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下长衫,人生何须被定义?

珍爱一生设会 2025-04-25 17:00:52

昨日,“北大屠夫”陆步轩的言论再次引发热议。这位曾因卖猪肉被贴上“北大之耻”标签的创业者,如今已年近六旬,却仍在直播带货、拍摄短视频、筹备电影,甚至创办屠夫学校,引发网友的热议。

 

1989年北大中文系毕业后,陆步轩历经体制内失业、创业失败,最终在1999年因债务缠身被迫卖肉谋生。他曾坦言:“当生存压过理想,摆摊卖肉成了唯一选择。”这种“被动脱下长衫”的背后,是家庭贫困与时代转型的双重困境。

其实大多数父母难以接受子女从事体力劳动,认为这是教育投资的失败。这种观念源于传统社会对职业的等级划分:名校生应从事“体面”职业,否则便是资源浪费。然而,陆步轩的逆袭证明,职业无贵贱,关键在于能否突破思维定式。他将北大所学的逻辑思维与人文素养融入猪肉行业,从品质把控到品牌营销,打造出年销18亿的“壹号土猪”。这恰恰说明,教育赋予的不仅是知识,更是突破困境的能力。

 

陆步轩曾因卖猪肉向母校道歉,称自己“丢了北大的脸”。这种自我否定背后,是教育被异化为“身份标签”的悲哀。社会将名校学历等同于成功通行证,却忽略了教育的本质是培养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和陆步轩一同创立壹号土猪的陈生更是生动写照,陈生从北大经济系毕业,卖过鸡、酿过醋,最终在猪肉行业实现百亿身家。他直言:“北大的价值在于教会我用‘歪门邪道’解决问题。”例如,他将精细化营销引入传统猪肉市场,细分消费群体,甚至为高端客户定制“吃中草药长大的猪”。这种创新思维,正是教育赋予的核心竞争力。

 

真正的成功,或许在于能否在现实与理想间找到平衡点。陆步轩从肉摊老板到企业家的蜕变,不仅靠勤奋,更因他逐渐接纳了职业与身份的和解。2013年,他重返北大演讲时坦言:“我们是北大的丑角,但没自杀、没出国,我们活成了正面教材。”这种自我认同的转变,正是突破社会偏见的关键。

“长衫”之困,实为观念之困。人生这条路,从无唯一正确的选择,只有忠于内心的坚持。正如陆步轩在抖音视频中所说:“命运不掌握在别人嘴里,而在自己手中。” 脱下长衫,或许正是穿上铠甲的开始。

0 阅读:0

珍爱一生设会

简介:清悠悠的水。水里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