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回到白宫后二话不说就掀起新一轮贸易战,转眼间美国对华关税已飙升至145%,北京也不甘示弱,祭出了125%高关税反击。华盛顿政客们沾沾自喜,仿佛看到了当年"熬死"苏联的剧本正在重演。
然而,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却一语道破天机——今天的中国根本不是第二个苏联,妄图用冷战老套路对付中国,简直是在玩火自焚。
为啥面对美国的“围攻”,苏联轰然倒塌而中国却越来越强?李显龙怎么就敢断言美国的"苏联战略"行不通呢?
美国 “熬死” 苏联的真相复盘
在美国很多政客眼中,苏联就是被美国拖垮的,然而,真相果真就是如此吗?
说到苏联为啥会垮台,这得从它内部那些解不开的死结说起。
表面上看苏联是个超级大国,坦克军舰核弹样样不缺,可骨子里早就病入膏肓了。美国的遏制政策顶多算个催化剂,真正要命的是苏联内部那一堆矛盾。
经济上,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走进了死胡同。
在上世纪60-70年代,苏联的经济增长率还有5-6%,然而,到了80年代,经济增长率只有1-2%,老百姓日子是越过越紧,大清早排队三四个小时只为买块肉或一双鞋,对很多人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计划经济的弊端在苏联表现得淋漓尽致。谁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全由国家说了算。企业只关心完成指标,不管产品好坏;工人干多干少,拿的是一样的工资。
莫斯科一家电视机厂为了完成重量指标,直接在电视机里塞铁块,结果电视机动不动就爆炸。有人开玩笑说:"苏联唯一不缺的就是缺货。"
除此之外,苏联的经济命门还被石油价格牢牢攥在手里,石油出口曾是苏联"获取外部资本的重要生命线",于是,当1980年的油价从每桶120美元跌到1986年3月的24美元时,这条生命线瞬间就断了。
军费负担更是压得苏联喘不过气来。
在军备竞赛中,苏联就像个拼命想跟百万富翁比阔气的穷小子,把家底都掏空了还不够用。
俄罗斯经济学家亚夫林斯基后来无奈地说:"那会儿苏联七成工业产出都给军队了,老百姓能用的就剩那可怜巴巴的三成。"
苏联的军费占GDP的比例高达15-17%,而同期美国只有约6%。
里根时期的"星球大战"计划更是给了苏联当头一棒。
面对这场高科技军备竞赛,苏联既没钱也没技术跟上,只能眼睁睁看着与美国拉开距离。再加上阿富汗战争(1979-1989)这个无底洞,苏联经济彻底被拖垮了。
与此同时,苏联国内的民族问题也是此起彼伏,越发不消停。当年有个说法挺形象的:"苏联就像个被捆着的柴火捆,戈尔巴乔夫一松绑,柴火就散了。"
一开始是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嚷嚷着要独立,接着高加索地区、中亚各国也坐不住了,纷纷要自立门户。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本想救活苏联,结果却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他的"公开性"政策让长期被压制的问题全冒了出来——媒体开始揭露斯大林时期的大清洗、克格勃的暴行、环境污染、贪污腐败……老百姓这才知道,原来自己生活在这么一个烂摊子上!
乌克兰公投独立是压垮苏联的最后一根稻草。1991年12月,91%的乌克兰选民投票赞成独立,苏联第二大共和国的离去基本宣告了苏联的死亡。
连戈尔巴乔夫都承认:"没有乌克兰的苏联是不可想象的。"就这样,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领导人聚在一起,一纸协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辞职,苏联国旗在克里姆林宫缓缓降下,一个曾统治全球六分之一陆地的超级大国就此谢幕。
中国崛起:一段完全不同的故事
李显龙为什么敢拍着胸脯说美国对付不了中国?因为今天的中国跟昔日苏联简直是天壤之别,而且差异大到令人瞠目结舌。
首先,经济实力根本不是一个量级。
当年苏联经济总量勉强达到美国的40%,而到了2025年,中国经济规模已达约18万亿美元,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几乎与美国平分秋色。
中国的制造业规模全球第一,产业链完整得令人咋舌,从玩具服装到高铁芯片,样样都行。
其次,是经济体制的天壤之别。
苏联是僵化的计划经济,而中国自从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早就摸索出一条既有政府引导又有市场活力的混合经济道路。这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让中国面对外部冲击时韧性十足。
咱们看一组数据就明白了:尽管当前中美贸易战打得火热,中国第一季度GDP仍同比增长5.4%,超过了分析师5.1%的预期。
过去几年,面对新冠疫情、全球供应链中断和美国制裁的"三重打击",中国经济还依然保持了令人刮目相看的韧性和强劲的增长势头,这不就很能说明问题吗?
再者,双方的全球融合度更是没法比。
苏联当年像个封闭的孤岛,与西方隔绝得几乎完全不沾边。外交事务杂志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苏联在冷战期间基本上与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经济脱节"。
而今天的中国早已融入全球价值链的方方面面,不仅是12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作为全球工厂的地位,短期内更是无法撼动。
中美经济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如今,特朗普高筑关税墙,谁最受伤?据最新研究显示,2025年美国关税政策"将导致进口下降近8000亿美元",平均每个美国家庭税负增加"近1300美元"。
美国企业、消费者和投资者都在为这场贸易战买单,难怪越来越多美国人开始质疑这场"自残式"贸易战的意义。
最后,中苏的科技创新能力更是天差地别。
苏联科技几乎全部集中在军事领域,民用科技落后于美国一大截。而今天的中国在5G通信、人工智能、新能源、量子计算等众多前沿领域都已跻身世界前列,有些方面甚至领先于美国。
华为在被美国掐断芯片供应后,非但没倒下,反而在2024年推出自研7纳米工艺的麒麟9000芯片,让全世界大跌眼镜;中国电动汽车席卷全球,比亚迪等品牌已让特斯拉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中国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更是连续多年世界第一。
这种创新能力在苏联时代简直闻所未闻。
美国的致命误判:把中国当成苏联
把中国当成第二个苏联,是美国最大的战略性误判。
正是这种错误认知让华盛顿在对华政策上一次次碰壁,越打越被动。
贸易战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表面上看,中国出口受到一定打击,部分产业链向外转移。但深入分析就会发现,这场贸易战最终变成了两败俱伤的零和游戏。
2025年美国的关税政策,将让联邦增加1666亿美元的税收收入(占GDP的0.55%),是1993年以来最大规模的税收增幅。
但这笔钱谁来买单?还不是美国老百姓!通胀压力加大,供应链混乱,普通家庭生活成本节节攀升。
就连彭博社都看不下去了,直接吐槽道:"贸易战就是个没赢家的游戏。"
更讽刺的是,高关税根本没实现特朗普"制造业回流"的承诺。
产业链确实有部分从中国转移,但主要流向了越南、墨西哥等地,而不是回到美国本土,还有大量企业选择通过第三国中转来规避关税。
再者,盟友响应度更是远不如冷战时期。
美国想组建反华联盟,却发现盟友们兴致缺缺。日本、韩国这些铁杆盟友都不愿完全站队,欧洲国家更是左右为难。连那些跟中国有领土纠纷的亚洲国家,私底下也都嘀咕:"跟中国闹归闹,但还没到'生死存亡'那步田地。"
而且,美国对中国的技术遏制效果也差强人意。从华为禁令到芯片出口管制,美国试图切断中国的科技创新命脉,结果却激发了中国自主创新的决心。
过去五年,中国在半导体产业投入超过3500亿美元,自研的"鸿蒙"操作系统用户已超过7亿。
中国应对美国技术封锁的能力远超昔日苏联。
李显龙的警醒:超越冷战思维
对于中美关系,李显龙作为新加坡前总理,看得很透彻,在安全论坛上,他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实是,双方都无法压倒对方",并警告两国避免误判和冲突。
这番话不是站队表态,而是对历史和现实的理性分析,他毫不留情地提醒美国:让中美强行"脱钩",无疑是自寻死路。如果美国切断与中国的联系,"代价将非常高",而且他还强调"印太经济框架应该建立在双赢的基础上",而不是纯粹从战略角度出发。
在今年3月的新加坡海事周演讲中,李显龙再次强调:"如果美中能够稳定关系——这是个很大的请求,但非常重要——这将对地区秩序,实际上是对整个世界都产生巨大影响。"
今天的世界已经不是零和博弈的冷战时代,而是一个深度融合的命运共同体。
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疫情防控、能源安全,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李显龙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说的不仅是一句"公道话",更是对全人类共同未来的忧思。
在这个相互依存的世界上,唯有对话而非对抗,合作而非封锁,才能开创人类共同繁荣的新纪元。李显龙的话,不仅是给美国的警醒,也是给整个世界的箴言。