农民,他们被各种暴兵蹂躏和屠杀,还要忍受饥饿和疫病。战后,德意志减少了1/3的人口,光一个波希米亚就从300万人口减为78万;5/6的工场、矿山、农村被毁,这真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对此,恩格斯写道:

“在整整一个世代里,德意志为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最无纪律的暴兵纵横反复地蹂躏着。到处是焚烧、抢掠、鞭打、强奸、屠杀。大军之外,还有小股的义勇兵,其实,倒不如干脆把他们叫做土匪,他们随随便便,自由行动——凡属有这样匪军出现的地方,农民是最倒霉的了。物质的破坏,人口的凋零,是无穷无尽的。当和平到来的时候,德国已经不可救药了,已经被踏碎、被撕破,遍身流血,躺到地下了;最可怜的,当然还是农民们。”

德意志人口严重减少地区

政治上,欧洲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使德意志更为分崩离析,瑞士与荷兰正式脱离出去,帝国分裂为300多个邦国和1400多个骑士领,它们都有独立的外交自主权。神圣罗马帝国事实上已不复存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就是它的“死亡诊断书”。

欧洲三十年战争的最深远意义之一就是德意志地区第一次统一的尝试失败,又维持了200多年的分裂状态。另外,法国与瑞典崛起之后频频在国际事务上展露头角,称王称霸,搅动欧洲局势的变化。

其实,欧洲三十年战争没有真正的输家,哈布斯堡家族的野心被抑制住了,但依然可以在西班牙与神圣罗马帝国称王称皇;其他诸侯们各有所得,维持了自治地位。真正输掉的是德意志穷苦的百姓,是德意志未卜的前途。

(本图文由天启元贞独立创作完成,创作不易,欢迎点赞、评论、收藏、转发,已开通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