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死,我愿称之为中国第五大谎言

橙子小姐的心灵小屋 2025-03-06 23:47:43

1

总能在各种地方看到“文学已死”的说法。

当然说这话的人本人应该觉得这是一种现象,而不是一种观点。因为现象是客观的,观点是主观的。

文学为什么“已死”呢?

文学死于短视频,死于网文市场,死于听书,死于电视剧……

任何跟创作沾点边的新形式都能成为杀死文学的犯罪嫌疑人。

人们花大量的时间看短视频、看网文,短视频主打一个有趣,网文主打一个爽,都是文学的杀手。

甚至传统形式也没能幸免,他们说期刊上的文学作品要么是自言自语,要么就是无病呻吟。

那些什么什么奖更是互吹互捧,你给我颁奖,我给你颁奖,套取国家的补贴和地方政府的资助。

他们说“文学已死”是死的很彻底的,彻底到连“救救文学”这句话都成了有气无力的哀鸣。

所以什么才称得上文学呢?

我之前写过一篇关于“文学鄙视链”的文章,里面有提到什么是“文学”:至少也得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黑塞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马尔克斯之类,谁要敢说没听过直接就被提出“文学爱好者交流群”了。

2

关于“文学已死”,我愿称之为中国第五大谎言。

前四大是什么呢?

一、重金求子

二、旺铺转让

三、高价回收

四、亏本甩卖

“文学已死”算是第五大,可能还有第六大,欢迎您在评论区留言指出。

我上中学的时候,学校后门有一家两元店,挂着横幅放着喇叭宣称“亏本甩卖”,老板不日就要关门不干了。拉着同学去里面“捡便宜”十块钱买了个小毛绒玩具,结果我放了个暑假回来那个店还在“亏本甩卖”。

一众师兄师姐们中间,“文学已死”这个谎言跟“亏本甩卖”最像,永远在甩卖,永远在进货,骗的还都是一批人。

那么“文学已死”这个说法是谁杜撰出来的呢?

其实还真有出处。

“文学已死”这个说法,前些年德国汉学家顾彬、中国诗人叶匡政都有过类似表述,但是其实谁都没说过文学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独立形式已经开始消散,顾彬的意思是说目前中国文学的“垃圾”太多,而叶匡政的意思是传统文学样式“死了”,越来越没落,但视频化、多媒体化的文学却越来越好了。

传着传着就给一个正在变身的茧蛹子把墓碑都刻好了。

3

这么宣扬的人当然是为了拉客,但是架不住有人真信。

信的人多是什么呢?也不是拉来的人,而是潜在同行,“文学没死”他也干不成文学。

一个四十岁未动过笔的人,很努力想写点什么,他知道他天生就是个作家。可是一个没有作品的人怎么能叫作家呢?

出版杂志吧,杂志早已改头换面,或者被新媒体冲垮了;出书吧,自费要好几万,拿不出这么多钱;写网文吧,没有那么多精力,也不愿“同流合污”……

他当然可以把文字写在朋友圈,可是他又有“纸媒情节”,觉得文字就应该在纸上才能留存世间。

这也许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吧!作家安慰自己,不能怪自己没动笔,而是已经没有动笔的意义了。这个时代不需要曹雪芹了吧?纵然呕心沥血几十年写成一部经天纬地之作,最后发表在朋友圈吗?

于是只能在别人写来赚钱的文章下面附和一声“文学已死!”

4

相比文学已死,科幻已死可信度还更高一点。

我在科幻作者交流群这么说的时候,下面立马有人接一句:科幻活过吗?

罗金海给刘慈欣的微纪元作序,写道:

在最近两代人的成长过程中,来自于各个类型的文学作品我们历历在目:汪国真的诗歌俘获了许多矫情的泪水,金、梁、古的武侠占据着男生的梦想空间,而女孩在琼瑶奶奶的怂惠下一直寻找着自己的白马王子,叛逆的一代则被王小波教化成“沉默的大多数”,被王朔蛊惑的一批年轻人则成了插科打军的人间看客,另有一些文学爱好者又被余秋雨骗上了"文化苦旅”这条路,“80后”一代则被韩寒和郭敬明瓜分,还有更多的散兵游勇被穿越与奇幻作品教育成“种马”或者“花痴”…在这一波又一波的文学作品里,很少看到科幻文学的影子。

翻译一下,我科幻还没喊呢?你们喊什么?

我一个重伤的没叫,你们感冒擦伤的倒是抢着进ICU,像话吗?

本文又名:《文学已死?别骗自己了》

我是勿言,关注我,带给你更多思考。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