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密码》:繁花簇锦、烈火烹油下的盛世危机

梨白谈文化 2024-12-25 12:24:46

大家好,我是梨白,一枚历史和写作萌新爱好者,欢迎关注哦~本文为原创,盗文必究!

最近的最近,本“宋朝迷”的雷达用动了,宋朝悬疑题材电视剧《清河上河图密码》开播了,情节丝丝入扣,虹桥祥瑞、妖帽案(可在梨白首页搜索,还原真实妖帽案),现在已经演到科举舞弊案了,小伙伴们可是追剧了?

电视剧《清明上河图密码》改编自梨白很喜欢的作家冶文彪老师的同名作品,是基于国宝名画,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创作的。

梨白很早就拜读了这部作品,当时就对冶老师笔下的北宋市井生活非常神往,终于见到作品搬上银屏了。

电视剧的改编和小说还是有些许出入,但是各有千秋,并且此剧在还原宋朝的市井生活细节上面非常用心,让我们好像“穿越”回了宋朝。

有的小伙伴对书和剧的某些细节持怀疑态度,比如外卖小哥、跑腿小哥、“记者”小哥、街头小报。。。

大家真的不用怀疑,这些细节都是真的,小伙伴们也可以到梨白首页搜索这些关键字,之前咱们都有写过。

这里咱们就提一嘴,被称为文字版本的《清明上河图》的著作《东京梦华录》的《马行街铺席》、《天晓诸人入市》两篇中有几句话就能反映当时北宋开封城老百姓开放、便利的生活场景。

“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家里条件差不多的老百姓不买菜在家做饭,都出门吃,这是一种普遍现象。

那大家为啥出去吃呢?因为太便宜太便利了。

五更天起“酒店多点灯烛沽卖,每分不过二十文,并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

是的,二十文大家就能吃个早餐套餐了,没洗脸的也能在大街上拦个卖洗脸水的洗洗脸,喝口热汤。

一些西方学者把宋朝称为是中国的“近代初期”也不是没道理,毕竟从北宋的开封城到南宋的临安,城市规模之大,手工业和服务业之发达、商业贸易之繁盛实实在在摆在这里。

据史料记载北宋末年的时候,开封城就已经是百万人口的大城了,而同时期西方国家的特大城市人口不过十万,再看今天的开封城人口也不过五百万万。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的序中的开封城那是“八荒争凑,万国咸通。”

然而在史学界一直有一种说法,说《清明上河图》实际上是一幅盛世危图,亦有人说它是一幅预警图,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就要从《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来说了,首先我们先来看看这幅画的作者张择端,“他”也出现在了电视剧《清明上河图密码》的第一个案件中,成为了破案的关键人物。

历史上对于张择端的记载少之又少,只有短短八十五个字,这些信息就是现存在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石渠宝笈三编本”后第一个提拔,金人张著的跋文。

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

张择端,字正道,这里的“东武”指得是现在的山东诸城县。张择端读书后曾经在开封游学,后来开始习画,特别擅长舟车、市桥郭径,应该也是因此才成为了翰林,彼时他存世的画作还有《西湖争标图》。

对于张择端到底是不是北宋人,其实在史学界一直是存在争议的。大多数学者认为《清明上河图》画成于宣和年间,但其并未收录在《宣和画谱》中。

《宣和画谱》是宋徽宗时期将宫廷所藏的历代著名画家的作目录编撰而的成画史,那么《清明上河图》很有可能是成画于宣和(宋徽宗最后一个年号)后期,甚至更晚,但第一个收藏《清明上河图》的人又的的确确就是宋徽宗,有其为画作的提名和其双龙小印为证。

很多学者之所以质疑张择端是金人或者南宋人,就是因为其记载少之又少,对于这样一个定格了北宋最后繁华盛景的画家,真得是太令人寻味了。

这话扯下去就没完了,咱们今天所说的《清明上河图》成画的时间就是宣和年间,也就是公元1119年到公元1125年,那么为什么说这段时间是繁花簇锦、烈火烹油呢?

咱们先来看看有着文字版《清明上河图》的《东京梦华录》是怎么回忆彼时的开封城吧。

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日,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

东京城好吗?当然真的好,隔着屏幕大家应该也能想到东京城的繁华热闹了。

可繁华热闹之后呢?是“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班白之老,不识干戈”,这还是孟元老在在经历靖康难后南下总结出来的“经验”。

其实繁华之下,危机早就已经显露,北宋王朝在这个时候已经在走下坡路了。

这一点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就有“暗示”。

比如明明是一片繁华之景,拱卫内城的城墙却是破败不堪,更是没有一个兵士驻守,可见防卫意识之松散;再比如用来防火和掌握城内动向的瞭望塔也是无人看守,一座百万人口的大城,消防意识薄弱,防范外敌的意识薄弱等等。

防御意识薄弱是因为官兵数量少吗?

那还真不是,宋朝“冗兵”的情况一直存在,不是没人意识到,是意识到了也无可奈何。

燕云十六州一向是草原政权和中原政权的缓冲地带,而这一地带恰恰在宋朝的时候不归宋朝管。

缺少了自然屏障,领土防线又长,宋朝只能在边境上打量驻军来防范外敌。

宋朝是募兵制,将野战部队统一编为禁军,二十岁开始当兵,六十岁退休,大家想想这中间起码有三分之一的人是没有作战能力或者说作战能力很弱的。

怎么办呢?继续募兵,长此以往就造成了冗兵的问题,等到了宋徽宗的时候光是禁军就有八十万了。

养兵是要发粮发钱的,宋仁宗以后养兵就要耗费岁入的80%,这也是为什么从宋仁宗一朝就开始嚷嚷着要改革了。

这也是大家都在《清明上河图》上看到不少兵痞在大街上逛游的原因了。

还有不少火眼金睛的小伙伴观察到,官船和私船都停在码头,本该运粮的官船却在为宋徽宗运送花石纲,而私人船只上全都是粮食,这才是《清明上河图》中暴露出来的最大的问题,国家已经失去了对粮食的管控。

官船运石头,百万人口大城出现粮食短缺,私人囤粮控粮坐地起价,“乱”是趁早的事情。

我们再将目光聚焦到宣和年间,看看这期间还发生了什么大事,让盛世危机被无限放大,最终灭国。

论一个人到底能惹出多大的祸,看看宋徽宗就行,直接“干”灭国。。。

尽管北宋灭亡的危机早已经埋下,但是宋徽宗的一些荒唐的行为直接加速了国家的内忧外患,导致宋朝快读灭亡,下面咱就来看看这个“艺术家”皇帝在宣和年间到底有多荒唐。

先说内忧,花石纲大家都听说过,这是引发后来多地农民起义包括方腊起义的原因之一。

什么叫“花石纲”呢?

“纲”其实是一种运输方式,十船一组,称作一“纲”,开始于唐朝,兴盛于宋朝,特别是宋徽宗时期。

北宋崇宁四年,宋徽宗听信谗言建造“艮岳寿山”,设置苏州“应奉局”、杭州“造作局”等专门机构,奉皇帝之命对东南地区的珍奇文物进行搜刮。

当时朝廷里有个叫朱勔的苏州人,他就是电视剧《清明上河图密码》中章七娘背后之人“老邹”。

经过蔡京的举荐,他领了苏州“应奉局”一职,专门在东南江浙搜寻奇花异石,到手之后就通过水路运往开封城,这就是咱们说的花石纲。

方腊起义发生在宋徽宗宣和二年十月,他是由方腊等人因为不满花石纲摊派所引起的农民起义,持续六个多月之久,方腊打出来的口号正是诛杀朱勔。

这都算是内忧,几乎和方腊起义同时发生的还有一件大事,那就是又怂又菜但还有“大志向”的宋徽宗那个遣使子登州渡海前往辽东,和金国缔结盟约,准备对辽作战收复燕云十六州。

宣和十年开春,宦官童贯率领十五万宋军跨过白沟北上,遇上辽军被击退,开门就吃了败仗,这期间方腊起义又起,童贯带领的部队南北线作战,一个方腊起义就打了半年。

而此时盟友金军已经打下了中京,开始往长城一带推进。

童贯怕宋徽宗怪罪,在久攻燕京不下的情况下,向金军求援,允诺破城之后百姓、金银和粮草全部给金军才收回一座空城。。。。。。

等着宣和五年对辽战士基本高中的时候,宋军实际上只接手了太行山以东的七个州和燕京空城,但却支付给了金军粮草二十万石和一百万绺钱做报酬。

这个行为基本上属于自毁长城还露富。。。

尽管自立朝以后大小战争不断,但其实宋朝对于“开战”这事儿一直很谨慎。

宋徽宗上位之时,朝廷的文官集团正因为变法、党争之事闹得不可开交,顺着宋徽宗的蔡京等人得势后开始大力打击保守派。但其实蔡京就是变法派中的变色龙,后来“法”争变为党争,最后直接就变成了打压个人。

朝廷内一片乌烟瘴气,如果不是这样,宋徽宗做梦想要收回燕云十六州的时候多少会有人劝诫。

最后的最后,《清明上河图》中繁华背后的危机确实在宋钦宗靖康年间暴露了出来,这么看,靖康难的发生其实是“顺理成章”的。

就是不知道定格了北宋末年繁华一刻的张择端是跟着宋徽宗、宋钦宗两父子北上了,还是跟着松糕总能赵构南下了?

史料中记载的张择端的另一幅《西湖争标图》是在南宋都城临安所作,还是回忆曾经的开封城金明池争标所作,是不是和孟元老一样余生都活在了回忆往昔开封城的繁华一梦中?

(文中所有图片来自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万分感谢!)

参考书籍:

《东京梦华录》

《宋史》

1 阅读:30

梨白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