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之前调侃了北约的豹2A6坦克,这回轮到俄罗斯了。说起来,俄罗斯那个费多连科第38坦克和装甲车研究所,不光好好琢磨了缴来的豹2A6主战坦克,还跟自家的T-90M主战坦克做了个对比。不止于此,他们还研究了缴获的美制M2A2 ODS布莱德利步兵战车,并跟俄军的BMP-3步兵战车比较了一番。但这次,俄军坦克兵研究所给出的结论,就不太乐观了。
俄方军队正在探究的目标型号项目。
咱们来瞅瞅俄军自家的报告究竟咋描述的。这份对比研究报告啊,是从俄国的Telegram群组“军事知情人士”那儿流传出来的。里头说的美方大戏,是一台被拿下的美制MA2A ODS SA步兵战车。
看这张照片,你能瞅见一辆步战车,它装了BRAT系列的反应装甲。在车子最前头和侧面,那些反应装甲模块特别显眼。俄罗斯那边说,这辆M2A2 ODS-SA步战车的总重量是32.7吨。要是算上BRAT反应装甲,其中BRAT-A1型重2.7吨,A2型更重,有3.9吨。我猜啊,美国给乌克兰的这批M2A2 ODS-SA,装的应该是更新些的BRAT-A2。这样一来,车子本身大概27.6吨,再加上3.9吨的装甲,可能还有些备件啥的,重量就差不多到32.7吨了。
说到俄军拿来对比测试的装备,他们选了BMP-3步兵战车,但测试时标的重量是22.9吨,这可比BMP-3平时说的重量要重。BMP-3的重量嘛,说法不一样,有的地方说是18.5吨,有的地方又说21.5吨。
大伊万对俄军测试车辆的标准重量一头雾水,也不明白他们测试用的BMP-3是哪种配置,是基础版,就是那种啥额外装甲都没有的,还是已经升级过,加了双重反应装甲的那种。这两种配置的防护力,那差别可不是一星半点,这就是咱们第一个没整明白的技术点。然后呢,俄坦克兵研究所那边就开始各种夸耀了。
咱们来聊聊防护能力和武器系统的对比吧。说到防护能力,这得看它能扛住多大的打击,就像给车子装上厚厚的装甲,让它在战场上能顶住敌人的炮火。不同的装备,防护能力肯定不一样,有的可能只能挡挡小口径子弹,有的却能扛住大口径炮弹的轰击。再来说说火力系统,这可是决定它能打出多大威力的关键。火力系统强,那就意味着它能在战场上快速、准确地消灭敌人。从轻武器到重炮,从导弹到激光武器,火力系统的种类和威力都各不相同。所以,咱们在比较两种装备时,防护能力和火力系统都是必须要看的。就像咱们买车一样,既要看它安不安全,还得看它跑得快不快,动力足不足。同样,在战场上,防护能力和火力系统都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
从防御能力上讲,俄罗斯那边觉得美国的M2A2 ODS-SA比BMP-3要强。他们说,布莱德利战车在防雷上有两把刷子:装了防雷板和防破片塑料,座椅还能减震。这车正面能挡住苏30毫米炮的3УБР8穿甲弹,侧面也能扛住同口径炮的3УБР6爆破弹,就是说正面能防25毫米厚的装甲钢,倾斜60度,侧面能防20毫米的,同样角度,距离都是700米。这防御力,显然比BMP-3高出不少,BMP-3正面只能防25毫米炮,侧面才防得住14.5毫米高射机枪。
说到火力猛不猛,坦克兵研究所对M2A2 ODS-SA装的那款M242型25毫米机关炮那是赞不绝口。他们说,这炮打靶子打得准,比苏联BMP-2用的2A42炮,还有BMP-3的2A72炮都要准两倍。而且,它配的25毫米次口径穿甲弹,穿透力超强,是BMP-3上30毫米2A72炮用3УБР8弹的两倍。火力覆盖面积也比BMP-3大得多。反正啊,在俄方眼里,M2A2 ODS-SA哪哪都好,再瞅瞅BMP-3步兵战车,感觉都快成过去式了。
说白了,大伊万这次想给BMP-3正正名。先说说布莱德利用的那M242型25毫米链炮,咱们中国军工专家瞅了瞅,觉得性能真的一般:金属用得不高效,远距离射击时弹道还弯弯绕绕的。虽说射得快,但每颗子弹的金属含量不够,它用的M919特种合金次口径穿甲弹,能在1000米外穿透66毫米厚的RHA钢板,但这玩意儿用的是贫铀弹芯,跟苏联的钨合金弹芯全口径穿甲弹比起来,穿深大点也不稀奇。
苏2A72型机关炮的短板在于,它走的是超轻量化路线,专为步战车设计,整个炮身轻得只有84公斤,零件数量也精简到了349个,连M242重量的一半都赶不上。BMP-3的瓜园-U炮塔之所以会把2A72和2A70刚性并列安装,主要就是为了解决2A72因为太过轻巧,在连续开火时炮管容易变形,从而影响射击精准度的问题。
因此,说到布莱德利步兵战车的火力搭配,跟BMP-3比起来,大伊万觉得其实就是设计理念上的选择不同。一个呢,主要是辅助主战坦克,专门对付战场上的重装甲,要是情况紧急,连主战坦克的侧身都能打,还能干扰它的观测设备;另一个呢,干的活儿就比较多样了,既打轻型装甲车,也打步兵,关键时候,它那2A70型100毫米低膛压火炮还能用来强攻。这两者要应对的敌人不同,设计方向也不同,硬要比较的话,好像就是为了给俄罗斯新一代步兵战车换个更牛的主炮找个借口。
人机工程与瞄准观察系统对比人机工程,说白了就是让人和机器配合得更顺畅。它琢磨的是怎么设计机器,好让人用起来更舒服、更方便,还能减少疲劳啥的。而瞄准观察系统呢,主要就是帮咱们更准更快地找到目标。它得保证在各种条件下,咱们都能看得清、瞄得准。把这两者放在一起比比,其实挺有意思的。人机工程更看重的是人跟机器的互动,怎么样让人在操作机器时感觉更顺手、更自然。瞄准观察系统呢,它就更专注于提高咱们的观察和瞄准能力,确保任务能顺利完成。所以你看,虽然它们的点不太一样,但都是为了咱们能更好地使用机器、完成任务。哪个更重要?这还真不好说,得看具体情况。有时候,人机工程做得好,能让咱们操作起来更轻松,从而提高瞄准观察的效率;有时候,瞄准观察系统升级了,也能让咱们更准确地完成任务,间接提升了人机配合的体验。总之,它们相辅相成,都挺关键的。
下面咱们聊聊人机工程学。坦克兵研究所说了,M2A2 ODS-SA这坦克,乘员上下车可比BMP-3容易多了。载员舱、炮塔、驾驶员那块儿都是通的,动力系统和战斗装备维护起来也挺省事。
这事儿没得辩,BMP-3真心不行,最大的槽点就是它那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后置中置动力舱设计。这个设计直接把BMP-3的载员舱挤到了炮塔后头,还让载员上下车变得超级费劲。俩机枪手得从车前面爬上去下来,而那五个步兵下车更是头疼,得爬过动力舱上头的那个窄坡,才能离开步战车。
苏联打造BMP-3的时候,主要就是想让它带着步兵往前冲得更猛。这种车设计的时候就没太考虑步兵经常下车打仗的情况,更多的是为了苏联那些机械化大军能一直往前冲,火力得跟着机动走,这就是他们的战术思路。至于布莱德利步兵战车,那就是步兵战车的标准样儿,发动机在前面,士兵坐后面,下车打仗方便得很。
最后,虽然坦克兵研究所没提,但咱们得聊聊,BMP-3那观瞄火控系统,跟M2A2 ODS-SA比起来,真的是差了一截。你想啊,BMP-3早期版本,就用个红外夜视镜,简陋得很。反观M2A2,全系标配车炮长双通道红外成像,这火控能力,直接把BMP-3甩了一代。
BMP-3变成BMP-3M后,车炮长的观察瞄准设备也换了新的,换成了热成像系统。不过说实话,就俄罗斯电子产品的水平来说,BMP-3M的观察瞄准性能还是没有布莱德利那么强。
俄军未来战车的发展趋势俄军对于未来战车的规划,主要着眼于其发展方向。他们致力于打造出更先进、更强大的战车,以适应未来战场的需求。在未来的战场上,俄军期望战车能够具备更高的机动性,以便快速穿梭于复杂的战场环境中。同时,战车的火力系统也将得到全面升级,确保在战斗中能够发挥出强大的打击能力。此外,俄军还十分注重战车的防护性能。他们将采用更为先进的材料和设计理念,来提升战车的防御力,确保乘员的安全。总的来说,俄军未来战车的发展方向,就是朝着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迈进,以确保在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总的来说,说白了,坦克兵研究所关于布莱德利步兵战车的那些研究,大体上是靠谱的,不过呢,也透露出了俄军高层对未来步兵战车发展的一些思路:
比如说,大家都觉得布莱德利步兵战车的防护更牛,人机设计更合理,整体布局也更科学,这些都是明摆着的事儿。毕竟嘛,一个30吨的步兵战车,跟一个20吨的比,防护力上肯定不是一个级别的。要是给BMP-3多加5吨在防护上,那它的防护能力也能赶上布莱德利了,毕竟这10吨的差距不是白给的。
要说布莱德利的M242链炮比BMP-3上的瓜园-U炮塔性能更强,这其实没琢磨到关键点上。两款步兵战车,它们设计的时候目标任务就不一样,机关炮的设计思路自然也不同。这么比,就显得有点片面了。话说回来,大伊万也觉得,俄军下一代步兵战车,肯定得跟瓜园-U这个老设计说拜拜了。这时候,拿BMP-3的老炮塔设计出来说说事,正好能显得领导决策高明,换新炮塔设计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嘛。
说到火力系统性能,俄军那3УБР8弹确实不咋地。但这可不意味着咱们的次口径穿甲弹水平也跟它一样差劲。咱们实话实说,俄军现在最新的3УБР11型次口径稳定脱壳穿甲弹,在1000米的距离上,能打穿40毫米厚、60度倾角的钢装甲。
这种数据跟布莱德利的M242配的M919特种合金穿甲弹没法比,我们的次口径穿甲弹性能也差不了多少。所以说,俄军那些一般的弹药,根本没法跟我们的30毫米弹药放在一个档次上。俄军步战车打不透的,不代表我们就打不透。BMP-3步兵战车不如布莱德利,可不意味着我们的装备也比不上布莱德利。
没问题,要说现在的战斗重量,30吨级的布莱德利确实更沉一些,并且它在防护方面也更胜一筹。但考虑到步兵战车现在普遍都在向重型化发展,未来的步兵战车肯定会变得更重。这点嘛,只要你去过中国航展,心里应该就有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