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起来,两个大新闻:
一、韩国政变
二、琼瑶自杀
说琼瑶是一代人的青春还是保守了,至少印象里我妈会在暑假《还珠格格》重映时跟我一起坐在电视机前听“你是风儿我是沙”。
琼瑶阿姨在遗书里说自己是“摆脱了逐渐让我痛苦的身躯,‘翩然’地化为雪花飞去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琼瑶的去世不能完全算是一件悲伤的事情,她是遵从了自己的意愿,没有遗憾地离开的。
但是对于琼瑶的离世,我仍然会产生一种怅惘:我没有读过琼瑶的书,我妈妈或许读过,但是我看过她的很多电视剧,诸如《还珠格格》、《情深深雨濛濛》之类,几乎贯穿我整个童年。借用南派三叔的一句话:有很多人,他说不好在你的生命中占据了多少份额,但他就是像你生命的地标一样,代表着巨大的意义,他离开的时候,你的生命就像空了巨大的一块。琼瑶就是这样一个存在,她是我童年时代的一个“地标”,不止是我的,也是很多人的。
我父母那一代人,谈“死”色变,自杀在他们眼里是很不负责任的一种行为,如若你还有长辈在世,那你就是让白发人送黑发人,是大不孝。哪怕是高寿无疾而终,他们也会嘴上说着“喜丧喜丧”,然后营造出一种压抑沉闷悲痛至极的氛围来。
小时候每次去参加葬礼,都要在后面围观认识或者不认识的人走到灵堂前放声痛哭,哭晕过去的屡见不鲜,一批人晕了就换一批人接着哭。那个时候几乎全是土葬,讲究“三昼二夜”,这样的场景会在几天之内重复上演。到最后有一个环节是所有人排排跪着一起哭。远亲的小孩子们跪在后面,连去世的人是谁都不知道,自然也哭不出来,只是低声商量着什么时候结束了一起去抢点缀着红色绿色的大馒头。
我姥姥甚至不允许我们嘴里说出“死”这个字,类似“饿死了”、“渴死了”、“累死了”这些话在我姥姥面前是完全禁止的,这当然跟她信仰基督教有关系,基督教里说信仰耶稣,人就会上天堂,不会死,而会得到永生——自然也不允许说“死”。
到了现在,我们好像不再畏惧死亡了。死亡不再是不能谈及的“禁忌之词”,偶尔也会讨论一下死后想要一个什么样的骨灰盒,死之前一定要回光返照一下清空浏览记录。讨论来讨论去发现自己不结婚不生孩子死了大概都没有人发现。
刘慈欣写过一个短篇(没记错的话)叫《球状闪电》,里面写人死去之后灵魂会以量子态存在,印象最深刻的是结尾处那一朵蓝色的量子玫瑰。这个解释给了死亡一种理科生式的极致浪漫的解释,也因此我一直把他列为“浪漫”tag下仅此于尼采的作家。
相比之下,余华和莫言就要现实的多,现实和浪漫,某种程度上是反义词,不管是《活着》还是《生死疲劳》,都没看出太多生命的绚烂,可是不得不承认,这就是现实。仔细想想,这些人还是太可恶了,我都看小说了,还要让我这么痛苦。重点是他们还写得那么好,让大家忍不住要去看,最后把大家的痛苦变成票子装进自己的口袋里。
佛教讲轮回因果,莫言的《生死疲劳》对此有所借鉴,大概是说人的身体死去之后,灵魂会投胎转世,变成另一个人。要是一个人作恶多端,下一世就不让他再继续当人,转投畜生道。这个教义本意可能是畜生供人驱使,生活悲惨,所以要行善积德避免进了畜生道,只是写这教义的人估计也没想到,未来某一天,“畜生”会过得比人还舒服。
不知道琼瑶阿姨对死亡持何种态度,总之她应该还是很怕我们学她寻短见的。在遗书的最后,她写道:
注意,我「死亡」的方式,是在我生命的终站实行的!年轻的你们,千万不要轻易放弃生命,一时的挫折打击,可能是美好生命中的「磨练」,希望你们经得起磨练,像我一样,活到八十六、七岁,体力不支时,再来选择如何面对死亡。但愿那时,人类已经找到很人道的方式,来帮助「老人」们,快乐的「归去」!
我未必能活到八十六、七岁,只希望在我体力不支时,人类已经找到很人道的方式,来帮助我,快乐的「归去」!
谨以此文纪念我的童年,那是一段小有遗憾的幸福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