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刘浪
■ 蒋鸣鸣
这位中等个头,身体结实的年轻人,言语谦逊,举止朴实,与人交谈,略显羞涩。他,便是集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湖南省最美退役军人、湖南省好人等诸多荣誉于一身,湘潭市雨湖区环卫服务中心管道疏通队副队长、雨湖区总工会挂职副主席刘浪。
仲春时节。一个晴朗的日子。我来到雨湖区环卫服务中心管道疏通队,采访了这位时传祥式的年轻人。
2010年,从部队退役回潭的刘浪,招进了湘潭市环卫处。之前,他在西藏当兵服役。环卫处,对他来说,虽属新岗位,却不陌生——他的父亲,就是环卫处的一线职工。从小,他便亲见父亲于大街小巷打扫卫生、清理公厕,披星戴月,早出晚归。出生环卫世家的他,耳濡目染环卫工人的脏、苦、累,对其有着骨子里的亲近、理解与爱戴。没成想,自己竟然“子承父业”,走进环卫处,成了一名环卫工人。
然而,他比父亲“幸运”:分到令人羡慕的渣土办,无需扛着扫把、推着垃圾车,去街头巷尾清扫,更不必跟散发臭气的厕所打交道。他身穿崭新制服,脚踏发亮皮鞋,干净体面,令人羡慕——作为城管队员,动动嘴,迈迈腿,管理路面(以防渣土污染路面),比清扫工、掏粪工轻松体面。
然而,上轻松班、过舒坦日子的念头,却未曾在他脑海中闪现过;怕苦怕累怕脏的想法,也未在心中产生过。他缺乏娇气,不懂年纪轻轻便去“躺平”,不懂得享太平清福,不晓得“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他内心深处,蕴藏着火热情怀、坚定信念。他暗自发誓:要一步一个脚印,踏崎岖,履艰辛,做一个勇敢的攀登者。
主动请缨,下到掏粪一线
渣土办公室,轻松,干净,整洁,按部就班。两三个月后,他得知环卫设施维护所任务重,缺人手,尤其缺乏年轻人时,深感作为一名退役军人、一位共产党员,不能安于现状,该去艰苦环境中,锻炼成长,发光发热。于是,他向处里申请:愿去设施维护所!
他的申请,得到批准。从环境舒适的渣土办,调到了雨湖环卫服务中心公厕维护队,担任吸粪车驾驶员。
河西地区,即雨湖区范围内,公用厕所,遍布大街小巷,多达130多个。若不清理发生堵塞,粪水便会溢出化粪池,流向街头巷尾。因此,清理公厕,运走粪便,成为日常任务,然殊非易事。有的厕所,吸粪车能开到近旁,这还好办,人站在粪池边,将粗大吸管伸入化粪池,瞅着粪便吸进车内后,再将其拖走。但其中90多个公厕,处于窄小街巷,吸粪车开不进去。咋办?唯一办法是:揭开化粪池盖,将粪水一勺一勺舀入粪桶,一担一担倒入小型推粪车,把推粪车推(或开)出街巷,把粪便吸进吸粪车后开走——这还算好办,无非麻烦一点。难办的是:粪池内的积淀、硬化粪便,粪勺挖不动时,人得钻入化粪池,用手将其一坨坨抠出,再装入粪桶,提出粪池……刘浪坐在吸粪车上,瞧见工友们一年四季,无论春夏秋冬,顶着脏臭干,却很少抱怨,他深受触动,心想,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退役军人,一名环卫工人的后代,我怎能袖手旁观呢?我比他们轻松、干净。人家年纪比我长,身体不如我棒,他们能干的活,我为何不能干呢?他暗下决心,要跟工友做一样的事、干同样的活。某天,他对忙得满头汗水的工友说:“算我一个,我跟大家一道干!”大伙望着这位亮堂、干净的小伙子,不忍心让他弄脏衣服和身体,便劝道:“你年纪轻轻,风华正茂,没必要学我们,弄得一身臭哄哄的,开你的吸粪车吧!”他谢绝众人的好意,态度却坚定不移:“大家干了这么多年,依然坚持着,我一道来干有何不可呢?大家都是工友,你们还是我的长辈!你们能干,我照样能干呢!”说完,他撸起衣袖,抢过工友粪桶,头也不回地走向化粪池……
自此,他从一名专职司机,成了司机兼掏粪工。后来,他当上疏通班班长,乃至疏通队副队长,依然身兼吸粪车司机,以及不辞辛劳、不惧臭气氨气等各种难闻气味的掏粪工等多重身份,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无论岗位如何变化,无论职务怎样升迁,其“掏粪工”身份从未改变。直到环卫体制发生改变,环卫一体化改革——一线清扫实行市场化改革,环卫所由过去的管理监督、一线清扫转型为纯粹的管理监督之后,他跟昔日诸多工友一道,从为主处理变为协助处理,以及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量有所减轻——此时,公厕全部从旱厕升级为三类通槽式公厕,乃至现在的二类、一类独立式水冲,疏通环境,明显改善。
面对脏臭苦累或危险,未曾退缩半步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掏粪工时传祥,之所以备受党和国家领导人推崇、全国人民敬重,是他以“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净”的行动,诠释了环卫工人的高尚情怀。
刘浪,这位以时传祥为榜样,深入掏粪“第一线”的年轻人,面临脏、累、臭,乃至险恶环境,从未生发过抵触、嫌弃、畏惧、害怕等情绪。在他眼中,这是一份平凡而又伟大的工作,需用心经营、倾力打造。
他身兼二任——司机兼疏通工。面对肮脏、恶臭等环境,他“主动请缨”,不听“好心劝阻”,与工友一道,蹲进化粪池舀粪甚或掏粪,担粪或驾驭粪车。除此之外,他还得驾驶吸粪车,比一般工友,多了一份责任。
当上班长乃至副队长后,凡要求工友干的活,他都以一位共产党员的身份、以一个副队长兼班长的职责,率先垂范,赢得了众人信赖。
最考验人心的,莫过于掏粪。
掏粪时,得穿上雨衣、雨裤、雨靴,戴好防毒面具和塑胶手套,全副武装地钻入化粪池中,清理粪便。粪池窄小,直不起腰。扑鼻臭气,刺鼻氨气,闷热高温,萦绕池内。稍微待久一点,便大汗淋漓,头晕脑胀,甚至晕倒。若没戴好防护用具,甚或中毒,危及性命。有一年,湘乡因作业时防护措施不到位,死了3个人。故每掏一次粪,都是一场考验。化粪池内,待上数分钟,就得撤离,上去呼吸新鲜空气,他人下来替代自己。除此之外,池内杂物众多,且不乏危险物品,如打碎的玻璃瓶、掉入的刀片、扔进的铁钉,等等。一个不小心,割伤或刺破皮肤,导致中毒、破伤风等危及人身安全的事故,也随时可能发生!
这样的工作,刘浪一干就是13年,且时常干在工友前,从未退缩过一次,乃至半步。
得益于防护措施严密,得益于爱惜生命,刘浪和工友们从未出过安全事故,人身安全得以保障。
长年掏粪生涯,致使他和工友们,成了名副其实的“掏粪工”。采访中,他微笑着告诉我说:“跟化粪池交道久了,见怪不怪,闻臭不臭!怎么形容呢?”他略加沉思,说道:“饿了时,蹲化粪池边吃饭,我们也嚼得津津有味,不感觉恶心和难受!”
刘浪,不愧为新时代的掏粪工,不愧为时传祥的“衣钵传人”!
城市的险重艰难处,处处晃动着他们的身影:
遇有重大突发事件,刘浪和他的工友们,迎难而上,第一时间抵达现场。2017年、2019年两个年份,本市均遭遇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洪水汹涌澎湃,窑湾被淹,4个公厕沉浸于滔滔波浪之中。刘浪率领工友,坚守于公厕附近堤坝上,昼夜待命。洪水一退,便清理公厕淤泥,处理溢出粪便……窄小的沟缝里,工具无能为力,得用手抠,方将淤泥抠出,甚至弄得指甲褪掉,鲜血淋漓。
冬天大雪,道路冰冻。群众如厕,若不小心,极易摔倒。尤其老年人,更怕摔断骨头,危及性命。故在入厕通道口上,他们撒上融雪剂,铺上防滑垫(麻布袋),其口号是:“迎雪而战”;雪一停顿,他们立马工作:疏通冰冻处,铲除雪粒子,清理入厕路,口号变成“停雪必战”。疏通、铲除中,冰渣子不时溅上人身。究竟是粪便抑或雪水?不得而知。若闻到臭气,方知粪水乃至粪便。
遇有大型检查,如创文创卫等,更会忙得不可开交:破损的果皮箱,需拆除旧的安上新的——“以旧换新”;未安果皮箱地段,尤其新建道路两旁,补上缺漏;所有公厕,派人清扫、冲洗,以保持干净整洁;居民区域,以及小区内公厕,如遇堵塞、粪便流溢等情形,虽归物业公司管理。然其设备抑或技术,难以达到疏通要求。此时,刘浪就得率领队伍,前往处置。不但如此,解决上级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老大难问题”,亦时不时落在刘浪肩上。如湘钢码头煤水排放到湘江河事件,中央环保组督查之后,市里派他们赴现场处理。一到现场,二话不说,安上管子,将污水池里的煤水抽出、运走,通宵达旦……直至抽空、转运完毕,有效地防止了泄漏事故发生。
城市的角角落落,特别是“险重艰难处”,不时有刘浪和其工友的忙碌身影,来往晃动。
刘浪带领团队,不惧艰险,一往无前,为城市的清洁、干净、卫生,付出了艰辛,作出了贡献,也为自身赢得了荣誉——2014年4月,获省总工会授予的“湖南省工人先锋号”;2017年4月,获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全国工人先锋号”,以及湘潭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授予的“优秀班组”,并收获众多单位赠送的锦旗、感谢信等。他们以“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净”的无私精神、崇高品德,赢得了市民的感谢、赞誉,获得了党和政府的信赖。
改进方式,提升效能
刘浪出生于1986年,年轻有为,活力充盈。工作中,他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工友对我说,刘浪不因自己是班长、副队长,便当“甩手掌柜”,而是走在人前,干在人前。这位“60后”长者说:“刘浪之所以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除以身示范外,便是遇到某些难题,我们无能为力,他却能够解决——毕竟,他比我们文化程度高、读的书多,考虑问题的角度不一样!”
刘浪善于从技术层面上,分析问题,探索途径,攻克难关,化解矛盾。如吸粪车上的储粪罐,每使用一次,就得清洗打扫。否则,发臭生锈,容易损坏。运转中,吸进了砖瓦或其他杂质。人得钻进去,将砖瓦、杂质掏出扔掉。然其空间过窄过小,得弯腰曲背缓慢移动。加之闷热,人感难受,故效率低下。从一开始,刘浪便思考如何解决这一困难。思来想去,有了答案:受高压水枪疏通管道的启示,他用高压枪将杂质从排粪口冲洗出来。这样,人不进罐,杂质排出,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减轻负累。
攻克这一“堡垒”,非一蹴而就。车是平放的,冲洗时也不例外。较重砖瓦、石头,无法冲出。于是,他们垫高车头,形成坡度,砖石、杂质连同粪便,一一从罐尾的排粪口排出,罐内清洗得干干净净,且效率大为提高——过去,要七八个人,花费半天时间,方能清洗好一台储粪罐,人也累得半死。于今,高压水枪冲洗,半个小时,便将罐子冲洗得清清爽爽。而且,除持高压水枪冲洗的工友外,其余人尽可“袖手旁观”,减轻了负累。
不但如此,他通过实践发现:吸粪管粗大、笨重,背一根管子,要动用三四个人。咋办呢?他想,找到既轻便又难损坏的吸管就好啦!他经过上网搜索,找到了新型PVC弹簧材料橡胶管。此管轻便结实耐磨,能够替代先前的吸粪管。买来一试,果真好用,1至2人即可操作。
说到这,刘浪笑道:“我带班后,即便环境再差,若找到好办法,则能减轻负担,提升效率,多快好省!”
这一做法,既体现于技术改进中,也表现在对人的关心、关怀上。他不允许带病工作,定要工友精神饱满、身体健康地出现在一线;员工稍有不适,他会安排在单位待命,干点轻松活儿,或干脆回家休息。尤其下池子,本身就辛劳,状态一定要好。否则,宁肯休息,也不下去。这,反映出这位年轻的共产党员、一线负责人,精益求精、毫不马虎的个性,也体现出他对工友的关怀爱护。
不惧嘲讽,越干越欢
小学时,我班有位同学的父亲,在环卫处收大粪。每日清晨,天刚露出晨曦,他便拖着粪车,手持摇铃,挨家挨户收集粪便。耳闻铃响,各家各户从屋内提出马桶。他一一接过,依照先后次序,抬起马桶将粪便倒入粪车,再把空桶还给对方。随后拖着粪车,摇着铃铛,继续行进……
这,便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部分收粪工的真情实况。
然而,这项为民服务的“特殊工种”,易被人视作低贱;这些“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净”的默默无闻的环卫工人,遭不懂事的孩童嘲笑,被某些自认干净、自认高贵的人讥讽。对此,我记忆犹新。比如,班上有人,时常用不屑语气,讽刺那位同学:“你父亲拖大粪的,臭死人哒!”
半个多世纪一晃而逝,当刘浪和他的工友们,挑着粪担或开着粪车路过时,有人捂住鼻孔,一脸嫌弃;甚或对其指指点点,说:“咯拖大粪的,一身烘臭的!”言语中,不无轻蔑;甚或连熟人,乃至家人也不理解,说他在渣土办干得好好的,为何要去掏大粪呢?这不是“自找苦吃”“越混越差”吗?言语中,不无抱怨。
面对路人的轻蔑、讥讽、嘲笑,面对熟人的闲言碎语,面对亲人的抱怨,刘浪和工友没有退缩,相反越干越欢实,越干越起劲——
之所以如此,源自他的父亲,一位环卫工人的言传身教。父亲以奋战环卫一线的经历,开导、影响、教育了他,让他懂得了一个道理:无论何种岗位,都是为民服务;不管哪个行业,均属谋生手段,决无高低贵贱之分,只有你愿不愿意干、能不能干好的区别。“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环卫工人,辛苦些,工作环境差些,然干得好,照样能够出彩,同样受人尊重。信念支配行动。最终,刘浪以出色的成绩,得到组织重用。如他所言,来工会上班,好比到了“娘家”!“过去,‘娘家’为我们服务;如今,我为‘娘家人’服务!”这,既得益于组织的关怀、培养,也是他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出来的,凭着一种无私无畏的信念,扎扎实实地干出来的。角色的转化,使人欣慰,令人感奋!
之所以如此,得益于他在军队这个“大熔炉”中,经风雨,见世面,磨砺、锻炼的结果。
2007年,年仅21岁的刘浪,远赴西藏当兵。高原气候、处突维稳,以及担负十一世班禅回家乡的安全保卫,为参加“大比武”而苦练军事技能,加上战备演练等等。这段刻骨铭心的艰辛经历,于他而言,丰富了阅历,锻炼了体魄,磨砺了意志,增强了责任感、事业心。一旦脱下军装,回归地方,走上新岗位,无论遇到何种障碍、多大困难,他都能坦然面对,泰然处之,应付裕如。在部队时,再苦再累再危险,也遇到了、见识了,脏臭算得了啥呢?常人心中,不可理喻之事,对于刘浪——这位大熔炉中,摸爬滚打过、焚烧锻造过的“特殊材料”而言,简直就是平常事。
随着城市建设的上档升级,城市环境、面貌的日趋改善;随着人们日积月累地看到环卫工人的辛勤劳动、出色奉献,以及他们那颗火热、赤诚的心,为社会、为城市作出的贡献;随着党和政府对环卫工人的宣传、慰问、关怀的深入进行,随着城市居民素质的普遍提高,于今,对环卫工人的歧视、冷嘲热讽少了,对他们的感恩、敬重之心多了,刘浪他们付出了艰辛努力,其人格和尊严,逐步得到认可。
这,便是这位年轻的掏粪工所经历、所走过的艰苦历程,受到过的冷嘲热讽。面对所有这一切,他和他的团队没有退缩,没被压垮,相反迎难而上,勇往直前,以自己和工友的出色成绩,向党和人民递交了一份满意答卷。他本人,也被誉为时传祥式的模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